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哲学论文 >> 美学论文 >>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论文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作者:徐宏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1-09

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文化进步。相对于科技发展所能提供的成长空间,文化填充滞后,对机会的利用有一个反应与消化过程。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技术与文化之间不是绝对的正向关系,存在着逆动危险,换句话说,技术进步有可能带来文化退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南辕北辙的事并非空穴来风,在历史上时有发生。风先生们手中的罗盘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但是它强化的是迷信的程度。

堪称技术革命的技术进步在人类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蒸汽机开创了工业社会计算机建立了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个案性的,只添加了文明要素,而技术革命所起的作用是结构性的,重塑了文明模式。技术革命的正面价值具有里程碑意义,负面价值则具有潜在的颠覆危险。工业文明威胁自然生态平衡,信息社会危及人文生态平衡,前者有目共睹,后者初露端倪,学术界对此应该高度敏感。本文以审美退化为例,来分析信息社会的文化弊端,希望能窥豹一斑。

 

一、艺术民主与审美张力退化

“拓荒者在孤独中死去,正好说明艺术家在精神世界里远远地走在一般人的前面。”[1]艺术创作需要超常的技能与素养,特别是经典艺术作品,只有大师们全身心地投入才有可能推出,即使这样,也并非件件精品,时生遗憾。大师不仅是艺术专家,还是文化里手,艺术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就到了质变前夕,需要突破的就不是艺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了,人的综合素质在发挥升华作用。艺术欣赏是大众行为,其平均水平与创作之间有一定的落差,艺术高于生活就高于大众,生活是大众的生活,不高于大众,就不能高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就必然高于大众。这不是精神贵族意识,而是艺术的社会使命,艺术家对大众审美判断力的提高负有责任,要忠于这一职守,无视责任就是失职。创作与欣赏之间的落差会产生审美张力,张力就是动力,推动艺术家与接受者相互影响,使两者的水平交替攀升。

艺术家对欣赏者的积极影响是审美张力的一度推进,前者为高端冲击要素,后者为低位接受平台,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瀑布式的垂直施力过程。艺术精品、特别是那些史诗性的鸿篇巨制,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在形式上鬼斧神工,大众要想全面感悟与深刻理解需要丰富的知识与厚重的修养,对欣赏难度的克服恰好是接受者提高的过程,在文艺批评的引导下,在个人感悟的摸索中,人们可以逐步“获释”,在审美突破中得到愉悦,多数人能接近作品境界,这是“近知”状态,少数人会达到“全知”水平,个别底蕴厚重的欣赏者甚至能产生“超知”感悟,生成思想大于形象的创造性体验。艺术家的素养对象化为作品,作品对象化为接受者的素养,音乐培养了会听的耳朵,绘画培养了会看的眼睛,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落差缩小了,审美张力随之趋缓。

欣赏大众对艺术家的积极反作用是审美张力的二度推进,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喷射影响过程,欣赏者处于低位,但是水平已经迫近高位,成为施动者,在后续欣赏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虽然处于高位,但是已经感受到了迫近的压力,成为受动者,在接续的创作中要提供水平更高的作品。随之大众不是消极的被塑造者,而是积极的审美建设者,他们施加的垂直上推压力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显性的,欣赏者通过媒体直述对作品的感受,通过购买行为表达赞许与支持,这里面就包含着新的期待;另一种是隐性的,也是长久的,欣赏者在精英艺术的影响下进入新境界,虽然对具体的艺术家没有具体的希望,但是对整体的艺术发展有了新要求,原地踏步的作品不会再产生高峰体验,如果同水平复制,欣赏者就会用脚而不用手来投票,这就迫使艺术家努力提升原创能力,以便拉开与欣赏者的距离,距离产生美,张力便就此恢复了。欣赏者提高了的素养刺激了艺术家,艺术家将再提升的素养表现在作品中,这就是“反对象化”过程。

在两度推进中,艺术家与欣赏者的落差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审美张力在缩与伸中显示出弹性,前肢爬升,后肢跟进,社会审美质量蠕动前行。如果把两度推进前后连接起来,对象化与反对象化就构成了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循环,社会审美水平在周流往返中螺旋上升。假如张力趋近于无限,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太远,就会失去沟通,大众会觉得作品高不可攀;假如张力趋近于零,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没有了距离,就成了扁平结构,失去高耸间距,就会失去提升空间。所以,保持适度的审美张力,是社会审美发展的良性状态。但是到了网络社会,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

电脑、通讯、信息连接起来,构筑成所谓“赛博空间”。在赛博空间中,信息是过剩资源,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人的注意力基本恒定,而信息量却以几何级数增长,剪刀差越来越大。有关谁的信息被更多地分享,谁就占据了社会高端,反过来讲,谁占据了社会高端,谁的信息就会被更多地分享,“今天精英们无可争议的共同特征即优越——优越只不过是大众注意力主要获取者的一种状态而已”[2]。许多个人与社会组织充分关注自己在赛博空间中的形象,追求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积聚无形资产,获得成功。为了更多地占有注意力资源,需要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放大。

引起注意有很多手段,而艺术化无疑非常有效,造型效果、语言符号与编排结构上的审美构思,会借助爱美天性,唤起网民的浏览兴趣。艺术加工如果以注意力为目的,就必然产生包装设计理念,追求形式魅力,以快速吸引眼球,这样,内涵建设就成了第二位的问题。为了不在电子海洋中销声匿迹,必须调集尽可能多的审美要素,积聚高速高压焦点穿透力,在界面与网民之间形成无障碍通关,必须重视表面效果,点击与闪现过程没留出思索时间,所以,不能设计欣赏难度。水平越是与接受者接近,被瞬间关注的可能性就越大。艺术家的高标准设计需要进行深度理解,需要欣赏者停下来玩味,甚至需要反复推敲,这在高速运转的互联网上,很容易失去被注意的机会。

