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论文

徐复观对儒、道艺术精神关系的疏通

作者:王守雪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9


    三、庄子的“道”向艺术精神的敞开
    庄子的“道”究竟是否艺术精神? 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是否就是艺术的人生? 这是讨论徐复观所下判断的关键。从大端来说,作为思想家的庄子,应该是一个统一体。司马迁对庄子的传记记载虽简略,然而其中两个判断是可信的。其一,从思想方向来说,庄子“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用剽剥儒、墨”;其二,从文字风格上来说,“其言洋自恣以适己”。从第一点来说,庄子思想具有战国时期诸子学说的背景,尤其是儒家、墨家,庄子与之深相关联。从庄子学说的动因来说,它应该与诸子学说具有相同的关怀,他们关心的皆为现实社会人生,理论的基点与高度应该相应。如前所述,徐复观以《庄子•天下篇》作为论庄子的定石,应该说先立乎大,与太史公论断相合。关于第二点,以“ 汪洋自恣以适己”来概括庄子之文,突破语体风格的意涵,同时也透露出庄子的精神世界,也就是庄子的“心”。徐复观论庄子精神世界与艺术精神的通道:
    他的“充实不可以已”的精神状态,实即来自他的以虚静为体之心,乃是以虚静为体之心的必然效果。因为解消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欲望及与欲望相勾连的知解,而使心的虚、静本性得以呈现,这即是打开了个人生命的障壁,以与天地万物的生命融为一体。此时的生命乃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的生命;自己的精神,即天地的精神;自己精神的自由活动即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这当然是最充实的生命、最充实的精神,当然觉得“充实不可以已”,要发而为“恣纵”、“瑰玮”、“ 诡”的文章;这乃是虚静之心的必然结果。[17]
    徐氏在这里将庄子的精神世界与艺术精神世界如此贴近地联系起来,是不是事实?
    一方面,从逻辑上来说,徐复观的论断是值得进一步分疏的。当他把庄子与艺术精神相联系的时候,用了“不期然而然”一语,[18]省略了其中可能的逻辑分析,仅从一些心理现象的特征来证明庄子“虚静之心”与现代艺术心理的相似性,这样的论断似乎不够充分。他在解释道、技关系的时候,将“道进乎技”理解为“技进乎道”,强调技中见道,即强调技的积累与提升、对到达道境的意义,这是不符合庄子的原意的。而将“心斋”、“忘”这些见道的工夫,直接理解为道;将“斋五日”→“斋七日”,“ 忘仁义”→“忘礼乐”,一步一步的“斋”与“忘”直接理解为“虚静之心”,以与审美的纯知觉活动、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相参比,以证明庄子之虚静之心即现代纯艺术精神,这有截流为源的意味。其次,从庄学对后世的影响来说,庄学影响既不仅限于艺术,中国艺术精神亦不仅为庄学一支所打造。山水画的产生,固然可以从审美和艺术找到玄学中庄学的根据,但历史的广泛机缘不能概括为庄子精神向山水画艺术直线下落的表述。[19]
    另一方面,如果从中国人文传统重建的角度,可以发现徐复观解庄子最大的思路,在于将思辨性的“道”下落到“心”的层次来理解。中国老庄哲学虽较之于儒家等多了一些思辨性,多了一些形上关怀,但其出发点与归宿点,依然落实于现实人生之上。在徐复观解释庄子的语境中,道与心,天地精神与自己精神,虚静之心与心斋的过程,统统是贯通无间隔的,源流浑融,即作用见本体。他并不否认庄子的“道”可以向形上性、思辨性理解的层面;但他宁愿将这一点放在一边,而注重于“道”的具体下落到人生意义上的“心”,下降到庄子的心灵世界。不过,他在阐发庄子艺术精神的时候,仍然重视老庄所建立的这个最高概念“道”;强调其总的努力在于将精神与道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仍然不否认“道”对精神世界的优位意义,因精神世界仍笼罩在“体道”之下。[20]在论述“道”向艺术精神展开时,徐复观非常重视庄子“道”与“美”之间的关联,努力显发庄子“道术”向艺术的通道:
    “美”与“理”、“全”、“纯”,都是对道术本身的陈述。因此可以了解庄子认为道是“美”的,天地是“美”的。而这种根源之“美”是“理”,是“全”、“纯”。美、理、全,这几个概念,对庄子而言,是可以换位的。《知北游》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又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说:“德将为汝美。”道是美,天地是美,德也是美;则由道、由天地而来的人性,当然也是美。由此,体道的人生,也应该即是美的人生。庄子为了易于与世俗之美相检别,所以有时称这种根源之美为“大美”、“至美”。[21]
    徐复观强调庄子之道是“根源之美”,以与世俗之美相区别,同时,根源之美与艺术之美则是既有关联又有各自内容的美。现在作为哲学分支意义上的美学,可以直接立基于艺术理论,它是对各种艺术理论基本性、共通性的进一步概括和抽象;也可以是在哲学知识论的领域内根据审美认知方式的特质而展开研究的美学,二者应是并行不悖可以统合的。然而在二者共同的根源处,则是哲人对终极性问题的探索。人对世界的情感,对生存的体验,构成人类探索终极性问题的感性材料,这里既引伸出感性知识的认知方式,同时也引伸出一系列艺术审美问题。在这个意义上,庄子对人类感性生存的忧虑,对宇宙人生“大美”、“至美”的述说,可以作为审美问题的较早探讨。徐复观正是在这一高度,探索了庄子之所以反对一般意义上的“美”、“乐”、“巧”,反对这些在艺术一般意义上的因素,然而最终却能够成就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发生巨大的影响。
    在徐复观看来,庄子虽亦怀有深重的忧患意识,然而,庄子精神对于人生缺少正面的意义,于是将其天地精神化约为艺术精神。在这一点上徐复观和一些学者学术思路明显不同,比如方东美,极为重视道家的终极关怀,认为道家的忧患意识乃在于关切人之存在是否能与世界之存在(或为存在世界) 取得永久的平衡与和谐。庄子倡言的至人精神生活及其神游无何有之乡的超越境界,足以与儒家圣人的“极高明、致广大、尽精微”的生命型态相媲美。[23]在这一点上他与牟宗三接近。[24]不过,将庄子精神价值引向艺术,却见出徐复观的学术发力点,他指出庄子艺术精神的价值,认为由庄子精神影响结出的艺术成果,能够救治现代社会一系列由于过分紧张而产生的精神病患,其作用不可谓不巨。然而,在对庄子精神价值的评定上,由道家本有的宇宙人生深重的关怀与设想,转而理解为现实人生的补救和调剂;由对根源之地大美、大乐、大巧的向往,转向具体的审美;由着眼于“道”,转向近现代意义上的艺术,这中间毕竟有较大的落差。
    结论:会归与分流
    综上所述,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源头的追寻,乃是他重振中国思想传统事业中的重要部分,《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上承《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下接《两汉思想史》,中与《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论集续篇》等著作相交汇,构成中国文化建设的群落。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大自然的神运;疏解中国文化儒道思想千年的纠葛,活转中国文化的根源经脉,在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中显出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则见徐复观之功。
