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大学生“微博维权”的理性思考和对策研究论文

大学生“微博维权”的理性思考和对策研究

作者:郭旭鹏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2-07-07

  [摘 要]当下“微博”不仅为社会大众欢迎,政府机构和官员也逐渐进行“微博问政”。随着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微博”所具备的优点符合大学生维权方式转变的需求,“微博维权”对传统面对面的维权方式产生巨大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一次挑战。本文从分析大学生维权发展阶段和关注内容入手,探析“微博维权”的优点和局限性,并对高校在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如何建立健全大学生“微博维权”机制进行理性思考和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 微博维权; 思考; 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法治化和思想多元化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方式不断转变。在“博客”、“微博”进入社会大众视野并广为普及后,大学生“微博维权”对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日常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是产生重大冲击和挑战。目前,开展大学生维权意识和维权内容变化研究,引导社会经验尚浅、维权意识仍然偏弱的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进行正确维权,建立健全高校正确处理大学生“微博维权”机制,已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大学生维权意识和内容的发展状况。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所带来的大学生数量与质量不协调、收费制度改革滞后、教育资源不能满足需求等矛盾凸显。
  
  特别是高校优质教师资源紧缺、专业知识教育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及高校管理服务机制创新不足使大学生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大学生维权从广义上而言,包括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外的一方与其他法律主体发生的维权和大学生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中的一方与学校、教师、学生之间发生的维权[1]( P43 ~44)。大学生维权意识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 一) 大学生维权动机的缺乏。学生自小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约束,对学校和教师怀着敬畏和信任之情,缺乏对维护自身权益的教育,良好的师生感情关系牵系着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可以说大学生的维权意识非常薄弱,动机和意愿不明显,维权行为很不普遍。
  
  ( 二) 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组织不断建立,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具备了维权的组织保障和法律意识,对自身“遭遇”诉求形成自己的看法。虽然大学生的维权能力有限和缺乏有效的法律引导,但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 三) 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飞跃。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影响下,大学生获取信息越趋容易便捷,维权意识和方式出现了飞跃态势,以“博客”、“日志”和“微博”等维权方式在网络上为自己的权利据理力争,甚至为不熟悉的网友打抱不平。大学生维权结果的影响逐渐复杂、维权方式的变化呈现复合性、维权的问题具备隐蔽性。
  
  大学生维权意识不同阶段所涉及的维权内容较窄,主要表现: 1. 范围集中。关注教学学分、处分不公、评奖不明、学籍管理和学位延发等方面,忽视对教育法律法规更为深入的认识和教育法规定的其他权利的争取; 2. 层次较低。从“微博维权”的信息搜集显示,后勤服务管理、基础设施服务等是重点关注内容,缺乏民主参与监督学校管理、发展、建设的建议权利等方面。
  
  二、“微博维权”的优势分析。
  
  ( 一) 结果具有放大效应。在各种维权方式中,“微博维权”以简便、经济、共联等特点受到社会大众认可,并改变着传统面对面的维权方式,大学生更是发挥“微博”不受场所、时间和内容的限定进行维权。以“微博”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就像一座便捷灵活的桥梁,架起大学生与高校或社会组织的沟通,轻而易举地将身边小事通过网络放大效应和共联作用,把“微博”
  
  的声音汇集起来,形成巨大的“民意”。可以说“微博”推进大学生维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二) 维权效果更为明显。“微博维权”改变了大学生与高校教育工作者传统单一的交流沟通渠道,形成透明公开的群体沟通。高校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逐渐注重搜集网上信息,特别是大学生“微博维权”反映的问题,并尽力尽时复核情况,给予办理、落实,及时消除大学生维权行为中的不满情绪,“微博维权”更能让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跟进、有效解决。
  
  ( 三) 起到隐形监督的作用。“微博”
  
  形成公开、快速、透明化的监督,督促高校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完善学生管理服务机制。“微博问责”已成为对政府机构和高等院校内部监督的有效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法制日益健全的今天,对高校的管理权力基本要求是校纪校规不得违背法律、法规和合法的规章,遵守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原则仍是其作为特殊行政主体的法律义务。特别是涉及学生重大权益时,未经法律授权不得干涉和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大学生“微博维权”更是使高校和高校教育工作者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法制、法规和规章监督。
  
  三、“微博维权”的局限性。
  
  “微博”是一种新兴且蓬勃发展的“自媒体”,为学习、生活中遇到不满的大学生提供释放情感、传播信息、自我维权的重要平台。但“微博”极高的浏览量、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全方面的共联性很容易将高校日常工作在网上全面曝光,形成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微博维权”也存在一些不足。
  
