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陶元庆书籍装帧艺术研究论文

陶元庆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2-28

陶元庆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陶元庆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开宗立派式的杰出人物,他与丰子恺、钱君陶被并称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的三大家。

  陶元庆(1893―1929),字璇卿,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就喜爱绘画,在小学时国画就比较出名,有不少人求他作画。后来他在上海的报馆工作期间,有缘结识了狄楚青等人,饱览了狄楚青家藏的有正书局出版的古代名画以及中外各国的美术图案;后又求学于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师从丰子恺和陈抱一等诸多名家学习西洋画。他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和西洋绘画都有较为广泛的涉猎和不俗的学养与见识,这为他以后的书籍装帧设计奠定了良好的美学基础。

  陶元庆与鲁迅是同乡,他是鲁迅得意门生许钦文的密友,经由许钦文介绍从而结识了鲁迅。热心提倡新美术的鲁迅非常赏识陶元庆,一再邀请他为自己设计书籍封面, 由此催生出了一批中国新文学史上堪称绝品的书籍封面设计的佳作。

  1924年《苦闷的象征》的封面设计是陶元庆为鲁迅绘制的封面设计中最早的一幅,中国新文艺书籍用图案作封面设计也便由此发端。《苦闷的象征》的作者是日本现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作品集中地反映了“生命力受了压抑而生的苦闷懊恼乃是文艺的根本”这一文艺见解;人们为了排除“生的苦闷懊恼”,就要运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鲁迅先生认为,厨川白村在《苦闷的象征》中的文艺观,对中国新文艺运动的开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便把它翻译过来。

  陶元庆以《苦闷的象征》一书的内容为原本,用夸张、变形、象征的艺术手法,设计了这样的封面图案:采用对比强烈的红黑两色,在团扇形的构图中, 描绘着一个披着长长的波浪似的黑发,在受压抑的环境中挣扎着的半裸女子的形象;她用脚趾夹着钗的柄,并用鲜红的舌头舔着钗的尖头,用这略带恐怖、悲凉的画面和郁悒的线条以及对比的色彩表达出所谓“苦闷的象征”,让人毛骨悚然。鲁迅当时看了这帧封面图案, 高兴地连声说道:“很好, 很好!”,在《苦闷的象征》付印前,鲁迅为该书写的《引言》中又专门说到陶元庆所作的这幅封面画:“在这里我还应声谢朋友们的非常的帮助――陶璇卿君(即陶元庆)又特地为作一幅图画,使这书被了凄艳的新装。”[1] 当初限于经费用单色印刷迅速售完,再版就用复色印,这在当时新文艺书刊中实属少见。现在,这本原版书早已成为藏书家们难得一见的收藏珍品了。

  鲁迅激赏的是小说集《仿徨》的封面设计,《仿徨》于1926年出版,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他1924年至1925年间所创作的11篇小说作品,多是描写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之情。封面上橘红的底色上,以深蓝色的色调画着三个人同坐在一把长椅上,他们百无聊赖地看着逐渐西移的落日,给人一种日暮西天的彷徨感。画面上的人物多作静态化的处理,有的翘望落日、有的凝视,显露出困惑、迷茫的神情;而落日则是抖抖欲下,极具运动感。人物图案的处理是用西方化了的几何形体、线条,而落日则是用中国传统洗练、浑厚的毛笔随意涂画上一个不规则的大圆点,似圆非圆、似像非像,落日的毫光也是用较粗重的笔点划而成,大有中国画“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写意韵味。细细揣摩这幅封面设计作品的整体构图,真是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动静相生,耐人寻味。

  陶元庆象征与写实兼具的笔意,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这一时期正是《新青年》已分裂,人们称之为“五四退潮时期”。鲁迅眼看着新文化队伍的分化,内心苦闷,他当时的诗《题彷徨》有言:“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2] 所以鲁迅认为这个封面“实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3] 此外,他还给鲁迅做了《朝花夕拾》、《坟》、《唐宋传奇集》、译著《出了象牙之塔》等著作的装帧设计,各具特色、影响深远。

