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论文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15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23-03

  一、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概述

  (一)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要性

  “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表明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在录用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新员工岗前培训、职工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鉴定、新产品开发与项目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建设水平。

  产教融合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推进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既是职业院校优化专业结构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职业院校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提升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必由之路,更是推动产业升级、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被产业界和职业院校所认可并予以重视,一些地方政府正着手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建设、融合发展职教园与产业园,从政策层面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

  (二)产教融合的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实施产教融合的平台是校企合作。现阶段的校企合作多流于形式,这是导致职业教育培养的专业人才与企业用人需求产生错位的根源。企业(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对职业教育改革事业的冷淡态度,直接影响了校企合作平台的建设成效,导致院校可利用的地区行业企业资源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改革方案,影响专业课程开发的水平、质量和范围。

  校企合作平台能让企业进校园、教师进车间、教学进现场,形成“校中厂”及“厂中校”的生产与教学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1],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容之一。职业院校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目标和人才需求,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结合点,在设备、场地、技术服务和特色人才培养方面向企业伸出橄榄枝,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实现学校育人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双赢的格局。

  进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要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的基础上,完成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第一,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的岗位要求,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第二,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将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二、重构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起源于德国20世纪90年代。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的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转变为行动体系,将“教学过程”改造成“工作过程”,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培养自我习得的能力。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重构以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为目的,以充分调研相关职业岗位(群)为基础,收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归纳专业核心知识与技能并获得行动领域,进而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2]开发流程。

  (一)职业岗位(群)调研

  通过对本地支柱产业领域的规模制造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状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

  (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由专业团队联合企业工程师或技术能手实地考察职业岗位,收集并筛选与专业相关的典型工作任务,确保所选任务的内容具有综合性及工作过程具有系统完整性与职业代表性。

  (三)行动领域归纳

  邀请企业及职教界专家召开“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参照国家职业分类,归类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和相关职业能力,确保与国家职业标准对接,进而总结出专业的行动领域。

  (四)学习领域转换

  学习领域是一种根据职业任务和工作过程而设计教学主题单元并组织教学的课程模式。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从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中的行动领域集合推导出一系列教学课程单元,每一课程单元包含完整的工作过程,并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及深的逻辑顺序递进排序,其总和就构成了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三、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在同一学习情境中,通过模仿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让学生“边学边做”,探索性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职业素养。

  (一)学习情境设计

  1.目标及内容设计。学习情境设计是以形成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将学习领域(课程)的内容具体化。其目标及内容之间呈相关性、递进性和包容性关系。设计时,要抓住两个要素:一是选择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二是通过“教学做一体化”训练,形成本专业特有的工作技能。由此,设计系列学习情境,并对每个情境的能力目标、各子任务的内容及预期成果、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等进行具体描述。[3]

  2.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一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包括开发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制作配套的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和加工案例视频等多媒体材料。同时,利用校园网络作为支撑平台和校内教学资源库作为管理平台,满足师生个性化的使用需要。教师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完成案例导学、难点解析和作业布置教学任务;学生通过开放式学习平台可以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完成交互式学习任务和拓展性学习项目。   (二)教学实施

  1.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做”为中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使职业教育紧扣职业岗位的要求,实现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知识结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进行教学活动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任务要求,获取相关信息,制订并实施计划,在模拟的工作场景中边学边做,自主完成工作任务,及时总结成果与经验,最终掌握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由此,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培养三位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4]

  2.实施“三阶段岗位”、工学交替模式。学生在学习期间,要经历三个阶段的岗位学习。一是在一体化教室完成“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项目学习,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与工作技能,体验工作过程的一般流程;二是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课程综合实训,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在校外实训基地参加顶岗实习,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强化质量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校企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是实施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关键。一方面,将企业加工引入到校内实训基地,既满足企业降低设备成本投入和追求利润的目标,又实现了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学生既是在完成综合实践训练,也是在承担生产任务,所完成的合格实训作品就是企业产品。通过工学交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全面的检验和提升,学生提前适应了工作岗位,质量意识和责任感由此增强,还能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三)教学评价反馈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学评价不仅能及时展示学生的工作成果,分享学习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和潜能,反馈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还检验了教师教学的效果,为教师的教学决策服务。

  教学评价的形式是多样的,可通过成果展示、表格反馈、网络平台测试、职业技能鉴定和参加技能大赛等方式进行。应当注意,教学评价内容要全面,一方面,要将专业成绩与综合能力评估相结合,既要评价专业技能水平,又要反馈职业素养高低;另一方面,要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要重视工作成果的完成,又要关注工作过程的实施。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即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和组员互评)与企业专家评价相结合。

  产教融合对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已引起职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最近在湖北就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进行考察调研时指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要推动建立利益共同体,坚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推进,做到产业、市场、就业和育人整体谋划,形成叠加和溢出效应。[5]职业院校应以现代职教体系改革为契机,从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的角度出发,理清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将专业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教育专业课程重构与实施

论文搜索
关键字:职业 教育 专业 视域 课程 重构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