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兰斯顿·休斯《救赎》电影化特征分析论文

兰斯顿·休斯《救赎》电影化特征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4-12-28

兰斯顿·休斯《救赎》电影化特征分析

  《救赎》是著名美国黑人作家兰斯顿?休斯的短篇小说。作者用电影般的语言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小孩被“拯救”的故事,带给读者以视觉与听觉上强烈的震撼。现就其电影化特征分析如下:

  一.视角

  视角就是从谁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该小说是一篇回忆小时候经历的故事,故事讲述者身份极为特殊,即年幼的“我”,因此,本篇小说是以一人称“我”的角度来讲故事的,因为故事讲述的就是“我”如何被拯救的经历。作为一人称故事的讲述者,此时成为作者的代言人,因此带有自传的性质,给人以真实感,可信度很高,此时的“我”就充当了摄像机的作用,从故事一开始就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想一一记录,客观地呈现故事的整个全貌。也即作者用小孩的眼睛,象摄像机一样拍摄下了整个事件的所有细节,从文中“my Auntie”等儿童用词可以得到证实。更重要的是作者选择以小孩来讲述故事,主要是源于主题揭示。小孩的天真无邪,一直想要象自己姑妈所说那样能 “see” (看见)耶稣,因此,用自己的眼睛目睹整个事件,而且去探究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摄影机般的小孩的视角,在适合不过了,小说中多次出现“see”就是很好的证据,这与成人的故弄玄虚,自欺欺人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迫于成人世界的压力,最终被迫屈服时,主人公所受的伤害之大,灵魂撕裂之痛之剧,最大化地揭示了主题,即对宗教虚伪性的抨击。小说在视角设计上更为高超之处在于,把成人的“我”与幼时的“我”无缝衔接,在文中不着痕迹。第一段第一、二、三句实际上是以成人的“我”的视角来发声的,因为可以发现明显属于成人“我”的评价。而小说最后一段首句“That night, for the last time in my life but one -for I was a big boy twelve years old- I cried.”又泄露了回忆的痕迹。这样的设计有点象电影《红高粱》的视角选择,尽管选择目的不同,但对主题的升华作用是无疑的。

  二.时空

  电影是要讲故事的,随着情节的不断推进,时间之轴把所有细节连缀起来,有了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以及结尾。而空间就是时间轴上那一个个画面与场景。当时间概念非常突出时,空间的概念就处于弱化状态,反之亦然。因此,电影是时间与空间结合的艺术。在《救赎》中,作者用第一段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而且还以场景化的形式简要介绍了复兴布道会的情况以及姑妈告诉“我”关于拯救的那些事情与自己内心的想法。此时,相当于电影中的画面呈现,即空间概念突出的场景化。随后讲述“我”如何被拯救的所有细节,是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讲述的,这是按时间维度或事件本身的时间概念来呈现的,但在整个时间的轴上,可以发现众“young sinners”被一一拯救的场景化的片段,这些片段就是电影空间的体现。因此,在该小说整个叙述过程中,时空交融,使故事情节带有电影化的味道。还有,由于故事讲述者身份的特殊性,该小说的时间已经从突破过去的概念,明显地带有现实的意味;在空间上,也突破了小孩仅有的认识范围,显露出成人对宗教的审视与判断。

  三.语言视觉化

  由于复兴布道会是一种宗教仪式,该仪式的程序性或表演性,往往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有意用文字再现了该仪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当牧师念完唱词,会看到“he held out his arms to all us young sinners there on the mourners' bench. And the little girls cried. And some of them jumped up and went to Jesus right away.”

  同样会发现“Finally all the young people had gone to the altar and were saved”,还有描写Westley拯救的句子“So he got up and was saved.?”以及最后我被拯救“So I got up.”。从对Westley 与我自己的描述来看,“so”很好地说明了该仪式的程序性,而是否被拯救并未得到证实,这从另一方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整个故事的重心就是展示被拯救的过程,描写的过程是否能被“看到”,对揭示小说主题意义重大,因此,语言的视觉化是服务主题的需要。

  四.语言听觉化

  兰斯顿.休斯的作品具有极强的音韵效果,本篇小说也不例外。首先是对牧师布道的描述极具音韵美。如第三段开头“The preacher preached a wonderful rhythmical sermon, all moans and shouts and lonely cries and dire pictures of hell, and then he sang a song about the ninety and nine safe in the fold, but one little lamb was left out in the cold.”用了头韵、尾韵实现了音乐的效果。以及使用重复手段取得回环的音响效果,更是振聋发聩,如“Won’t you come to Jesus”、“Why don’t you come”、“waiting” 、“get up and be saved”多次出现在文中,渲染了气氛,显示了宗教社会强大的力量,与单纯、年幼的主人公的弱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主题。同时,让小说朗朗上口,音韵十足,如第七段“And I kept waiting serenely for Jesus, waiting, waiting- but he didn't come. I wanted to see him, but nothing happened to me. Nothing! I wanted something to happen to me, but nothing happened.”除了揭示主人公内心感受的天上人间的巨大失落感外,把音韵之美发挥这般极致,也令人叹为观止。

  从上面可以看出,兰斯顿?休斯的这篇小说,音韵如乐,场景如画,视角独特,以文学的语言,实现了电影化的艺术效果,突破了文本的局限,带给人以强烈的视听感受,在更大的空间延伸了主题的力量。

兰斯顿·休斯《救赎》电影化特征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电影 特征 休斯 兰斯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