在影视文化中,包装特权在明星,大众只是旁观者。而在网络文化中,谁都可以成为包装主体,都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终端,在这个非中心系统入口,没有上屏的守门人。而且技术化的网络介质对艺术化的网络内容有巨大的支持能力,人人都可以自我包装,电子绘图工具、复制拼接功能、各种数据库,都使设计简单化了,网民要实现自己的想象,不需要长时间的艺术与技术训练,网络带来了艺术设计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然而,世俗化很容易降变为庸俗化,网民表面上是自主的,掌握着设计自由,而其艺术素养局限使其受到自我束缚,依然是套中人,模式化不可避免,恶劣的个性也时常出现。

除了艺术设计之外,网上艺术创作大众化也方兴未艾,网络音乐、网络话剧、网络绘画、网络文学遍布电子社区,公共艺术从公众中生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创作与发表作品,随意编写个人神话,实现自己的艺术家梦想。网民甚至可以进入他人网页去修改别人的作品,创作者只给出文本,接受者参与“大合唱”。新艺术环境造就了网络民间艺人,他们与传统民间艺人不同,并不展示祖传的技艺,而是在技术所提供的模式中表现自己的即时感受,他们使创作生活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追求其高于生活,艺术一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失去了精品化机会,网民在玩艺术,很像卡拉OK演唱,自娱自乐,没有了神圣感,丧失了严肃性,制造出大量廉价艺术品甚至伪艺术品。

网络设计与网络创作来自网民,形成了新的范式,这是一次大解放,艺术民主潮流势不可挡。但是冷静地分析起来不难看出,这不是真正的艺术民主。编辑等守门人失去了权威作用,合理的遴选机制被淘汰,网络天才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很难得到社会优质资源的特别培育,创作处于自在的混沌状态中,绝对自由破坏了文化秩序,带来的不是活跃,而是混乱,因为活跃的结果是精品的推出,而不是垃圾丛生。真正的艺术民主是为人民服务,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使人人成为艺术家,关键不在服务者是精英还是大众,而在服务质量的高低,只要老百姓喜闻乐见,创作者就是人民艺术家,艺术就具有民主精神。艺术与科学一样,在学术研究中,多数要服从少数,原创突破常常是个别人的成果否定了普遍认可的习惯结论。艺术创作也是个别行为,才情需要先天资质与后天熏陶,并非人人可有。

网民创作与网民欣赏是平行运动,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水平趋近,其间的互动是同阶重复,创作者对欣赏者没有拉力,欣赏者对于创作者没有推力,两者之间落差消失,没有了势能,对象化与反对象化的审美张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精英文化的价值轴心是超越性的生活意义,没有艺术对大众的超越,就没有大众的自我超越,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就会停滞不前。这种结果在网络社会中的典型表现就是流行艺术走高,博雅艺术走低,“时尚”(fashion)变成“短暂时尚”(fad),亦即闪现流行,审美对象在变,审美水平未变。

 

二、虚拟社区与审美体验退化

网民本身并不可靠,在网名的掩护下,人们可以肆意宣泄情绪,臆造离奇信息,甚至设计各种不负责任的恶作剧。生活中的我可能受到压抑,有保护面具,而到了网上就把全面(特别是阴面)的自己释放出来,甚至是发泄出来,这时,网上的我是真实的;另外一种情况相反,生活中的我是真实的,上网之后展示的是没有实现的理想自我。

在客观物质世界里,生活与艺术之间有比较清晰的界限,实事就是实事,虚构就是虚构,生活的现象真实与艺术的本质真实不可混淆。而网络情形变得复杂了,鱼目混珠,真假杂陈,内容不真实,表现得可以很真实,甚至可以使真正的真实退色。网络生活与实事有距离,是以虚拟方式展示出来的想象生活,网络艺术与实事的真性有距离,网民的非专业化素质决定着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自觉意识去追求生活内涵。这种双重距离便是客体间性,网上生活与现象真实不同,网上艺术与本质真实不同。

在赛博空间里,无论主体还是客体的虚拟性,都出现了视像仿真趋势,亦即波德里亚所说的“类像”,它们可以无限复制,但与原有的模仿对象疏离,失去了真实摹本,创造出的是“第二自然”,从纯化自然到人化自然,从人化自然到符号化自然,人们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全息的真实物体,而是由1与0构筑的二进位制的数字系统,尽管五光十色、气象万千,但是它只是瞬息万变的电子信号,人们沉浸于这样的类像世界中,把梦境当作了第一自然,体验误解是常态,体验正解反而成了异态。网上以假乱真,网迷便弄假成真,身回现实,心滞网境,依然昏昏然于虚幻思维,虚实转换困难,将幻像与实像颠倒,将虚拟社会的“真实感”混淆于物质社会的“真实性”,出现体验倒错。严重的会走向体验对立,对于物质社会反应迟钝,甚至拒绝承认真实的真实性,迷醉于“真实的幻觉”,从现实体验自闭发展成网络综合症。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网络 文化 审美退化
最新美学论文
浅谈悲剧《俄狄浦斯王》的美学特征
从翻译美学视角看汉英散文翻译
宗白华的精神人格与美学之路
论休谟美学中的“审美趣味标准”
对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梳理
康乾七十二景的由来及美学评价
论海德格尔建筑美学思想*
论宗炳及其《画山水序》的美学思想
论孔子美学思想的悲壮美
长阳南曲文词的美学风貌
热门美学论文
什么是美学
美的本质探讨
艺术与现实的美学
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
从社会实践看“共同美”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中国传统伦理审美谐和论
鲁迅对孔子及其美学思想的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