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论文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佚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08-09-10

 

   (一)扩大股票市场规模,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

   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部分,股票市场无疑是未来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但要发挥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功能,必须有一个具备一定规模、高效率的股票市场为支撑。因此,应逐步扩大市场规模和优化市场结构,为构建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市场基础。

   第一,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股票市场规模。一是扩大投资者规模,包括发展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前者如进一步放松社会保障基金、养老基金和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的门槛,以及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目前发展投资基金对吸引中小投资者,确保他们分享股票市场繁荣的成果以及稳定股市、放大财富效应具有独特的作用)。后者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居民进行长期投资;普及营业网点,为普通居民尤其是广大城郊居民提供通过购买基金间接参与股市的机会。二是扩大市值规模,包括增加上市公司数量和提高上市整体质量。需要注意的是,股市规模的扩大必须兼顾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否则会引起股价的大幅度波动,反而不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第二,建立多层次的证券市场体系。在市场层次结构方面,完善以场外交易市场、二板市场、主板市场和债券市场为主体的、与“金字塔”式企业层次结构相适应的市场结构体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尽快推出股票指数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避险工具与渠道;在市场布局方面,适当增加新的交易所和地区性证券交易中心,特别要结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布局;改革和完善B股市场,逐步实现A股市场与B股市场的并轨整合。

   (二)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

   股票市场的效率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传导货币政策效率的高低,我国股票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存在明显的制度缺陷。因此,应推进股票市场的制度改革与建设,为完善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筑制度基础。

   第一,调整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在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的基础上,弱化股票市场的政策性功能,积极培育和发挥股市在优化资源配置、转化储蓄、刺激消费等方面的作用,为股票市场传导货币政策构筑新的渠道。

   第二,进行股票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一是改善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大力发展开放式基金;继续推动社会保障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建立国有股退出与再投资基金;大力发展中外合作基金和合资券商。二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协调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完善股票市场客体结构,发展和规范期货交易、期权交易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及其他金融衍生市场。三是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通过股权分置改革等途径优化股权结构,采取多种方式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

   第三,进一步改革公司上市制度和股票发行制度。逐步使股票发行制度由核准制过渡到注册制,真正让市场选择上市公司和决定股票的发行规模与价格,有关管理部门主要审核公司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以及是否达到了规定的最低要求。同时应取消所有制歧视,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实行统一标准。

   第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一是试点和推行股票期权制度,用市场化手段完善上市公司的激励机制;改革上市公司的融资机制,形成“上市融资——增大社会财富——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扩大消费和投资——更多的绩优股份上市——融来更多资金”的融资良性循环机制,而不是“改制——圈钱”,形成资金的虚拟空转;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持,以证券交易所为主体,以规范会计制度为核心,着手建立完善的、符合国际惯例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消除证券市场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抑制内幕交易行为和欺诈行为,实现股票市场的透明与规范,提高股票市场有效性程度。取消政府对上市公司的隐性担保,使上司公司真正优胜劣汰。

   第五,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建立信息披露的事后跟踪制度,对上市公司及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的行为应予以追究和惩处。

   第六,防止并控制过量信贷资金流入股市。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完善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对质押率、平仓线等予以弹性控制;对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持有证券资产的数量实行比例限制,对其交易和投资收益加大征税力度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通过利率水平的市场调节保持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适当比例,促使资金流动的均衡分布。

   第七,建立和完善监管。应建立和完善政府监管、证券业自律、社会舆论监督等多层次的证券监管体系,强化证券监管;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发展的需要;加强证券监管的国际协调与合作,适应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要求。与此同时,通过倡导理性投资与长期投资、设立官方股价指数平准基金等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股市稳定机制,减少市场波动的频率与幅度,消除因股价异常波动而产生的股市“幻觉”。总之,应通过上述制度建设使股票价格能较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及其变化,最终使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紧密联系起来,并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八,进一步推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不仅要把外资和国外投资机构引进来,国内证券公司和投资机构也要走出去,在双向交流中提升本国证券市场和相关主体的竞争力。

   第九,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建立二板市场,使之与主板市场形成互补性的制度安排,为有发展潜质的新兴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场外交易市场,形成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有机结合的资本市场体系。

   (三)加强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联系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是一种既竞争又互补的关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是金融业有效运作的市场基础和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要求。因此,应积极开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联系渠道,提高金融市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一体化程度,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协调运作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第一,建立规范的证券融资渠道,有条件地使银行业与证券业、证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资金互相融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控制资金供求量。如鼓励和引导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合法途径进入资本市场、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到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等,实现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金融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第二,进一步扩大券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规模,完善股票质押贷款办法,允许更多券商进入银行间的国债回购市场。这样不仅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体系的巨大存差,而且有利于放大券商在二级市场中的运作能量,使股市行情得以延续与强化,从而不断吸引场外资金进入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进而促进资本市场“财富效应”与“资产结构效应”的形成与发挥。

