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论文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

作者:未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5-30
[摘要]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使得银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促使人们更加坚定地支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及时反映发生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能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会减少金融不稳定性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性。本文就此分析了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中经评论·北京)一、公允价值计量:大势所趋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发展变化使得银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的缺陷暴露无遗,促使人们更加坚定地支持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首先,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此引起的频繁不断的利率波动,利率风险日益成为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关注的重要因素。其次,美国银行失败以及存款信用危机事件的不断涌现,使得提供关于银行资本状况的更为准确、更为及时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银行传统会计计量模式并没有反映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并且也不能有效防止旨在虚增银行资本的滥用会计行为的发生,因此,强烈支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银行在金融体系的角色变化也推动了公允价值计量的采用。许多银行从传统的贷款组合逐渐转向投资银行业务,并且像贷款这样的资产,传统上银行一般会持有至到期,但是,银行现在不断将其予以证券化,以便让其流通转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FASB,还是I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正不断地从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向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转变。FASB在1999年12月所发布的《初步意见:以公允价值报告金融工具与某些相关资产和负债》中建议,完全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由主要工业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者和IASC的代表所组成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也提出了同样的意见。这些建议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特别是银行界极力反对完全按公允价值计量所有金融工具的建议,他们担心广泛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会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尽管如此,IASB和FASB对金融工具会计所确定的最终目标,仍然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公允价值全面计量所有金融工具。
  为了加强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与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其中包括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这四项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颁布与实施使得人们非常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影响,在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陆续进行股份制改造并实施上市的大背景下,深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与冲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冲击:理论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及时反映发生因市场风险所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能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会减少金融不稳定性事件的发生及其严重性。例如,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危机,如果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则美国银行监管机构能及时发现问题,从而会采取适当措施防患于未然。其次,在传统的历史成本计量下,一种普遍的会计滥用行为就是利得交易行为(gain trading),该行为虚增了银行的现行收益和银行资本的账面价值,但是,公允价值计量能够有效地消除银行的利得交易行为以及其他类似行为。
  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各界关注更多的是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与冲击,并存在诸多争论,其中主要是围绕着下列几个问题展开。
  
  (一)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波动性问题
  
  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批评主要集中于银行收益及其资本波动性的增加上。首先,批评者攻击当前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对称性,即部分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而部分金融工具仍采用历史成本(摊余成本)。这种混合计量模式与当今商业银行的具体投资组合政策是不相适应的。由于银行是采用有机整体的方式来管理其投资组合,而并不是采用完全隔离的方式对其交易项目和银行项目进行管理,并且在具体实务中,银行通常会采用交易账户来对其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所以混合公允价值模式的这种不对称性会引起银行收益及其资本的不必要人为波动。其次,银行界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所引起的波动性增加并不一定能反映银行经营的内在经济波动性,与银行核心经营业务的基本目标不存在任何关系,而且还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因为波动性的增加会向资本市场传递额外风险的信号,因而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进而提高了银行的资金成本。另外,批评者还指责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会导致银行投资组合的不利变化。例如,银行可能会减少长期债券的持有,转而增加持有波动性较小的短期债券。最后,银行收益及其资本波动性的增加可能会使银行违反资本监管要求的可能性增大,从而会引起过多的监管干预或者会迫使银行做出旨在减少资本监管干预的不当行为(Yonetani,Katsuo,1998;Hodder、Hopkins、Wahlen,2003等)。
  
  (二)金融负债的计量问题
  
  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另一种批评,则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处理。当银行自身的信用状况发生变化时,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负债计量所造成的影响是违背常识和直觉的。当发行债务的银行的信用状况恶化时,由于当初发行债务时的利率与按照目前条件发行债务的利率相比要低,所以银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减少,其结果是银行利润及其资本会相应地增加(假设资产保持不变)。相反,如果银行信用状况好转,则银行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会增加,银行资本的公允价值会减少。
  如果只是从股权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或者在银行破产或失败时,公允价值计量对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处理是恰当的,因为在有限责任下,违约风险的增加会引起股东的看跌期权(putoption)价值的增加。但是,这种处理方法并没有考虑银行债权人的利益。银行作为一种金融机构是高杠杆经营的,而这种只考虑股权投资者的利益而忽视银行存款人以及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会计处理方法是很难为人们所接受的。其次,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负债也是与银行的监管要求相抵触的。银行监管的出发点是保护存款人利益,更强调银行承担风险、吸收损失的能力,因此,银行监管机构不会接受因银行自身信誉风险下降所引起的负债重新估价而产生的银行储备,也不会把其作为监管资本。最后,对自身的信用风险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会阻碍银行自身风险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因为银行信用等级的上升会导致银行利润及其资本的下降。
  
  (三)公允价值计量的可靠性问题
  
  反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更多批评主要集中在执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难度和成本上,特别是全面公允价值模式。许多银行界人士认为,尽管混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是最合意的,但至少是可行的,因为它只要求对那些公允价值容易确定的证券投资采用公允价值,而全面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要求对许多没有二级市场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他们认为,对于没有活跃交易市场的金融工具来说,需要借助各种估价技术才能估计公允价值,并且在估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主观判断,其可靠性备受质疑。例如,在采用现值技术估计贷款公允价值时,银行必须估计贷款的预期未来现金流量,确定恰当的折现期限和选择适当的折现率。这个估价过程对于某些具有约定现金流量和固定期限的贷款和存款可能比较容易,但是,对于其他项目,比如具有提前偿付选择权的贷款,估计其公允价值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银行界及其监管机构对公允价值计量的最大担忧,来自公允价值本身估计的可靠性问题。当金融工具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具有可观察的市场价格,则其公允价值很容易确定,不会存在争议。但是,当金融工具缺乏活跃交易市场时,由于当前估计公允价值的估价技术和方法不够成熟,其估计所依据的假设存在大量的人为主观判断,因而难以保证所估计出的公允价值是可靠的。公允价值估计的主观判断过多,很容易被银行管理当局所利用,为其操纵利润及其银行资本提供了更多的弹性空间。为此,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特别关注,在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问题还没有得到适当解决之前,能否在财务报表中把公允价值计量扩展到非流动资产(比如银行贷款),并且认为,在把公允价值计量扩展至财务报表非流动资产项目中之前需要更多的研究、指导和检验,现在这种扩展还为时过早。
  
  (四)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问题
  
  从保持金融稳定的角度来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另一项成本就是,助长了银行信贷的内在周期性,并且会导致经济周期更为明显。其原因在于,在经济增长时期,银行利润及其资本的较为明显的增长会促使银行信用的过度扩张,为以后程度更深的、更持久的经济衰退留下祸害。新的监管资本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运行也可能会导致累积性的顺周期性后果。许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包括欧洲中央银行)担心,公允价值计量在经济衰退期可能会导致资本监管要求更为严格,对银行发放贷款 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延缓了经济的复苏。如果信用风险 的上升与资产价格下降同时发生,则要求完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银行会面临着双重压力,因为一方面资本监管要求会越来越严,而另一方面,资产价格的下降会使银行利润下降。巴塞尔监管委员会以及各国监管机构表示,商业银行应该收集有关数据,以便进一步评估计量模式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的转变对银行经营行为乃至银行体系稳健性的影响,并调整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定。因此,应当深入地研究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与公允价值计量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找出应对之策。

 [1] [2] 下一页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公允价值 计量 银行业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