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梁化泉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06-11

  摘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主题,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要有意识、有氛围、有方法,突出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训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捕捉切入点持之以恒训练,为学生终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江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也是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心理学家奥托普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的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运用新颖的、独特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新原理的思维。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下,语文课堂便成了“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充分“咀嚼”的“馒头”,到了学生“口中”自然也就无味了。学生的思维习惯了顺从的接受,牢记老师的答案。渐渐对变化和发展产生抵制,不愿接受新事物、新知识:自己也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活生生的人。 这样的好处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但却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停留在前人基础上而原地踏步。
  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只能发挥主导作用,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我们应该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扬民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发问和争辩,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还给学生创造性思维萌发的沃土——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与创造性活动分不开的,因而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的客观环境十分重要。众所周知,2005 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之问道出了当前学校教育的软肋: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需要适度的自由——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1923 年至 1929 年是钱学森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六年。当时他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附中,那时附中的教与学弥漫着民主、开拓和创新的风气,学生不怕考试,轻松愉快,每天讨论着感兴趣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感悟,师生关系融洽,享受着学习氛围的和谐与快乐。当今的学校教育应当返璞归真。语文教学亦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积极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积极构建快乐的学习课堂,引导学生从繁多的字词抄、背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适度的自由时空,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实验、操作、交流、探究,品尝读书动手的乐趣,感悟生活和人生的哲理,体验语文学习的成功感受,享受语文学习过程的快乐和幸福,让思维之花肆意绽放。
  三、鼓励学生质疑。
  亚里斯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可见,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有了疑问就会发现问题,能够思考才会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会更积极主动的去解决。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很重要。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机会。有时学生的发问可能是可笑的,但教师也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我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课堂上指导学生弄清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后,鼓励学生对桥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各抒己见,有的提出在河中加一个石墩以增强桥体的支撑力,有的提出使桥面变窄以减少桥的跨度……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很多学生的提法虽然缺少科学性,但反映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心理。长期这样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会得到发展。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启发学生提问外,还要允许学生驳问。只有学生想说、敢说,创造性思维能力也才能慢慢提高。
  四、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和设想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世界上第一架飞机就是人们想象造出飞鸟的翅膀而开始的。想象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做出新的探索,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想象力的空间非常大。教师要重视从每一篇课文中捕捉培养的切入点,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文时,课文结尾写到:“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赫留金恐吓说,便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直走了”。后来的情景怎样,课文没有交代。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广场事件之后》为题进行续写,要求不另编故事,与原文进行衔接,人物性格保持不变。结果学生的作文不但合情合理,而且曲折感人,不亚于原文。
  再如,我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我制作了一个课件:画面上,一个微胖的“背影”艰难地在月台上攀爬,成串的汗珠从他的额头上滴下来,可他仍在努力地爬着……这时,刘和刚的《父亲》在教室里响起,画面上陆续出现以下问题:他是谁?他在干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你能给这幅画取个恰当的名字吗?如此导入,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探寻作者是怎样紧扣“背影”写父子之情的。接着,我组织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内容,领会文章主旨。学生在这样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下学习,自然会萌发创造性思维。
  五、鼓励引导学生适度的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自觉自主探究的基础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权威是发现真理的前提,也是创新的前提,更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个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
  在平常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了照搬教参上现成结论——答案标准化,致使学生为其所困,不允许学生他们也不敢去多想,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敢于善于引导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自主探究,教师适度调控,鼓励学生以探究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敢于怀疑,敢于另辟蹊径,逐步形成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教参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冒险和脱险。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经过讨论,小组探究交流,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合理进行分析,最后将课文统一分成三个部分:准备冒险——遭遇危险——脱离险境。这种分法更能让学生流畅地复述课文,从而理解课文。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年
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年 1月
3、《中国科技信息》.2006 年第 8 期.
4、《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云南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语文 教学 学生 思维 培养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