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论文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09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05-03

  邓小平同志曾深刻指出:“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正确地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认识今天、把握未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各条战线的生力军,为了胜利地担负起建设祖国的责任,他们必须了解中国的国情,不仅要了解中国的今天,还应当了解中国的昨天和前天。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

  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进一步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健康成长成才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由于各种因素,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的处境尴尬,很多学生一开始就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存在偏见,认为已经在初中和高中学过了,又不是读历史专业,根本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学习旧知识,在这样的偏见下,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任课教师努力地把学生的思想偏见纠正,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吸引学生们爱上这门课,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思考,在一个学期的学习后,更加坚定正确的历史观,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轻易地被一些错误观点所影响,并且,树立起远大的志向,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才实现了开设此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效果如何,教师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此门课程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效果很多都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比较死板。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参与课堂的互动,参与问题的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很多教师还是只注重灌输现成的结论,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忽视学生的参与,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亲身体验,忽视让学生理解“学了有什么意义”等问题,这样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2.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很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师还依赖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但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是口说形式,并配以一定的板书和简单教具,现在高校强调运用多媒体授课,有的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代替一切教学行为,教师变成了幻灯片朗读员,不能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还原出一个立体生动的历史场景,学生接受着单调的教学方式,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提不起兴趣,失去了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

  3.教学内容照本宣科。有的教师一味依赖教材,认为教材的内容已经很多,每节课照着书念都念不完,没有任何知识点的拓展,更没有认识到高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对中国近代以来的这段历史国情有了基本认知,如果在教学中仍然照本宣科,不仅容易引起学生认知疲劳,而且让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

  4.不重视实践教学。受到传统教学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几乎占据了全部的教学时间。实践教学的缺乏致使很多学生认为此门课程就是古板老套、方法单调、内容枯燥,无法通过身历其境的感受真正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思考,也无法完全达到学习此门课的最终目标。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改进的几点建议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让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能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成为学生欢迎并大有收获的课呢?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过程中重视“互动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过程互相作用的整体性动态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法。“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门通识课程,秉承了过去革命史、党史课程的主体内容,融入了史论部分的评述,在教材体系上有很大的变化与革新。但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要在较短授课时间展现跨度大和有深度的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纲要”课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授课中彻底杜绝照本宣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互动式的教学,在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演讲式”、“专题讨论式”等方法来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积极地寻求答案。教师选择互动的话题,要选择学生思想认识上模糊的问题,要选择当今现实生活中相关或相似的热点问题,要选择有一定学术研讨价值的问题,还应顾及学生的成长环境、知识背景等存在的差异。如帝国主义的入侵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中国为什么必须进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是什么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控全局,不仅要解答学生讨论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把握好时间和讨论的程度,在最恰当的时机围绕大纲进行总结,让知识点在学生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2.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方式、专业特点,教师选择适合各专业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授课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各专业的学习特点不同,如果各种专业采用同一类型的教学方式,必然会有部分专业学生感觉不适应,教学效果也就不尽如人意了,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不仅是要走进课本,还要考虑怎样带着学生走进课堂,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怎样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知识点与学生感兴趣的角度结合,让自己所教的知识与学生专业有一定的相关性,如授课对象为音乐专业学生,可针对他们对音乐感悟性强的特点,经常在教学过程中用歌曲的形式诠释历史场景,一曲《松花江上》就可以向他们形象地展现东北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场景,激发起学生的抗击外敌、保卫家园的爱国热情。针对理工科学生历史基础薄弱的情况,利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学习特点,通过设计“讲近现代历史故事”、“介绍著名历史人物”这样的课堂环节,在思考讲什么和怎么讲的过程中,促使其主动学习相关知识,逐渐培养学习兴趣。   3.适度拓展丰富教学内容。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知识要点就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大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内容限于篇幅,对历史问题的叙述大多是纲领式的,文字表达较为简约,因此在大学阶段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新要求,即任课教师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联系点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为依据,以教材内容为圆心,向与教学主题有联系的内容作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从而强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这些较为熟悉的知识点产生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如对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典型历史人物事迹进行适度拓展,这些人物虽然那段历史时期所起作用不同,但都在具体历史事件上打上了烙印,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深度介绍,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某些具体历史事件的理解,还可以增加历史的鲜活性和厚重感,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讲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这个知识点时不仅详细介绍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硝烟,而且还应该继续介绍在发配新疆后,林则徐在新疆所做的贡献,这些知识点的拓展更能让学生们理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精神境界。

  4.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对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兴趣,就会主动学习,教师的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代化教学设备可以将文、图、声、像融为一体,运用多种现代化手段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大大增强了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感受,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知识和信息。所以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收集丰富的网上资源、制作课件、展示历史影音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远程学习等,使刻板的要点变成了立体生动的场景,不仅能强化学生的感知,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如在“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这一章结束后,利用两个课时来看纪录片“圆明园”,利用纪录片里立体的场景、生动的讲解、翔实的资料,使学生在“火烧圆明园”的愤怒和悲伤中再一次体会到晚清社会制度的腐败,经济技术的落后给当时的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和难以抹去的耻辱,更坚定实现中国复兴梦的决心。

  5.注重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实际运用,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和其亲身的体验,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也不只局限于课堂上,还要注重教学的拓展,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方式,有针对性地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问题的思考,并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历史的气息,拉近历史与生活的距离。如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革命前辈,重走长征路,编排红色经典话剧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更能激发出学生强烈的认同感,润物无声地实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方法探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国 近现代 纲要 教学 探析 方法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