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承受之“轻”论文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承受之“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3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承受之“轻”

  当前,中学校园里,学生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认为高考或中考无望的)则不思进取,甚至旷课、逃学,问题学生增多。下面我和大家探讨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问题。我认为是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发生了偏差,轻视“人”,轻视某些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某些老师为分数而教,存在“唯分数论”的功利主义

  自从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各学校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办学宗旨。但是,宏大的目标下难见素质教育真正落实的身影。“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在标榜下,学生的全面发展常常被忽视,在某些学校,教师工作考评更看重升学率,评判学生是否优秀仍然单方面地将成绩视为主要“参考物”。某些学校一味追求高分,却忽视对学生如何做人处世、关爱他人、理智把握自己行为等人格的培养,更谈不上根据男生、女生特点对其进行行为教育,致使少部分学生产生不良思想和不良行为习惯。公立学校本应以学生、社会的公共利益、未来利益教学为宗旨,但某些学校单纯看重短期利益,反映在学生身上,则为重视文化成绩,强行灌输知识,学生的正常心理需求得不到尊重,教育效果不佳。

  二、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学生视角”不够,时效性不强

  学校是不可能缺失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是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有多高?这个问题虽然一直备受关注,但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究其原因,在于对“人”的理解不够透彻。比如,我们从小学就教育学生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到了大学,应该“根正苗红”才是。事实证明,过早地注重知识的灌输,作用不大,当他能理解时,早已因机械重复的灌输产生厌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我国思想教育更大的问题在于偏重政治性、社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完全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复杂、早熟、前卫是接受初等教育学生的主要特点,除了外在的文化成绩外,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应该得到关注。现今,社会文化纷繁复杂,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学生思想日渐丰富。个人的看法、认知逐渐上升为内心意识。学校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正面临新环境,传道之路不是那么顺畅、那么自由、那么容易奏效。

  三、教学模式陈旧单一,忽略学生的认知规律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属性的了解,其认知过程是:感觉―选择性注意―知觉―记忆。任何理性知识都是由感性知识升华得来的,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感知、体验、实践、归纳、总结。影响人类认知的因素主要有:感官刺激信息和学生的需要、兴趣、信念、知识和经验。我国传统思想品德课理论教学模式特点是以“主客二分对立”为基础和以“灌输教育”理念为指导,偏重向学生系统地讲授书本知识,强调中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倾向,这种模式一旦处于相对开放的改革、创新环境中,其局限性就日益凸显,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正以更快、更生动的形式蜂拥而来,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知识完全不能吸引当代中学生。教学模式单一,不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信念,不针对学生的兴趣组织教学内容,这样的课堂如何吸引学生注意?不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学生全程参与,怎能让学生理解书本上知识的真正意思呢?只能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规律是人的认知规律,即人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过程。所以只有按照认知规律组织教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况且,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一门与学生的心理、生活十分密切的学科,因此,思想品德教学更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缺乏对社会现实有力的回应,缺乏实效性

  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采用强制灌输的教育模式,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关注学生的生活现状,应用简单枯燥的教育方法,学生学到的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和各种道德规范,不能解决道德行动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心是思品学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一次习题课上,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公交车上给人让座,结果别人连声谢谢都没有,请问以后你还给人让座吗?学生很快答案统一,应该让座。有个学生问,假如在马路上扶了被撞的老爷爷,结果被讹上了,以后还应该乐于助人吗?我说:“应该慎重,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永远值得提倡,但有时候应该注意方式方法,考虑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某些教育工作者擅长“诲人不倦”,但有时忽视学生的心声,由于彼此间缺少良性沟通、交流、理解与尊重,不注重学生的想法,不关注学生成长的真实环境,长此以往,使学生思想品德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认为要突破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瓶颈,就必须注重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建设。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思想教育工作创新的关键。这支队伍要体现三新,即观念新,不墨守成规,树立全新的教育观;知识新,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较快地接受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等前沿知识,并能及时融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断赋予德育工作鲜活的内容;手段新,要善于吸收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掌握好学校德育工作手段与艺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对象。这支队伍还要有三个转变,由教师主导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由教育管理学生转变为服务学生成才,由强调学生共性教育转变为注重个性教育。一句话,我们要真正把学生当成有血有肉的人看待。

  综上所述,要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就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追求思想品德教育方法的科学化和艺术化,按照人的特性和需求,探讨符合人性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德育、体育、情感、艺术、社交等方面的经验,充分开发潜能,培养良好的人格,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

思想品德教育不能承受之“轻”

论文搜索
关键字:品德 教育 思想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