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文学论文 >> 现当代文学论文 >>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无名氏研究考略

作者:厉向君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0-09-01

 (六) 无名氏研究热点。

  与80年代侧重介绍、解读不同, 90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重点研讨了两大焦点: 即流派命名和雅俗认证, 并在主题、方法、风格等层面多有发掘。关于无名氏小说流派的命名颇多分歧。如严家炎、皇甫晓涛和李晓宁认为无名氏与徐訏属于”后期浪漫派“, 孔范今则认为是”后期现代派“, 陈思和主张”消极浪漫派“, 吴福辉认定为”后期海派“, 许道明直接把无名氏归入”海派“, 朱德发和耿传明等持”新浪漫派“之论,吕周聚干脆认为无名氏的小说是现代主义兼浪漫主义等等。

  关于创作方法的认识也不一致。有的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属于现代派小说, 其哲学依据是存在主义, 逻辑起点是反思现实、厌恶政治和否认理性, 艺术原则是”为生命而艺术“。有的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综合生命哲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从而构成一个以”自我“的”寻找“和”超越“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人生哲学命题, 并将之与宗教相结合, 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属性。此外, 学术界还有一种比较温和的观点, 即无名氏小说创作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结合或过渡。尽管如此, 学界仍有一些基本的共识, 如无名氏对西方哲学、宗教的借鉴和影响等。从雅俗角度出发,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无名氏小说为通俗小说, 或者是”介乎雅俗之间又超乎雅俗之上的新型小说“。主题方面, 刘玉凯认为无名氏小说在思想上有纯化和理想化特点, 认为其作品追求生命的超时代化、抽象化, 是完美的”人性史诗“; 刘光宇则认为无名氏小说对人生哲学命题的表现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改造(《野兽·野兽·野兽》) , 二是爱情(《海艳》) ,三是宗教( 《金色的蛇夜》等) 。风格方面, 许多论者认为无名氏小说的美学格调是极端色彩和冲突之美, 表现为极乐极悲的情节模式、极冷极热的人物情感和极雅极俗的哲理诗情。文本研究方面, 有的研究者认为具有本体论性质, 且对科学主义研究方法进行了某种运用, 如刘玉凯是文本结构研究的代表之一。有的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无名氏小说文本, 对之进行了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阐释, 如陈思和的文体学研究。

  纵观九十年代的无名氏研究, 在拓展深化中更趋务实和科学。《中国现代研究丛刊》1998年第1期特设的”无名氏研究“专栏和汪应果、赵江滨著的《无名氏传奇》、李伟的《神秘的无名氏》和《爱河中沉浮的无名氏》等传记作品的出版, 无疑的把无名氏的研究推到了二十世纪末的新高峰, 从而证实了米兰·昆德拉所谓小说历史的延续不是作品的增加, 而是”发现的连续不断“的论断。

  三、二十一世纪的无名氏研究。

  无名氏研究进入21世纪后, 其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无名氏作品的继续大量出版, 二是无名氏毫无疑义地进入现代文学史教材, 三是研究论文出现猛增且形成一些无名氏研究的”专家“。

  (一) 无名氏作品出版情况。

  2001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北极风情画》、《野兽·野兽·野兽》、《金色的蛇夜》(上、下) ; 同年, 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我心荡漾》、《谈情》、《说爱》; 2002年6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在生命的光环上跳舞》;2006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陈思和主编、无名氏著的《花的恐怖》和《〈无名书〉精粹》等。

  (二) 无名氏研究论著。

  在新世纪以来涉及到无名氏及其作品的文学史著作主要有: 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版) ;陈思和著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第2版) ;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 于润琦总主编、刘勇主编的《插图本百年中国文学史》(中)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 朱寿桐等著的《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年9月第1版) ; 蒋淑娴、殷鉴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 王晓初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演变史1898 -1998》(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 唐金海、周斌主编的《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东方出版中心2003年9月第1版) ; 阎浩岗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 范伯群著的《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 刘志荣著的《潜在写作1949 - 197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 汪应国、吕周聚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 ; 阎浩岗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概览》(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 版) 等。其中, 许志英、邹恬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主潮》和朱寿桐主编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史》辟出了专章, 前者是《浪漫传奇的现代包装》, 后者是《无名氏的贡献: 现代主义磅礴气势的追求》。刘志荣著的《潜在写作1949 - 1976》专辟两章: ”第二章, 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 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上) “和”第三章, 痛苦的雨滴: 论无名氏的潜在写作(下) “。阎浩岗著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论》和他主编的《中国现代小说研究概览》辟有专节专章, 前者是《无名氏: 中国现代小说的总结综合与超越尝试》, 后者是《无名氏小说研究》包括历史回顾、创作心理与创作方法、文体探索与美学风格、作品解读与人物分析、比较研究和研究展望等六个方面。无名氏研究专著主要有: 耿传明著的《独行人踪———无名氏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1年4月版) 和《轻逸与沉重之间———”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赵江滨著的《从边缘到超越———现代文学史”零余者“无名氏学术肖像》(学林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等。

