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与发展研究论文

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与发展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3

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与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91-02

  一、公民新闻的界定与发展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或参与性新闻(Participatory journalism)的定义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威利斯在《we media》中定义:“公民个体或群体在参与信息搜集、报道、分析及传播新闻过程所扮演的主动角色,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所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的各类信息。”[1]也有称做“市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信息”[2]。不管是哪一种定义,公民新闻主体是非专业新闻传播市民,公民新闻的传播信息是公民记者自己经历、公民关注的最新发生的事件,其传播媒介渠道为网络

  西方的公民新闻事业尤以美国表现最为突出。上世纪90年代末的美国的“公民新闻事业运动”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美国的报社、电台也积极参与其中,公民新闻事业对美国社会、政治和新闻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公民新闻参与机制和条件已经相当成熟,新媒体条件下,公民记者在“9?11”事件、伊拉克战争、东南亚海啸、2004和2007总统大选等重大事件中的表现都可圈可点。Pro-publica,Insideclimate News的公民新闻报道都获得过普利策奖。在美国,公民新闻已经全面进入主流媒体,呈现相互协作的关系。

  其他如韩国的OhmyNews公民新闻网站,以“每个公民都是记者”为口号,已经成为韩国最有影响的媒体之一。在中国台湾地区,2007年4月30日,公共电视成立了台湾第一个以“公民新闻”为号召的“公广集团公民新闻影音网”(PeoPo)。PeoPo即People Post的缩写,强调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Peopo借助公共电视平台,任何公民都可注册成为公民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提供第一手新闻信息。

  二、公民新闻与社会认同

  网民随时随地地获取当前的信息、了解新闻。新媒体自身的传播门槛低、速度快加快了公民新闻自身发展。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最初的公民记者由新闻线人、通讯员慢慢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网民的新闻评论在论坛大量出现,“强国论坛”“新华论坛”“西祠胡同”等在网民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2007年周曙光在报道“最牛钉子户”之后,公民记者和公民新闻被研究者关注,并进入公众的视野。我国早期公民新闻网站实践者如chinfest、“中国公民新闻网”因为网站内容少、更新慢实际上并未成型。2012年,温州网的“草根播报”创新公民新闻现场报道模式,推出以直播为特点的“在场”栏目,组织公民记者参与网络监督、现场体验等报告活动;2013年6月,新华社推出“我报道”客户端,这也是首次出现公民新闻融入专业媒体。与美韩两国相比,我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相当初级的发展阶段。研究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程度可以为公民新闻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社会认同是“社会个体认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群体成员带给他的情感和价值意义”[4]。客观反映现阶段的社会认同度,有利于大众媒介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的建构、创造以及宣传;同时有利于培养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5]

  三、我国公民新闻社会认知现状分析

  本文以微观的视角研究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问题:选取网民和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求解其公民新闻的认知、态度、行为趋势研究社会认同度。

  (一)程序设计与目的

  笔者分别在互联网和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笔者通过统计、分析问卷的数据结果,了解在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大众对公民新闻的社会认知情况。问卷旨在初步研究网民对公民新闻的认同,对调查结果做描述性分析,结合现状分析公民新闻的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度。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的样本总数为500份,回收有效数据共487份,答卷人的基本信息:男女比例约为1:1,年龄分布层次集中在19到35岁,地域分布集中在一二三线城市。样本显示,78.1%的网民有上网浏览新闻的习惯,超过一半的网民会选择看网站推送新闻,集中关注最新的头条热点新闻。

  调查问卷关于公民新闻的认知结果(图1)显示,公民新闻的定义尚不明确,甚至43.0%的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以公民为主题、关于公民的新闻。三个选项的分布接近,这说明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概念十分模糊,这与公民新闻在国内小范围、区域范围内认可度高,但未得到大多数专业媒体认可有关。国内的专业媒体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化、宣传介绍少,这是造成网民认知程度低的主因。但是网民对公民新闻概念模糊并不能断然推测他们对公民新闻的态度是消极的,样本分布显示,认知程度和态度行为并不成正比。

  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变量设定参考表1)样本结果(图2)显示,网民对“公民新闻的可信度”保持中立的态度居多,没有网民认为公民新闻是完全可信的,这与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谣言有关;网民对“公民新闻记者报道新闻是否会成为主流”赞同“可能会,我希望会”和“不好说,中立观点”两种说法均超过40%。以上数据都说明了网民对公民新闻的态度呈中立偏积极,这反映一种受众观的体现――公民不想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想积极主动地参与新闻事业当中。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相比,很多视角和选题更有贴近性,公民周围发生的事情,让公民自己报道。公民参与新闻采、编、播同时也是一种协商民主的体现。这种积极态度可以在第11题“您认为‘公民新闻’给我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得到印证:有72.2%的网民认为“使新闻传播形式多样化”。   调查网民的行为趋势时,41.0%关注过“PX事件”等公民新闻;有45.8%的网民选择“曾经参与公民新闻”;值得注意的是,2.8%的网民表示“经常发布新闻线索”,有60.5%的网民表示他们“会因为是怎样的新闻线索考虑发布”。预示着公民新闻传播中,网民有可能会更理性地传播、接受信息。

  四、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趋势

  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研究中,网民对其认知有偏差,对待公民新闻持积极态度,期望公民新闻成为未来新闻的主流。并且问卷数据显示网民的行为呈积极传播公民新闻的趋势。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度有增长的空间。“公民新闻到底是什么”,大部分受众没有将公民新闻与专业媒体发布的新闻区分开,即使新华网推出“我报道”也仅仅停留在手机客户端方面,网络并没有相应的页面和互动渠道,网民也无法了解更多的公民新闻相关的信息。新媒体环境下,利用网络媒介的议程设置来提高社会认同,即主流媒体多报道人们关心的公民新闻;传统媒体鼓励大众参与新闻事业,并对公民记者组织培训,使公民新闻因其需要进行拓展深度化报道,同样可以提高社会认同度。公民新闻要想得到传统媒体的认可,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专业新闻记者如何保障新闻的专业化、真实性、盈利模式都是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问题。

我国公民新闻的社会认同与发展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闻 发展 社会 研究 认同 公民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