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和谐”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内涵论文

“和谐”是企业管理文化的重要内涵

作者:陈宗寿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7-05-25

  2、香港首富、长和系主席李嘉诚的成功经验,及其“人和”与人才观

  《福布斯》亚洲版公布最新大中华地区40名首富排行榜,入围者从事行业皆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括饮食、房屋、电讯、成衣及运输业。其中不少港人熟悉的名字,如首富长实主席李嘉诚,其资产净值达197亿美元(约1,529亿港元)。

    最近,香港首富、长和系主席李嘉诚向香港大学捐出10亿港元,迅即成为港中大众话题。李嘉诚强调,港人正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希望该笔捐款能帮助港人出人头地。同时,他希望这次捐款能引起大家的捐献文化,并促使特区政府做出配套措施。

  李嘉诚先生除了港大外,亦捐钱给中大及理大等大学,但其基金会只会选择似乎对社会有好处的项目,而香港及内地永远是首选。

  李嘉诚语重心长地说,香港为何能立足于全球,全靠香港有出色的人才,这与香港有良好的教育和医疗关系密切。

  3、台湾首富郭台铭的“知人善用”的经营理念

  郭台铭任鸿海集团董事长,十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新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台币,十年成长100倍,郭台铭创造的鸿海经营传奇的背后,究竟靠的是什么?

  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是奠定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郭台铭说:“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超过几十位。”

  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汽车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

  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造出来的营收大约是2000亿新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速的部门。

  “相对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一语道破,今天鸿海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高薪聘用优秀人才

  郭台铭是位敢给高薪酬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更是逼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多少,郭台铭都会想办法引进。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破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即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庆功会)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

  冲关突破获重奖: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速度、成本、质量是鸿海集团公司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惜重金培养人才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更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以身作则,共同奋斗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作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新、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名在鸿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说:“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值得跟。”

  不断创新“兆元奇迹”

  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更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新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亿到第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亿到2兆台币将造就下一批富豪。

  以上事实可以看出:郭台铭是一位将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科学管理密切结合的成功管理家,也是企业界一位难得的善于用人,更善于用将的帅才人物。

  4、100多年前世界最富有的中国企业家之一伍秉鉴的经营理念:质量与信誉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说明中国人有能力管好企业,并取得世界水平的经济成果。

  伍秉鉴(1769―1843年),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发财致富。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因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特别重视商品质量与信誉,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伍家所积累的财富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媲美。

  上述知名企业家的成功经验是很典型的,对企业制度的改革与办好企业有参考价值。

  结论: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和谐”管理是科学管理的重要内涵。而科学管理,仍然是企业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问题。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和谐 企业 管理文化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新形势下将柔性管理融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
浅谈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民营企业财务会计转型探讨
创业型中小企业发展瓶颈及战略管理探讨
新时代央企内控制度体系建设研究
数字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
浅析互联网企业并购与企业价值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