  (三) 研究论文空前猛增, 出现了”无名氏热“。

  ①学术期刊上的文章, 按时间顺序如下: 王冰的《无名氏小说的生命哲学轨迹》(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夏欣才范卫东的《读汪应果、赵江滨的〈无名氏传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耿传明的《”新浪漫派“文学的”黑夜情调“》(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2期) 、韩文革的《无名氏小说创作特色论》(《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黄永成的《生命的狂想与情绪的洪流———谈无名氏的小说的艺术特色》(《天中学刊》2000年第4期) 、姜辉的《媚俗的爱情神话———从〈北极风情画〉到〈塔里的女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 、吴道毅的《徐訏、无名氏小说传奇特征论》(《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第6期) 、温奉桥文凤霞的《”自由“与”死亡“———论〈无名书稿〉的诗性品格》(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3 期) 、郭媛媛的《读汪应果、赵江滨〈无名氏传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 年第3 期) 、耿传明的《”理想“和”梦“的差异———论无名氏的前期创作及其与时代主导文学的疏离》、(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厉向君的《略论无名氏与〈无名书初稿〉》《齐鲁学刊》2001年第5期) 、刘丽霞的《异质文化的遭遇悲剧———论无名氏的三部爱情小说》( 《枣庄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邹志远的《无名氏小说解读》(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1 期) 、萧成的《无名氏小说: 一条颠覆经典与建构审美理想国的欲望之路》( 《东南学术》2002年第6期) 、黄继持的《从死亡到悟道———〈无名书〉第四、第五卷读后》( 《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陈思和的《为自由而抗争的灵魂———怀念无名氏先生》( 《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刘志荣的《现代焦虑的精神超越———〈无名书〉》( 《华文文学》2003年第1期) 、连敏的《生命哲学———无名氏小说艺术观照的底蕴》(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徐雁的《槃涅更生志正踌———试论〈无名书〉的独特性及局限》(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1期) 、何满子的《有权拒绝、有权鄙视———从知人论世谈无名氏》( 《文学自由谈》2003年3月) 、孟丹青的《人生意义的形而上学叩问———论无名氏的〈野兽、野兽、野兽〉》(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第3期) 、吴晖湘的《九十年代徐訏、无名氏小说研究综述》( 《中国文学研究》2003 年第3期) 、赵智的《论无名氏情爱小说》(《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 年第3 期) 、孙世军、厉向君的《当代无名氏研究的历时性考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4 期) 、郝江波的《论无名氏创作的精神独立性》(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4 期) 、耿传明的《〈无名书〉的人类关怀及其对宇宙心灵的探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曹怀明的《生命怒放的极致———无名氏小说〈海艳〉解析》(《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 、魏萍的《〈海艳〉中的海和湖》(《理论学习》2003年第10期) 、赵智的《生命的沉思与存在的勇气———论无名氏的存在主义思考》( 《船山学刊》2004年第1期) 、汤哲声的《论40年代的流行小说———以徐訏、无名氏(卜乃夫) 、张爱玲、苏青的小说为例》(《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 期) 、张桃洲的《宗教因素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三种表现形态———以许地山、无名氏和张承志作品为中心》( 《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赵智的《精神世界的漫游与透射———论无名氏对〈浮士德〉象征艺术地接受》(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赵智的《论无名氏的宗教情怀》( 《培训与研究-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林锡潜的《探寻生命与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论无名氏的小说》(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年第4 期) 、王娟的《九十年代以来无名氏研究综述》(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王明科的《建构的圆满与乌托邦: 无名氏的文化反思品格》(《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陈思和刘志荣的《无名氏与当代文学中潜在写作的意义》( 《百年文学十二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温凤霞、李萌羽的《论无名氏小说中诗意幻化的女性形象》(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赵江滨的《离”家“的焦灼———无名氏存在主义人生思想发微》(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 年第1 期) 、葛俊侠的《空灵: 浑然天成的禅境———论无名氏长篇小说〈海艳〉的风格》( 《语文学刊》2005年第1期) 、王明科的《新浪漫派: 无名氏小说的流派定位》(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赵江滨的《〈无名书〉: 孤寂岁月中的文化创造》( 《浙江学刊》2005年第2期) 