   第三,进一步放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将传统的存贷业务扩展到投资银行业务,允许商业银行在企业兼并重组和银行不良资产剥离等方面发挥其作用。

   (四)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

   资本市场的发展要求变革和完善货币政策运作体系,使之能有效地对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做出合乎意愿的反应。

   第一,重新确定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在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下,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央行从 1996年起,每年根据GDP增长速度、物价控制目标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幅度提出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力求使货币供应量达到预定目标,进而为实现政府确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服务。然而,在股票市场规模日趋扩大和股票价格大幅波动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产出之间的关系己变得复杂化,越来越由经济内生决定。在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和股价波动己开始对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产生扰动。

   股票市场及股价波动已成为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重要因素。我国股票市场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股市扩容和股价攀升吸纳了大量资金在其内部循环,但这部分新增货币需求的满足尚没有包括在央行的货币供应量计划中,只能用流入实际经济领域的货币资金予以满足,物价水平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意图之间的背离也是应有之义。

   股票市场发展和股价波动也影响了货币乘数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决定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四个:通货比率(流通现金/活期存款)、存款倍数(全部存款/活期存款)、超额准备金率和法定准备金率。股票市场发展和股价波动增强了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流动性,而商业银行作为货币市场的资金主体,资金的来源和运用相应的受到这种资金流动的影响,其超额准备金率自然随之发生经常性的变化。存款倍数反映了居民(企业和个人)以流动性较低的金融资产替代流动性较高的金融资产的意愿程度。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居民只能在现金和储蓄存款间选择,因此伴随着通货比率下降的必然是存款倍数上升。但在股票市场迅猛发展后,越来越多的资金由广义货币转换为狭义货币,而且股市行情的变换使得转换的频率和规模难以事先确定和测量,从而使通货比率和存款倍数的变化方向和幅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因为这三个因素存在许多变数,使央行对货币乘数难以做出准确的预期。随着股票市场发育程度的提高和其他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深化,金融工具将不断推出,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将越来越复杂,使货币供应量指标的可控性与可测性进一步下降。

   因此,在货币供应量指标作用减弱的情况下,要加速建立市场化的利率体系,形成内在统一的利率信号,并且可以选择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因为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资金成本和资本市场收益率的机会成本,能够通过资金供求双方不断的交易及时反映出来,而且能及时地被中央银行观察到。在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超过实体经济规模的趋势下,利率作为套利信号引导资金流动的作用不断增强,中央银行通过向货币市场发出利率调整的信号,可以影响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价格水平,并将政策意图传递开来。但是在我国,利率尚没有完全市场化,不具备以利率为中介目标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欧洲中央银行、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实践,放弃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密切监测股票价格、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等指标。央行需建立适当的经济计量模型,力求较准确的评价股市与利率、价格、产出、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在考虑货币投放时,应把由于股票市场发展和包含基本因素的股价波动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增加考虑在内,同时进一步完善现行货币供应量的统计,以使其全面反映资金运行的状况,便于央行判断实体经济运行与股票市场运行间的差异。 上述选择符合狭义股票市场传导机制将通货膨胀率作为调控目标的理论,并同时提高了货币政策其它股票市场传导渠道的效率。

   第二,注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建立货币政策对股价波动的反应机制。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具有主动性、适时性、灵活性,可以对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行微调,因而最为适合股票市场传导机制。 1998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人民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重要工具,2002年公开市场业务投放基础货币已达到1801.61亿元。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适时地买卖有价证券和外汇,吞吐基础货币,不仅可以调节商业银行的头寸,而且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会对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散户的行为和资金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随股票市场的发展而日益扩大。

   在我国目前仍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下,公开市场业务以商业银行超额储备为主要的操作目标是合理的。但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以及股票市场与货币市场分割状态的打破,货币政策需要放弃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而以通货膨胀率为调控目标。在这种新的政策框架下,央行需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市场利率为操作目标。因此,央行仍需不断完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性建设,推进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继续增加公开市场操作一级交易商成员,扩大操作力度和影响面,不断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种类和范围,以增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调控基础货币和货币市场利率的能力,提高操作的灵活性。

   同时,在操作中要加大有关货币政策的信息披露,扩大向交易成员提供的信息量,在必要时采取公告的形式来宣布将进行的交易数量和对系统流动性头寸的预测,从而提高市场的竞争性,促成公众的合理预期。另外,在股票价格出现过度波动,影响长期通货膨胀率的稳定时,中央银行还可以采取以下两个反应措施:一种是中央银行及时宣布货币政策意图。中央银行在股票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下,要预测潜在的通货膨胀变动趋势,分析对通货膨胀有影响的一揽子经济变量。如果确实存在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首先宣布政策(提高利率)意图,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待金融市场做出反应,再根据市场动态决定提高利率的时间和幅度。

