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论文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20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2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2-0027-04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publication, col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Northwest minority nationalities documents in Northwest China and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collection policy making,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minority nationality literature.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library storage and archives application should be highly cooperated with long-term and medium-term policy design by the cultivation of library administrator,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document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nsive reading resources while the recognition of variety of reading materials could be enhance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stablishment of harmonious society and improv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minority nationalities, the library is labeled by the medium of adop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and adaption of current national culture.

  Keywords construction of documental resources; minority nationalities literature; the library in Northwest China

  馆藏发展政策是图书馆规划馆藏发展、合理安排经费的基本依据,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符合读者需求的适当的馆藏[1]。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其馆藏发展政策也都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需求不同而各有不同。迈入新世纪以来,数字技术在图书馆得到广泛应用,文献出版形式日趋多元,社会公众的阅读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深入人心和免费开放工作的不断推进,无论是载体形态还是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理念,都有着不同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的新变化。据此,各个图书馆都根据自身的馆藏发展目标,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文献资源建设方案。

  从图书馆的传统职能来看,特色化与协调性是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原则,协调性是指图书馆在一个地域范围内图书馆间的分工合作,特色化则是对单个图书馆入藏文献主题的有意限制,以使其藏书在内容与结构上最大限度地接近本馆读者的真正需求。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各少数民族所创造的文献资源,为西部各级各类图书馆特色化馆藏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内容。但在现实操作中,由于少数民族文献数量繁杂,类型多样,各图书馆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又各有不同,造成在这一类型文献资源在馆藏体系中不同程度的缺失或错位。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在分析西部图书馆地域文化传承和文献资源建设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针对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探讨了基于特色馆藏构建的西部地区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1 地域文化影响下的馆藏沿革

  地域文化因素在图书馆的馆藏发展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目前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有将近50个世代居住在西部地区,这些民族大多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与其他民族融合,并造就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目前全国共有5个民族自治区,全部分布在西部;共有地市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77个,其中74个在西部;县级民族自治地方行政区划数698个,其中637个在西部[2]。截止2010年底,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85亿人,其中少数民族8814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47.6%[3]。西部地区与众不同的民俗民风,造就了多彩多姿的西部文化。这些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是与西部各民族的生活方式、观念、习俗、宗教、艺术以及悠久历史、生存环境紧密相联的,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在西部地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中表现明显,一些图书馆自建馆之日起,就将民族文献的收藏纳入馆藏范畴,积极采访搜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馆藏发展政策,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体系。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是中国藏有少数民族文字图书资料版本最为丰富的公共图书馆之一,现有馆藏210万册(件),包含汉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蒙文、锡伯文等文献,形成了以少数民族文献及新疆地方文献为特色的藏书体系[4]。西藏图书馆虽然1996年才建成开放,但馆藏藏文古籍达1.8万余函、12万余册,其中善本有1.5万余册[5]。西藏民族学院图书馆以民族学和藏学文献为特色馆藏,建有“藏学文献情报资料中心”,收藏藏学图书5万余册,藏有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藏文大藏经》对勘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等珍贵典籍,同时,自建有“藏学专题数据库”、“藏学多媒体资源数据库”等多个特色资源数据库。一些省市级图书馆和大专院校图书馆尤其是民族院校图书馆还设置了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或民族文献中心,如新疆大学维吾尔族文献中心、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开辟了民族地方文献阅览室,有的还建立了民族文化博物馆。这些民族文献中心、民族地方文献特藏部(室)、民族文化博物馆,已成为研究、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基地。   2 少数民族文献传承的社会环境分析

  作为记录、传播其知识的载体,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对推进各民族的相互认知、民族文化研究以及整个民族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民族文化构建的重要基石。因此,关注少数民族出版物的生存状况,分析其社会影响力,探寻图书馆在民族文献传承中的作用,对促进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事业是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2.1 出版状况

  目前,我国有38家民族出版机构,分布在14个省、市、自治区,共出版23种少数民族文字图书。按照出版社的业务范围,大致有四种:综合性出版社,如民族出版社,是我国少数民族读物的权威出版机构;高校附属出版社,如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专门领域出版社,如中国藏学出版社;民族文字版教材出版社,如蒙古教育出版社、新疆教育出版社等。

  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7593种,4925万册;期刊207种,850万册;报纸82种,19846万份,出版数量比2009年降低11%[3]。从地域分布上看,出版物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其中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名列前茅,分别达2691、1578种,中央级出版社中,民族出版社一支独秀,共出版992种[3]。

