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马克思主义论文 >>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意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意义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1-30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幸福,国家未来发展的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入五位一体的建设新格局当中,与其他四大建设相并重,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这是党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形势的清醒认识和对发展趋势的深刻把握,这也是党执政理念的一种新变化。

  1.马克思生态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近代,随着手工业革命的快速兴起,尤其是在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形成了显示人与自然之间一种需要的关系。即人类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已具备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像马克思所说的“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①“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②可以看出人通过实践统治自然界、使自然界受人的支配。在人依赖于自然界关系下,在慑服于自然界的淫威下,与自然并不是一种和谐的关系。“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③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时,人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求进行实践,无休止地掠夺自然资源,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给自然界造成巨大的破坏,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根源。总而言之,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性阶段:自然从人们崇拜的对象转变成人们征服的对象或是攫取经济利益的对象。马克思直言道:“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④

  1.2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破坏外部自然和人的自身自然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自然的原始依赖关系上升到人与自然的“物化关系”。这种“物化关系”,既“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的社会关系”,又反映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效用一征服”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效用一征服”关系,体现为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人对自然的“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和“多方面的需要”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处于“效用一征服”关系视域中的“自然界”,“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人的需要”。⑤同样,处于“效用一征服”视域中异化“劳动”,也成为资本家追逐利润的一种手段。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把各种自然资源进行市场化,劳动者本身也被当成是商品进行异化。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对外部自然造成了破坏,而且破坏了人的自身自然。

  一方面,以资本为中心的生产滥用和破坏着外部的自然。由于资本具有无限积累的本性,资本积累的无限扩大对于稀缺性、有限性的能源等生产资料的需求却存在着无限扩张的天然趋势,它必然会不断突破自然设定的时空界限和规律性的制约,贪婪而又无止境地掠夺自然资源。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一土地和工人。”⑥马克思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的使用率都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但只要存在着技术的资本主义,资源耗竭是无法避免的。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还滥用和破坏了人的自身自然,损害了工人的健康。马克思始终关注着工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状况,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工人所生产出的剩余价值的方式对工人的健康状况造成的极大破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对立的性质,还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从而看作提高利润率的手段。”⑦马克思认为,一方面资产阶级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扩大人在自然界活动的空间,并体现出比奴隶主和封建主更多的优越性;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对自然界资源的占有,由于“竞争的无政府状态”和私有制的瘤疾,表现为某种盲目性和反自然性。

  2.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内涵

  2.1人的二重性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指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 而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⑧可以看出马克思首先分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指出人的本质属性在于他的社会性,即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界有着内在统一性。人离不开自然界,同时,自然界也是人类活动的前提,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资料。马克思之所以把自然界称为“人无机身体”。从另一角度讲,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由自然界发展而产生出来的。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也是社会存在物。在劳动过程中,人们需要彼此交流与合作,进而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因而人的社会性是通过人改造自然的活动彰显出来的。与动物相区别的生活群体,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发生很多的合作, 进而产生了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人具有鲜明的社会属性。   2.2人类的和解

  自从人类产生,就存在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两对关系也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通过劳动把二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前提,人类是在自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自人类从自然界独立出来之后,人的改造自然能力日益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都要以自然为基础。

  人类出现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二者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必须 把自然界改造成为适合人类发展的属人的自然界。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也会影响和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会引起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这是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而社会关系又处在不断变化中,这种变化必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利用和改造的关系,而是以直接的占有和掠夺为目的的,从而引起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冲突。只要共产主义社会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意义

  3.1为我国绿色环境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走绿色发展之路,就要改变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以简单的GDP论英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谓的绿色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环境,要遵循自然规律,不要打破生态平衡。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蕴含着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它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人要爱护自然,不要破坏自然;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要按规律办事。 这些思想正引导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要想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从绿色发展入手,实现以下几个现实的转变:把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转到“人―自然”的和谐共存价值观;把片面的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把传统农业和工业转变为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等。总之,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探析而成的马克思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必定会促进构建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

  3.2为我国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以前瞻性的眼光在可持续发展观理念中揭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强调通过废物的循环利用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和资源两者结合起来利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就是要改变以浪费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而发展循环经济,正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很好的途径之一。 在我国要想实现循环经济,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变传统发展目标,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建立并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管理系统内;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创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制;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总之,马克思关于废物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的思想为当今中国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了重要启示,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3.3为我国走低碳社会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走低碳发展之路,就要改变以气候变暖为代价的发展模式,建设气候友好型社会。所谓低碳社会实质上在公平社会中形成低碳消费的意识,倡导低碳环保理念与降低碳排放量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生态危机就成为全球所关注的共同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 反过来人类的实践活动又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着。所以我们通过实践改造社会,应遵循科学的社会发展规律,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要想实现低碳发展,应积极推进以下几个转变: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碳经济转变成低碳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和园区经济,把粗放型经济组织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把资源依赖型的增长方式转变成技术创新型,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把行政推动型低碳发展转变为企业自觉行动型,强化低碳发展理念,把高碳型城市发展转变为低碳型等。以上绿色、循环、低碳三种发展道路都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但实际上这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共筑马克思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思想,其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科]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当代意义

论文搜索
关键字:马克 主义 生态 当代 意义 马克思
最新马克思主义论文
试论党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浅谈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
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
探索马克思恩格斯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刍议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实践活动的历史形态当代价值
容错纠错机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邓初民政党思想浅析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人学基础
热门马克思主义论文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衰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整体特征
从新的角度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走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