  ( 一) 面对“危言”后果难以掌控。大学生在“微博维权”中,将所遇问题全程全面展示在网络,高校处理大学生“微博维权”的经验和途径仍处在不够探索阶段,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处理过程某个环节稍有不当就会引起网络上的群体负面评论效应,降低高校的社会公众形象。若在处理“微博维权”过程中面对过于激烈的信息不予评价,甚至关闭评论功能,原本仅限高校维权主客体的交流沟通的“微博”则易被网络评价和舆论媒体牵制,陷入被动局面,偏离了维权的原始目的。正是“微博维权”的情绪化和偏激化表达方式,使得大学生表达更为直接,反应情绪更为外露,可能带有一定非理性成分,激烈言论甚至形成“网络谣言”,不仅给高校稳定和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扰乱正常教学、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和精神伤害。
  
  ( 二) 良性的交流互动难以形成。当前,众多高校面对大学生“微博维权”专门开辟了学校和各部门的职能“微博”,但持续性发布关于管理服务的信息,并和大学生形成完整实效的交流互动还较为欠缺,容易成为学生向学校维权的平台,而非学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交流沟通的载体。高校如何在众多“微博”信息中定期仔细搜集学生的诉求并整理归类,进行专门答疑解惑,达到反映问题有效解决的大学生“微博维权”应对流程建设存在较大难度。
  
  ( 三) 扎实的感情基础难以巩固。“微博维权”较传统面对面的维权方式有较多优越性,但“微博”只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和具备数据库功能支撑的交流平台,缺乏情感交流,加之大学生维权内容比较集中化、同质化,高校在“微博维权”举报和受理机制、“微博”信息收集和处置机制还不完善,在维权事务处理中缺乏平时不断交流所形成扎实的感情基础,容易导致问题向坏的一边发展。
  
  四、理性思考与对策研究。
  
  在面对大学生“微博维权”的优点和局限性,探索建立健全处理“微博维权”的机制时,对“微博维权”更为深入的理性思考有助于对策研究的实效性。
  
  ( 一) 肯定“微博维权”的积极意义,创新高校管理机制。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行和普法教育不断深入的外在体现[2]( P255 ~256)。“微博维权”既是大学生维权方式转变、提升的展现,也是对高校教学、管理中一些现存问题的真实反映,更是当代大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增强的标志,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大学生“微博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巨大冲击和挑战,理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维权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微博维权”。更蕴含着高校应转变管理方式,适应社会发展; 完善应对“微博维权”的处理机制。
  
  ( 二) 发挥“微博维权”的平台作用,探索“虚实”结合的维权方式。“微博维权”
  
  开创了网络时代学生参与高校教学、管理的新形式,是日常维权方式的有益补充。
  
  首先,高校应通过加强对学生的权利主体教育,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发展学生自我维权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自我维权能力,推动大学生维权方式发展。其次,高校自身也应从思想行为上迅速适应网络虚拟社会的发展。现实中一些高校还不能完全虚拟社会的发展,甚至惧怕学生“微博维权”,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再次,高校在“微博维权”平台建设时,不能忽视传统维权渠道的疏通,二者有机结合更有助于学生有效维权。
  
  ( 三) 面对“微博维权”的局限性,加强高校与公众媒体的互动联系。促进高校与公共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机制,二者之间良好互动可以促进网络媒体的自身发展,同时又能更有力保障大学生在“微博维权”中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让大学生知晓高校在教学和管理方面的有关规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另外,高校应加强前期的网络舆情搜集工作,积极收集学生关心的热点,快速了解学生诉求,第一时间给予回应,主动邀请权威媒体对事件真伪实事求是报道、评论,起到释疑解惑作用,避免“微博维权”中的放大效应,从而影响到高校的社会公众形象。
  
  ( 四) 提升“微博维权”的合理性,形成有力的法律和组织保障。理清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学生正确维权的客观前提[3]( P143 ~144)。加强“微博维权”中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教育更应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关注学生维权需求并加以有效引导; 重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统一性教育; 聘请校外法律专业人士指导、教师和大学生组成的维权组织。
  
  一方面,便于学生权益实现的监督和保障,对维权案例进行广泛而全面的宣传,获得学生信任。另一方面,高校也可以减少因学生“微博维权”引起的法律纠纷。同时,应探索学生维权组织建设,完善协商听证、校园申诉、投诉监察等维权制度。
  
  总之,简便、快捷、高效的“微博维权”逐渐成为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渠道和重要途径,但尚属新的发展阶段,仍处在各项保障制度完善阶段。高校对其管理的内容和形式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克服传统行政体制和行政文化的某些不足,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关注大学生的“微博”平台,保障高校与学生的信息流畅,积极改进工作方式,自觉接受监督,高校才不会在学生处理“微博维权”中陷入被动局面,大学生“微博维权”才有客观支撑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季连帅. 试论大学生维权教育的障碍与解决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 11) .
[2]张明,方琴丽. 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思政治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 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 .
[3]卫敏杰. 矫正大学生维权过程中的偏差[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4) .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生 微博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