  许钦文是陶元庆终生不渝的亲知至交,他本人文学作品的封面设计也有许多出自陶元庆之手。其中《故乡》的封面设计(俗称“大红袍”),更是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的扛鼎力作。

  据说,陶元庆在创作“大红袍”时是受到了绍兴戏《女吊》的启示,《女吊》那本是个“恐怖美”的表现,陶元庆去其病态的情绪表达,经过寝馈不安的惨淡经营,终于神随笔运、迁想妙得,塑造了一个被污辱被损害而又具反叛精神的东方女性形象。那仰着头的女子,透出悲苦、愤怒、坚韧的神情,是对命运的抗争;配上古装戏中的蓝衫、红袍和高底靴,并加上了京戏中武生握剑的姿势,将各种元素融为一炉,塑造出了一个扣人心弦的动人形象。正如鲁迅所说:“有力量;对比强烈,仍然调和,鲜明。握剑的姿态很醒目!”[4]《故乡》的封面设计可以说是陶元庆在表现民族性方面的成功塑造。据许钦文回忆,陶元庆创作“大红袍”时,因一时没有合适的画纸,且用两个信封拆开后拼拢,聊以充当,便成此图,这也道出了陶元庆当时处境的艰难和难以抑制的创作热情之间的矛盾。此外,陶元庆还为许钦文的《鼻涕阿二》、《幻象的残象》、《若有其事》和《仿佛如此》等文学作品做了书籍装帧设计。

  1926年11月22日,鲁迅在给陶元庆的信函中再次谈到《故乡》和《彷徨》的封面设计。他说:“这里有一个德国人,叫Eche,是研究美学的学者,一个学生把《故乡》和《彷徨》的封面拿给他看,他说:“《故乡》是剑的地方很好。《彷徨》只是椅背和坐上的图线和全部的直线有些不调和,太阳画得极好。” [5] 鲁迅把外国学者对《故乡》和《彷徨》封面设计的评价如实地反馈给陶元庆,希望陶元庆能从中得到些许的鼓励和慰藉。

  陶元庆始终带着一种灵魂式的叩拜与互联对鲁迅、许钦文等人的文学作品进行装帧设计,这些装帧设计作品是陶元庆极见艺术功力的杰作,既保持了东方风貌不失民族性,又融入了西方艺术形式的表现语言,两种方式结合得恰当、自然;即便是从当下的审美角度来体味,这些装帧设计作品仍然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性和视觉感染力。可惜,陶元庆装帧设计的原作悉数散失于抗战时期的兵荒马乱之中,今人也只能透过这些印制的书籍封面来感怀他的艺术魅力了。

  天妒英才,一九二九年八月六日,陶元庆在杭州寓所偶感伤寒, 因医治不当而英年早逝。陶元庆是鲁迅先生赏识、推崇的一位兼具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独具自我风貌的装帧艺术大家。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四日夜,也就是在陶元庆逝世三周年的那几天,鲁迅先生翻出陶元庆生前的画集《陶元庆的出品》来。他反复摩挲,不忍释手,最后提笔在画册扉页上写下了沉痛的这几行字:“此漩卿当时手订见赠之本也。倏忽已逾三载,而作者亦久已永眠于湖滨。草露易稀,留此为念。乌乎! 一九三一年八月十四日夜,鲁迅记于上海。”[6] 鲁迅先生时时在怀念这位才华卓著的青年装帧设计家。

  陶元庆作品中显露出的民族气质和善于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态度是永远值得吾辈敬重和去追求的。陶元庆虽然只在人间度过了短暂的三十六个寒暑,但他开创了我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领域的先河,对推动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他留下的这些扛鼎之作也将与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一道永存于世、万古流芳。

  (责任编辑:晓芳)

陶元庆书籍装帧艺术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艺术 研究 陶元庆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