  简单地以出版物的绝对数量看,其数量与民族人口的比例不相协调。相关数字显示,我国2011年出版图书已达36.95万种77亿多册[2]。对比之下,反映出当前少数民族出版物的出版总量偏少,普及率低,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认知有限。据调查,在近几年出版的民族类图书中,教材的比例超过50%,其余的大多为整理和抢救民族文化类图书,普及科学技术的图书和日常生活实用类图书都十分稀少[6]。民族图书产出与受众需求脱节,出版成本高、发行少,市场呈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2.2 存藏与利用状况

  2011年,我们曾对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少数民族文献情况的进行过调研,内容涵盖收藏情况、提供读者利用情况、数据库建设、网站建设、文献整理出版(含二、三次文献)情况等诸多方面,令人遗憾的是回收问卷数量少,不足以支持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从反馈的部分信息和现有公开资料看,我国的少数民族文献收藏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型公共图书馆和民族院校图书馆,如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等,其它市县一级图书馆的收藏都较为有限。

  多年来,为了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的利用,提高社会认知度,一些图书馆、文献研发机构采取了多种形式来宣传、推广民族文献。如《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编委会编的《中国蒙古文古籍总目》(2000年5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黔东南民族师专图书馆编制的《馆藏地方民族文献目录》、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图书馆中国研究馆员张海惠等编纂的《二十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文献分布及研究成果――国际性书目之书目》等,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更多的图书馆则是通过建立机读目录和专题数据库的形式,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早期成果如四川省高校图工委建立的《四川省高校图书馆馆藏西南少数民族文献数据库》,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研制开发的《蒙文书目机读目录数据库》,新疆大学图书馆建立的《民文书目数据库》(多语种检索),西南民族学院图书馆编制完成的《羌族文献信息数据库》等等。目前的应用则以专业的民族文献图书馆管理系统下的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应用为主。据2010年7月15日内蒙古大学主办的“蒙古文文献管理系统”馆长论坛提供的资料显示,内蒙古大学自2001年即开始蒙文数字化尝试,已完成馆藏1.6万种,7万册普通蒙文图书的数据录制工作,建成了蒙古文图书全文数据库、蒙古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甘珠尔经数据库等。其研发的“耶里巴”蒙文图书管理系统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赤峰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党校图书馆、鄂尔多斯图书馆等多家单位成功应用,其开发并建设的中国蒙古学信息网是蒙古学信息资源整合库,是目前最大的蒙古学学科信息门户网。

  3 基于传承与利用的特色化馆藏发展政策

  分析少数民族文献的出版发行与利用现状,不难看出当前面临的一个现实状况:一方面是众多少数民族人口的繁衍生存,丰富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另一方面则是少数民族文献传承与利用的相对滞后。究其原因,除了经济政治、地域等其它的社会因素之外,图书馆的文化传承功能无疑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表现为相关馆藏有限、所提供的服务呈点状特征、多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规模体系等。作为图书馆的四大传统职能之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是其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而少数民族文献因其使用人群有限,受众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传承更为不易。西部地区各级图书馆有责任在当前馆藏发展政策的调整中,进一步认识少数民族文献的重要意义,以特色化馆藏体系建设为目标,安排合理的经费与人力,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资源的采集与建设工作,并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扩大受益群体。

  3.1 短期目标

  少数民族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要引起西部各图书馆及其它文献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对其保护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就短期目标而言,其制定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可操作性强。首先,是要确定少数民族文献收集的范围、种类、收集的方式和方法,如对少数民族文献范围的界定,学术界就存在广义与狭义之分,需在馆藏采选方针中予以明确;同时,还需根据自己的地域特点,准确定位,集中优势,对重点特色资源尽可能收集齐全,保证其系统性、新颖性和权威性,形成自己的特色馆藏,并通过特色馆藏的联合建设来消除文献重复和短缺并存的状况,使文献资源的布局更趋合理。其次,应列入年度图书采购计划,对少数民族文献的采购分配一定的购书经费比例,形成制度化采购模式。在经费的使用上,应考虑文种、载体形态的合理配置。同时,制定带有鼓励性质的捐赠与交换政策,鼓励个人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特色化馆藏建设。尤其是要完善地方出版物呈缴制度,以法规的形式确保各类民族文献能够被指定的图书馆(一般为省级图书馆)所收藏。第三,有条件的图书馆应成立少数民族文献部,开办少数民族文献专题阅览室,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和研究者利用馆藏。 3.2 中长期发展规划   中长期发展规划是馆藏发展政策的延伸和深化,事关少数民族文献的传承与弘扬,包括文献宣传、文献保护、专业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要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文献资源建设的新特点,考虑到当前民族文献出版市场的实际状况与当前民族交流中出现的新局面,恪守图书馆的社会责任,避免某一具体时期中政治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规划。