   另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提高证券交易保证金比率,限制股票市场的资金供给。在国外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并不存在银行贷款向股票市场流动的禁止性规定。不过,银行贷款向股市的流动并不是无序的、不受限制的流动,而是处在中央银行严格调控下的流动。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上早已形成了股票信用交易制度,在这一制度下,股票交易者按照确定的比例,将一部分价款或一定数量的股票交付给经纪人,不足部分由该经纪人向银行贷款垫付。因此在这种方式下,股票的买卖者只使用部分自己的资金,其余部分则通过交付保证金而得到证券公司或金融机构的信用。至于保证金比率则由中央银行制定,中央银行可以根据股票市场和经济运行状况,通过调整保证金比率来调节银行资金流入股票市场的数量,从而起到调控股票市场运行、间接影响经济发展进程的作用。当中央银行提高保证金比率时,投资人所付现款数额就会增大,进行保证金信用交易的人就会相应减少,因而就可抑制股票需求,降低股票交易量,遏制股票市场的过度繁荣,进而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 相反,当中央银行降低保证金比率时,则会刺激投资人购买股票的欲望,同时使银行资金大量转移到股票市场,从而使整个股票市场活跃,交易量增大,最终达到刺激企业扩大证券发行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五)引导商业银行正确处理风险防范和信贷的关系

   应该引导商业银行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建立可靠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做好客户的信用评估工作,在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扩大贷款数额,增加商业银行收益;同时准备在长期内积极培养信贷人才,提高信贷项目评估和贷后的管理能力,努力挖掘可贷项目,要在扩大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的健康增长中防范金融风险,而不是消极被动防范风险;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一级法人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营业单位的积极作用;要在商业银行内部权限划分、利益激励和内部控制方面作好平衡。

   参考文献:

   [1]Al-Khazali, Osamah M., Chong Soo Pyun. 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ccounting, 2004, 22:123-140

   [2]Alchian, Klein. On a Correct Measure of Infla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973, l5:173-191

   [3]Allen,F.,Gale D. Bubbles and Crises.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Working Paper, 1998, August

   [4]Amihud, Y. Unexpected inflation and stock returns revisited- evidence from Isral.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1996, 28:22-33

   [5]Andrew J. Fiardo. Monetary Pllicy and asset prices. Frbks Economic Review, 2000, Third Quartery

   [6]Antonello D'Agostino, Luca Sala , Paolo Surico. The Fed and the Stock Market. Macroeconomics 0507001,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Archive at WUSTL, 2005
  
   [7]Arestis, Philip, Panicos, Demetriade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Assessing the Evidence. Economic Journal,1997,Vol. 107

   [8]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姜波克.货币替代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12]戴根有.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萧松华.当代货币理论与政策[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成思危.诊断与治疗:揭示中国的股票市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李念斋.中国货币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版.

   [16]张萌琦.股票市场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J].世界经济情况,2006,(1).

   [17]肖才林.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J].特区经济,2006,(5).
  
   [18]周淼,谢云山.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6,(3).

   [19]田银华,罗江林.股票市场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6,(1).

   [20]原素芬.我国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分析[J].统计与咨询,2006,(1).

   [21]高艳,徐筱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与货币政策抉择[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6).

   [22]靳昌松,李凡.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5,(6).

   [23]陈德伟,金戈.利率、股票价格与货币政策传导[J].商业研究,2005,(13).

   [24]刘忠勋,张英杰.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7).

   [25]李娟娟,杨毅.我国股票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2).

   [26]米传民,刘思峰,党耀国.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的灰色关联度[J].统计与决策,2004,(12).

   [27]王德园.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互动研究[J].现代企业,2004,(4).

   [28]刘玉华,成春林.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市场周刊.财经论坛,2004,(5).

   [29]周行健.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新挑战[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

   [30]范云凤,陈楠.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波动[J].当代经济,2003,(6).

   [31]周洁如,王方华,项韶明.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3,(12).

   [32]刚猛,陈金贤.实际股票收益、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的周期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3]孙华妤,马跃.中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经济研究,2003,(7).

   [34]朱云高,蒋小敏.股票市场的发展和货币政策的变革[J].山东经济,2002,(5).

   [35]宋清华,余莎.论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的关系[J].武汉金融,2002,(5).

   [36]刘端.股票市场的货币政策传导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2,(3). <[论文 LunWenData.Com]/P>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货币政策 股票市场 传导机制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