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三重维度论文

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三重维度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23

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三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8-0039-03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社会实践充分证明,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创造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重大战略思想,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其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理论指导作用,进而使马克思主义在这一伟大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实践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全球化背景下深入推进,新动向、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迫切需要我们以时代特征和我国基本国情为根本依据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象,系统归纳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经验教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的需要,也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148近代以来,在传入中国的各种思潮中,只有马克思主义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理论特质和实践旨趣,深深地感召和震撼了正在艰难探索中寻求救国道路的先进的中国人。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严密的逻辑思维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展示着强大的理论力量。马克思用宽广的世界眼光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创造性地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人民解放指明了共产主义的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同它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紧密结合起来,深切关注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存在和命运,以强大的理论力量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取自身解放和民族独立自由的科学指南。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实事求是的批判性和改造世界为己任的实践性也呈现出一种其他所有理论所不具备的实践的力量。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出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从静态的科学理论转变为动态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欧洲走向世界,大大推动了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走向。正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在困境中寻求救国出路的中国人看到了变革旧世界的希望,立即着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付诸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自诞生以来,不断吸收和融合人类历史上的一切进步的文明成果,在继承中发展。它从来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和教条,只提供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代世界的现实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提供一个科学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分析工具。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发挥,是以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为依据的,其普遍原理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根据现实条件加以运用,才能对实践产生指导和推动作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完成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社会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动态过程,是经由实践来检验真理,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实践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中国基本国情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本质上具有普遍性。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其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欧洲不可能相同,革命的条件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一样。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不同。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之间存在的差距,所以它不可能为中国的实践提供现成的答案。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说过:“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1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时代提出的最迫切问题中发生的。

  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围绕着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任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来接受的,是要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然而,他们对于近代中国特殊而复杂的国情的认识并不清晰全面,先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右倾和“左”倾错误,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分析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紧紧把握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成立后,在进行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中,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致使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遭遇了挫折,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的严重错误。正是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和失误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错误的,是会误国误民的。正是这一历史教训,使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冷静下来重新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做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的重要判断,准确把握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的基本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到一个新境界,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   面对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形势的激烈动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严重曲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进入21世纪后,面对改革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综合分析人类社会在发展问题认识上的经验和教训,紧紧围绕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了一系列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重大的发展战略方针,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回答了“什么是发展”和“怎么样发展”的时代课题,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篇章,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推进新阶段。实践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永无止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进行有机结合,用科学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刻回答了当前人民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三、文化维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想传入中国,要使它能为中国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从而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必须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用中国人民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民族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融入各种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之中,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以增强其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实质就是一个扬弃中西传统文化,创造中国新文化的历史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形式和话语体系上实现中国化,与中国社会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融为一体。

  在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包含的文化意义时,我们必须看到在近、现代历史发展中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冲突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对中国社会引起的剧烈震动。当传统文化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时,就会被迫地或自觉地调整自己的文化内部结构,以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要求。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重危机之后,传统文化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形势下所引发的一次文化结构的调整并引起的一场空前广泛而自觉的社会文化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结局,粉碎了先进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幻想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迷梦,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的示范效应下,接受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强烈批判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并且迅速将其广泛传播开来。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影响日益扩大,由此产生了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新文化生力军,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国人民从此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向主动,从思想到形式无不发生了极大的革命。

  只有关注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我们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化基础有比较客观清晰的认识,才会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文化意义。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史上一切进步的文明成果,是近代文明孕育出来的时代性最强的先进文化,它以极强批判性吸纳了一切合理因素来发展自己,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充分地满足了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经由俄国的十月革命传到中国后,更是吸收了很多中国传统哲学的有价值的合理成分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的哲学因素,实现了它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中不仅切准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脉搏,而且也在文化本体上利用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经验。因此,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相互选择的交融过程,是一个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经过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近百年来的宣传、教育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已经形成了一种中国式的文化自觉,成为这个时代我们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骨髓、融入中国人的血液之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的先进文化,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中更好地掌握主动权。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自身所特有的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内在要求,是不同历史条件下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创新的必然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成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必然性的最有力证明。尤其是当下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境界,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的三重维度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义 中国化 中国 三重 历史 必然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