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在“玩”中学数学论文

在“玩”中学数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08

在“玩”中学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参与活动的重要性。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并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让学生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手段之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兴趣就会无限地投入。课间情景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我们一起去回顾回顾:下课铃声响了,孩子们冲出教室,校园里立即一片欢腾,像是炸开了锅,有的跳皮筋,有的踢毽子,有的过家家,有的打球,有的丢沙包……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身姿百态,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小脸红扑扑地沾满了尘土。可他们丝毫没有因为劳累而停下来,他们执著地以为自己在做一项艰难而伟大的工作,无论胜败如何,他们从不在乎,他们只是深深地投入着……

  但是,我们是否在课堂学习中也能时时看到孩子们这一份投入与无限的倾注呢?在一次家长会上,有几位家长向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孩子的游戏、玩耍是浪费时间,是不务正业,是坏毛病,老师不能把“玩”搬上课堂,这样不但会浪费时间,还会严重影响学习成绩。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深思:家长的想法,正确吗?难道我们得把孩子看成是小大人,让孩子像成人一样学习,处处以成人的思维去束缚他们,抑制着孩子们玩的欲望?

  心理学家约翰?马里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研究:他发现未成年的猴子在笼内相互嬉戏、追逐,于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分开到别的笼子里,不让它们玩耍,这些失去玩耍机会的猴子,长大以后变得十分的痴呆。其实,从这个实验的结果来看,我们人类亦是如此,没有机会玩的孩子,思维发展也是非常缓慢的。有位教育家也曾说过:“玩”是儿童的天性,任何人都无法抹杀它。儿童在“玩”中所创造的各种游戏具有种种教育上的价值,儿童既然喜欢“玩”,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规则来约束他们,来养成他们的习惯。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数学游戏是儿童学习数学喜闻乐见的方式,好的数学游戏,不仅可以充实儿童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激发他们数学思想的碰撞,发展他们的智力。可见,“玩”不仅不会浪费儿童的宝贵时间,而且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玩”中他们的各种思想在不断地相互撞击,不断地成长,对培养孩子的各种思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家长的担心也是不无道理的。一些教师有时没有认真备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未经过课前的精心设计,毫无目的性,麻木地就把“玩”搬上课堂,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明确“玩”的目标,不能让学生为了“玩”而“玩”。其次,可创设生动有趣的“玩”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体验在“玩”的活动中所能感受到的一些数学思想与方法。以“玩”促“思”、以“思”促“学”帮助教师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两个方面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在“玩”中学数学。

  一、要符合孩子的胃口

  著名教育专家吴正宪老师提出:教师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口味的教育”,而不是专门寻找、挑选“适合教育口味的儿童”。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促进孩子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在游戏中孩子们可以体验到无穷的快乐。教师可以以“游戏”的形式把“玩”带到课堂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采用的形式可以有:开火车、找朋友、摘桃子、夺红旗、走数字迷宫……寓枯燥的数学知识于充满乐趣与生机的游戏情境之中。

  比如,我在第二册整理完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计了“给动物找家”的游戏,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大家除了给算式卡片找到家外,还要用你们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把动物卡片进行排队,好吗?”把枯燥的计算学习活动变成了一次有趣的游戏活动。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重新构建的退位减法表,使学生初步感知“被减数和减数依次多1,但差不变”的道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技巧,促进了知识的迁移,提高了应用的能力。这样的游戏活动不但“符合孩子的胃口”,也折射出了她的魅力――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形结合、对应及化归的思想方法。

  当然,以上所谈到的这些形式游戏设计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年级的学生。一位六年级教师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之后,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将算式和得数分别写在两张卡片上,然后发给学生。由拿着算式卡片的学生先问:“我的朋友在哪里?”然后拿得数卡片的学生站起来说:“你的朋友在这里,我是你的好朋友。”最后两人上台,拼成一个完整的算式,下面学生判断他们俩朋友有没有找对。这个游戏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应该说是“华而不实”。这样的玩法适合六年级孩子的胃口吗?答案不言而喻,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找朋友”太“小儿科”了,激发不了他们的兴趣。因此,这在参与上已经打折扣了,即使参与的学生,在游戏时也很不自然,因为他们要忍受下面同学的窃窃私“笑”。

  因此,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其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考虑设计不同形式的“玩法”。

  二、要新奇、有趣、有价值

  每天一上课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下面我们开始玩游戏!”大家也许认为我天天这么说学生一定都听腻了。而事实恰好相反,学生不但不生腻,反而越来越喜欢。究其原因,我想,吸引他们的就是游戏的“趣”,这也是游戏最本质的特点。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游戏时,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也就习以为常,游戏也就失去了新疑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游戏时要会“玩花样”,要常变常新,要能吸引住学生的眼球。但切记有“形式”无“思想”。   本学期开放周活动我执教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以“魔术”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魔术”吗?

  生:喜欢!(个个脸上洋溢着笑脸)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个“魔术”。

  生:好!(兴奋地跳了起来)

  师:我把手中的这些卡片随意分成两组。老师背对大家,请一位同学从一组中任抽一张,大家看好上面的数字,然后放入另一组中的任意位置,老师能从另一组中把这张卡片找出来。

  生:(不信的表情)哦?真的吗?我来抽。

  在几次成功的实验之后,学生几乎沸腾了:怎么回事呢?这时“疑则思”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学生经过思考就想到:要翻看底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我在去年的优质课比赛中执教《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法》一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个投篮的游戏:

  活动准备:将全班同学分成红、蓝两队。

  活动过程:两队分别各派一位代表上台投篮,第一轮各投10个,第二轮各投8个,记录各队投中的个数。

  活动思考:怎样评出胜负?

  活动交流:师:能不能只看投中个数来决定胜负?为什么?(全班学生进入深思)生:不能,因为投球的总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师:那有没有好的办法呢?生:有,可以计算每人的投篮命中率?师:投篮命中率该怎样计算呢?它是百分数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再如,在一次送教下校活动中执教《负数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已知条件中的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活动设计充分激发学生创造负数的热情,课堂中学生想出了很多不同的表示方法来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有的画方向不一的箭头,有的用“√”“×”,有的用“+”“-”,有的画哭脸和笑脸……学生经历了创造负数这一有效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强化了符号意识,积累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经验,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上环节的设计都能体现新奇、有趣的特点,不仅让学生体验到“玩”的乐趣,还真正体现出了“玩”中学的价值。一上课就让学生玩得不亦乐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很好地为新知学习起到了铺路搭桥的作用。当然这里所设计的“玩”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有目的的,“玩”只是一种形式,以“玩”促“思”才是真正的目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思,从而获得数学知识。

在“玩”中学数学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数学 中学
最新数学论文
浅谈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
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浅析小学数学量感可视化教学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研究
强化小学数学概念知识的记忆方法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缺失的表现与对策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探讨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热门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谈复习中数学试卷的讲评
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构造法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