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理学论文 >> 数学论文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10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材的内容具有简洁性和跳跃性,这样就能使教材的内容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产生差异,借助数学知识的繁杂影响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将文字知识转换成语言知识,进行沟通后将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并加以扩展,从而使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

  1.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语言形式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小学数学的教材具有跳跃性,一旦学生的思维模式跟不上教材内容,则会影响教学质量,学生会对数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数学成绩。小学生的思维通常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教材中的思维是以固定的文字方式表达的,具有简洁性,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授课过程中,需要基于教材的文字思维之上,尽量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行新知识的描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最好的方法是概念教学。比如,小学课程中“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教材中是这样描述的:“两点能且只能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单纯从教材角度为学生描述,学生恐怕难以理解,思维混乱,学会的学生大多数是死记硬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教师不能仅让学生记住这两个公理,而应该采取形象的、真实的举例说明或者动手操作的演示方法,将这两个公理的意思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建模的过程,易懂并易记。

  2.教材的结构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差异

  小学数学教材知识内容的结构和特点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跳跃性和知识排列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小学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但学生接受程度低,学习效率差。因此,教师需要对应教材结构和特点进行知识的填补和规范,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水平,将教材内容扩充,与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相符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简洁性和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完整性相遇,不仅教学质量差,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学科结构和学生本身知识结构之间存在的不同差异,为小学生带来了数学思维模式培养的又一障碍。

  3.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复杂性增加了学生思维能力提高的难度

  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学习12册数学教材,这期间教材内容容易出现复杂、重复、晦涩的现象。并且教材并不是根据学生思维模式的发展顺序进行设计的,而是内在的隐性有机联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忽视了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联系,采用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不能系统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容易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散,无法进行良好的构建。

  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不断构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与新知识同化的过程,学生的认知结构一旦建立,便会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便是拓展小学生的思维,而学生的认知结构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知识间的纵向与横向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内在、外在的显性或隐性知识构建成一张环环相扣的知识网。

  二、提升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1.将“教材内容”转为“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常常存在的跳跃性并不易被学生发现。因此,教师的位置应该起到桥梁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学习的新内容较多,学生易产生反感情绪。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需要将教材知识进行分类。小学数学教材中会有诸多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讲,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水平还处在较低阶段,单纯依靠自身的理解不能完全将教材中的“隐性知识”进行发掘和填补。所以,教师应该在讲授完“显性知识”后,将相关的“隐性知识”引出,让学生完全理解“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能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教材内容。

  2.构建符合学生思维模式的教学结构

  小学数学教材的设计,容易将浅显易懂的课程安排在第一课,随之几节课的内容都与第一课无关,然后又跳到第一课的相关内容。知识点的设计既有连续性又有跳跃性,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在这种联系性强的课程中,学生很容易学习,思维模式也会得到提高,但当教材内容突然出现转换时,学生需要对知识重新认识,前后知识点相隔时间长,学生容易忘却之前的知识内容,这时,教师应当架起一座知识桥梁,这一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将两课之间的内容相连,不需要给学生太多的帮助,就能使学生建立起独立的思维模式,如果教师干预太多,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性和懒惰性。

  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保证了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国外教育学者提出,学习新的知识,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因为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具有一定影响,在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必然存在。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有很多,最为明显的是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特性的差异。教师在此时的作用是将新知识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行沟通,让学生的认知结构保持清晰,以免影响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

  3.将教材内容简化,改变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过程中,复杂的数学知识容易使教师忽略知识的繁杂性和学生思维的具象性,这源于教师的经验不足或者对教材没有深入研究。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知识的研究需要具有整合性和条理性,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系统连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很好的建立。小学数学教学中,首先,教师应该扩展教材内容,将简洁、跳跃的知识通过扩展内容将其中间的隐形连接展示给学生,掌握教材结构和学生思维之间的联系,实现知识和思维之间的转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重复提起有关新课程的旧知识,也就是说,需要将原有的零散知识进行串联,让学生构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能够有效帮助吸收新知识,小学数学教材具有简洁性和跳跃性,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较有差异。如果教师没有进行引导,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在教材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中搭建沟通桥梁,使学生能够从实际中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拓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学生 中学 培养 对策 数学 教学
最新数学论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策略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策略
数学应用意识与高职数学教育教学思考
深度学习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
浅谈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的有效渗透途径
小学数学课堂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方式探
热门数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原因调查与分析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方法及其指导
谈复习中数学试卷的讲评
变式教学中习题引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用构造法解题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以研究性学习推进小学数学教育的创新
极限思想的辩证思考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