、温凤霞的《论无名氏小说的语言风格》(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黄科安的《沉潜于创作长河型的心灵的史诗———论无名氏的〈无名书稿〉》(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年第3 期) 、许海丽的《在”繁闹“中求得”雅静“———浅析徐訏、无名氏的小说创作》(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 期) 、谈飞洋的《为无名氏正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5第3期) 、王明科的《怨恨与无名氏创作的文化理想建构》(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1期) 、《建构: 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鲁迅与无名氏的文化反思比较》(《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吴云的《〈海艳〉多重主题论》(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王丽的《论无名氏爱情小说的现代主义特征》( 《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王泉、代天善的《二十世纪中外小说的海洋书写———以海明威、劳伦斯、邓刚、无名氏、徐小斌、张炜为例》( 《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 、黄科安的《无名氏: 以媚俗手法写现代言情故事》(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黄轶的《通俗性、现代性及文化综合———论徐訏、无名氏的史学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戈双剑的《”浑融“与”潜蕴“———论无名氏创作对传统文化的双沟性》( 《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 期) 、魏萍的《〈海艳〉意象解读———无名氏小说重读之一》(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年第6 期) 、姜辉的《在接受与拒斥之间———〈无名书〉与〈罪与罚〉的心理艺术比较》(《时代文学》2006年第6期) 、周明鹃的《无名氏与西方文化》(《文教资料》2006年11月中旬刊) 、王明科的《略论无名氏小说的文化反思》( 《社会科学评论》(2007年第1期) 、蓝七妹的《无名氏爱情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文化语境》( 《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邬红梅的《生存意义的执着追求———探讨〈无名书〉中追寻母题的继承与融合》(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 、唐倩的《张爱玲与无名氏的小说人物及意蕴比较———看〈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塔里的女人〉》(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 期) 、吴冬华的《艰难的探索———论〈无名书〉主人公印蒂的寻找历程》(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杜燕的《印蒂与浮士德: 一对超越时空的精神孪生儿———论〈无名书〉与〈浮士德〉的精神》(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年第8期) 、董建平的《通俗性与先锋性并举———论无名氏及其作品的双重身份》( 《语文学习》2007年第11期) 、赵凌河的《无名氏的生命意识美学》(《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12期) 、吴敏的《被湮没的记忆———无名氏三部韩人抗日题材小说》( 《当代韩国》2008年第1期) 、武文刚的《生命力的追逐———析〈露西亚之恋〉与〈龙窟〉中人物形象的审美特征》( 《钦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武文刚的《论无名氏早期爱情写作的精神向度》(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 期) 、厉向君的《对〈有权拒绝有权鄙视———从知人论世谈无名氏〉一文的商榷》(《前沿》2008年第11期) 、姜辉的《跨越时空的生命融通———略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无名氏创作的审美影响》(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2 期) 、刘洁琳的《论无名氏(卜乃夫) 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运用》( 《安徽文学》2009年第5期) 、厉向君的《无名氏的文学创作与西方文化的影响》( 《齐鲁学刊》2009年第5期) 等。②硕士学位论文: 温凤霞的《论无名氏小说的诗化品格》、徐雁的《心灵探索的艰难与执著———试论无名氏创作及局限》、李晓铭的《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郝梁萍的《无名氏: 向艺术极限挑战的小说家》、赵智的《论无名氏的精神世界》、魏玮的《生命涅磐———无名氏及其小说〈无名书〉论》、连敏的《无名氏的生命哲学与〈无名书〉的小说艺术形式》、王丽的《诗性灵魂的自由高蹈———无名氏爱情小说探究》、戈双剑的《论无名氏创作中的文化意蕴》、李洪光的《论〈无名书〉之人生哲学构建主题》、蓝七妹的《生命绽放的舞蹈———从”生命自由意志“解读无名氏的小说》、吴冬华的《人, 寻找自己———试论中西文化冲突中的无名氏及其〈无名书〉》、刘学良的《以天命审视生命, 以生命印证天命———〈无名书〉神圣浪漫主义》、邬红梅的《〈无名书〉追寻母题探讨》、吴翠萍的《女性形象: 文学想象的载体》、黄勇的《”五四“时期浪漫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变异》、谭晓平的《人生诗化倾向与浪漫主义精神———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再认识》、王寰鹏的《论无名氏小说的生命意识》、韩文革的《并非无名的无名氏》、陈灵强的《理性浇灌下的浪漫之花———中国现代后期浪漫派小说综论》等。③博士学位论文: 赵江滨的《边缘者的生命关怀与文化创造———现代作家无名氏(卜乃夫) 研究》、耿传明的《大动荡时代的个人性话语与”时代“话语———”现代性“问题视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学》、乔世华的《游弋与于现实与超现实之间———无名氏小说论》、王明科的《怨恨: 中国现代十位小说家文化反思的现代性体验》、武文刚的《无名氏的文化理想》等。