  (1)推动民族文献的网格化资源建设,为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供平台。民族文献对于及时宣传贯彻国家大政方针,指导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图书馆丰厚的民族文献馆藏则可为各类阅读推广活动提供最好的素材。每年一度的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以及读书会、演讲比赛、征文、讲座、展览等,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最佳的阅读推广活动形式。因此,一旦将民族文献确定为馆藏组成部分,系统性、连续性都要成为基本要求而以一贯之。

  面上来说,满足社会公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阅读需求是发挥西部地区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的主要手段,期间不仅要解决好由于数字鸿沟、语言文字障碍而造成的信息不平衡等问题,更需要通过一个网格化的服务体系来提供完备的实用信息和学习条件。各级、各类型图书馆需要通过分工协作,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内通外联的服务网络,并利用专业知识指导阅读,提供面向特定社会群体的阅读服务。这个服务网络的建立,要考虑到图书馆的服务半径与服务能力,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考虑到老、中、青、幼等各个阶段对象,要与学校、家庭教育相结合。尤其是要结合网络时代的阅读特点,开展基于互联网及新媒体的阅读活动模式,积极参与网络阅读指导工作,正确引导网络阅读,为每一个少数民族公民获取各种社会信息资源提供保障性的服务支持。因此,服务网络建设的基础要素是对个体图书馆资源的统筹协调,是个体图书馆馆藏政策和区域文献保障的有效统一。

  (2)制定少数民族文献保护计划,加强对少数民族文献古籍的开发利用。此项工作,既是对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补充完善,也是文献资源建设的长期任务。我国少数民族文献古籍存量巨大,除图书馆之外,各级各类博物馆、档案馆、宗教寺院、私人机构都有珍贵文献存世。如藏文古籍,在西藏自治区各大寺院及档案部门存有4.6万多函,甘肃省甘南州拉卜楞寺藏经卷6万多部,青海省塔尔寺除《甘珠尔》、《丹珠尔》外,另有藏文古籍3 341函,编为2.55万多条书目;敦煌莫高窟则出土有数量不菲的吐蕃文、回鹘文、西夏文、粟特文等多种古代民族文献,分藏于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中(专文另述);此外,蒙古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古籍也非常丰富。汉文古籍中也保留大量与少数民族有关的文献,总数约在7 000种左右。据记载,保留下来的民族古籍有30个文种。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民族文字文献共有26个文种10多万册件[7]。与当前正在实施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一样,这些存世的少数民族珍贵文献,亦需要通过实施由各级文化部门牵头的惠民文化工程,藉行政手段,举全社会之力,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通过全面普查,摸清家底,在此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文献保护措施,为传承后世和社会公众研究利用提供方便。

  (3)培养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馆藏政策制定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得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人才的作用十分关键。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有其特殊性, 无论是采访编目,还是推广利用,都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特殊要求。如少数民族口碑文献、历史文献,都必须由懂得少数民族语文的专业人员去搜集、编目、整理。馆藏少数民族古籍的研究开发,必须由历史学、图书馆学、文献学背景且少数民族语言功底扎实的专业人员去收集、整理和研究。而此类专业人员在图书馆内还十分缺乏。因此,西部图书馆要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制定培养计划,形成区域范围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培训的社会教育中心,还要善于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保护人才。同时,也可以联合高等院校培养一批专业水平过硬、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专业人才。

  4 结语

  倡导文化多样性是我国一以贯之的文化政策,少数民族文献鲜明的民族性特征非常符合图书馆建设特色馆藏、服务社会的目标。在当前经济建设如火如荼,民生环境日趋改善的大背景下,强化少数民族文献利用率,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更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建立学习型、阅读型社会的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一层面上来看,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就显得十分重要。

西部地区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地区 图书馆 发展 政策 西部
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法研究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政务新媒体平台蹭热点的探讨
浅析行政法视野下公共政策的实践
以女性视角看全面二孩政策效果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析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困境及政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热门公共政策论文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公共管理职业活动的伦理基础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选择与思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浅谈教育产业化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