    首先,中国文学乃至中国艺术,推源溯流,到底是怎样的形态? 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到底是《诗经》、《春秋》,抑或是《庄子》、《离骚》? 儒家道家,对于中国艺术精神的根源意义究竟如何? 徐复观的疏解极富于创造性,他给出两个维度;其一,站在纯艺术的立场上,庄子艺术精神更指向近代纯净而统一的艺术观念,在此可以发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其二,站在中国文化乃至人性论的立场上,孔子慨叹曾点的那种“胸次悠然,直与天荒地老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朱熹《四书集注》) 的境界,是艺术与道德在最高意义上的合一,也可以说,儒家思想在它的制高点上,是可以涵容艺术的。作为人格修养之资,儒家思想可以拓深、加厚、扩大艺术感发之心,不但不会束缚艺术创造,而且可以助成艺术伟大的品格。
    其次,中国文化作为一宗巨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古老、素朴、浑沦一体,高深、丰富、含蓄隽永,面对现代学术形态,学科林立,壁垒森严,古老的资源如何被今人发掘? 无限风光如何被今人领略,如何注入时代的文化大流? 在中西文化交汇、古今学术融通之间,徐复观找到了一个开阔的学术立场。既不失去古老圣贤“天地之纯”的道术大体,同时兼顾时代学术、世界文化的基本格局与方向,指出:“儒家发展到孟子,指出四端之心;而人的道德精神的主体,乃昭澈于人类‘尽有生之际’,无可得而磨灭。道家发展到庄子,指出虚静之心,而人的艺术精神的主体,亦昭澈于人类尽有生之际,无可得而磨灭。”[25]在人类文化三大支柱——道德、艺术、科学中,中国文化实有两大擎天大柱,这样无形中将传统儒家的主要成就归之于道德,而将道家的成就归之于艺术,二水分流会通,齐头并进,共同流入现代学术,使中国文化纠葛纷纭的两大派别,顿时活转了强大的生命。
    其三、庄子之“道”在中国经典的语境里,具有形上性和本体性,本是与艺术精神是无直接关涉的。徐复观抓住道在人生层面工夫意义的呈现,认定虚静之心,那种“与天地精神往来”。“上与造物者游”的精神境界,与近代意义上艺术观念相通,甚至将“道”直接认定为直上直下的艺术精神,这是对庄子哲学人性总体意义的一种创造性解释。徐复观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孔子由古代文化的集成奠定儒学的基础,先秦儒学基本的思想性格是由天道天命向下落,落在具体的人的生命、行为之上。相对来说,老庄之道具有的形上性与本体性的一面,以反传统立论,缺少正面的意义,不代表中国文化的主流;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理论方向,更与中国文化重生命重实践的特色相去甚远。因此,徐复观通过对庄子之道与艺术精神的疏解,淡化形而上倾向,乃是从另一个方向上对中国文化主流的一种彰显,为“生命的学问”注入新的活力。

   
    [1]张节末《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 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5 期。
    [2]刘纲纪《略论徐复观美学思想》,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页511 —512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另外孙邦金《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读后》,《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 年第1 期。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37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4]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序》。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5]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序》注[5 ] ,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6]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页367 —368 ,上海三联书店,2001 年版。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7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9]黎汉基《徐复观先生出版著作系年表》,《,徐复观杂文补编》第六册,页516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1 年版。
    [1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自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24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1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4]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82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5]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中国文学论集续篇》,台湾学生书局1981 年版。
    [16]徐复观《儒道两家思想在文学中的人格修养问题》,《 中国文学论集续篇》页18 ,台湾学生书局1981 年版。
    [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71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8]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30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19]张节末《徐复观对庄子美学的发明及其误读》,《浙江社会科学》2004 年第5 期。
    [20]李维武《徐复观对中国艺术精神的阐释》,《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3 期。
    [2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2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35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23]叶海烟《方东美的新道家哲学》,《道家文化研究》第二十辑页136。
    [24]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页51 ,台湾学生书局1983 年版。
    [25]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页79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徐复观 艺术 疏通
最新美学论文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梳理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长阳南曲文词的美学风貌
热门美学论文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探讨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