  (四) 新世纪无名氏研究主要体现。

  ①无名氏及其作品的研究出现了新突破。虽然在新世纪推出了《金色的蛇夜》和《在生命的光环上跳舞》等小说和散文, 但大部分还是重印了已出的《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野兽·野兽·野兽》等。对无名氏其人, 存在两种意见: 一是无名氏与国民党有着特殊的关系, 作品也存在与抗战无关的倾向。二是认为无名氏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很有思想的作家之一, 光是长期进行地下写作就需要超人的毅力和勇气, 无名氏在这一点上远远超越了同时代的一切作家, 肯定了无名氏的意义, 并且对无名氏的人生经历、感情生活、思想源流等方面进行了挖掘、整理和扩充。②《无名书》的研究更加深入。这些研究涉及了流派、文体、风格、语言、创作方法、受西方文化影响等。对无名氏究竟属于浪漫主义还是现代主义或二者兼有, 莫衷一是。但研究者大多数都承认无名氏的小说综合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方法。主题是: 生命———存在———寻找———超越, 人类心灵的探索、精神的追寻。文体具有”巴洛克“风格。语言上, 意象太密, 比喻拥挤、色彩过浓、议论庞杂。从总体上来说,《无名书》由于内容晦涩、意象繁杂、语言欧化等原因, 尚未引起世人的足够重视。③对无名氏的文学史地位问题初步达成了共识及仍存在着差异性。随着时间的推移, 无名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和贡献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但也存在两种意见: 一是认为无名氏的地位有拔高之嫌; 二是认为无名氏的文学地位应列入大家之列, 至今现代文学史只是承认他的独特性, 还未提高到应有的程度。列入专章的两本现代文学史也未对无名氏作品的实际价值作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无名氏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 1) 无名氏研究的不够完整性和欠缺。目前, 对无名氏研究主要体现在小说上, 忽略了其纪实文学、散文、杂文、诗歌、书信、书法等方面的研究。这可能与对无名氏作品的收集和打捞工作不够有一定关系。对无名氏受西方文化和宗教影响虽已触及, 但还不够深入。(2) 有些研究论文存在着互相抄袭和拼凑现象。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在内, 大多数研究者未见过《无名书》的后三卷以及港台批评家的研究和评论, 只是东抄西拼, 甚至引文在参考文献中根本无法找到。( 3) 论文观点无新意, 完全是抄袭了香港司马长风的观点。司马长风对无名氏颇感兴趣, 对《无名书》也有较高的评价,但遗憾的是由于他过早去世, 也未能见到《无名书》后三卷及无名氏赴台居住以后的作品,司马长风也未见过无名氏本人, 因此在论断上有时情感化, 某些史料也有舛误。我们现在一些研究者除少数人看到《无名书》的后三卷及与无名氏接触外(包括通过电话) , 大多数人只是通过大陆出版的无名氏作品进行研究, 无法把握无名氏的全貌。

  以上是对大陆无名氏研究的考察略描, 港台及海外的无名氏研究另文论述。 [论|文|网]

  [参考文献]

  [ 1 ] 曾庆瑞, 赵遐秋1中国现代小说140家札记[M ] 1桂林: 漓江出版社, 1985.

  [ 2 ] 钱理群, 吴福辉, 温儒敏, 等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 1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 3 ] 黄修己1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 ] 1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8.

  [ 4 ] 严家炎1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 ] 1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8.

  [ 5 ] 孔范今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M ] 1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

  [ 6 ] 钱理群, 吴福辉, 温儒敏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 ] 1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 7 ] 杨义1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三卷[M ] 1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

上一页 [1] [2]

论文搜索
关键字:现当代文学 无名氏 研究 考察
最新现当代文学论文
以中国部分现当代小说为例探索何为文学经典
寻找小说的诗与远方
微型小说《走出沙漠》阅读鉴赏
颜歌小说研究综述
合阳方言中量词“个”的语音浅探
试析现代汉语中的“有点儿”和“一点儿”
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俗叙事
细读老舍《茶馆》的语言之恨、传统之殇
从庄子的“言意观”看当代文学的“主题先行
本土经验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性阐述
热门现当代文学论文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浅议鲁迅《伤逝》中爱情失败的原因
议鲁迅笔下知识分子
谈《围城》的讽刺艺术
现当代诗歌中的女性意识探幽
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
当代爱情小说的历时性研究
三毛的创作姿态与文体选择
关于王小波的文化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