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从陌生化美学视角审视电影片名翻译论文

从陌生化美学视角审视电影片名翻译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05

从陌生化美学视角审视电影片名翻译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立项号:2012324)。

  随着中西文化领域交流的日趋频繁,作为文化直接载体的外语影视作品得到了国内越来越多渴望了解和认知西方文化和生活的观众的喜爱。电影片名是影视作品传递给观众的印象性信息,涵盖了影视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所以电影片名译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受众群体对影片的心理接受能力以及将来电影的票房号召力。因此,电影片名的译制既要体现出译出语片名的商业广告性,更应重塑译出语片名的艺术欣赏性,即创造性地再现原片名的陌生化美感。

  一、陌生化理论与电影片名翻译

  “陌生化”理论最早可追溯到英国浪漫主义时期,华兹华斯指出,艺术创作应该“给日常事物以新奇的魅力,通过唤起人对习惯麻木性的注意,引导他去观察眼前世界的魅力和惊人的事物”。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明确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 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以延长审美的过程”。(1955:12)换言之,陌生化就是以艺术的手段赋予日常熟悉的事物以陌生感,以期带给读者新鲜、奇特的感官体验。

  电影片名作为影视作品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往往采用一些陌生化手法以延长观众对电影片名的审美难度和审美时长,从而在电影观众心理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诚如朱刚指出的,陌生化理论“跨出了语言文学的范畴,而把它放在了‘感知’的层面上。这样,以陌生化为代表的‘文学性’就不止于文学作品,……因为一切艺术形式都是通过感知产生审美效果的。”因此,作为旨在推新求异的陌生化理论从一诞生就对翻译交际活动,尤其是以感知审美为基础的电影片名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电影片名的译者如能洞悉译出语片名陌生化的文化美感和修辞特色,并在译入语片名中如实地或创造性地再现原电影片名中所蕴含的这种陌生化的音韵之美、修辞之美和文化之美,不仅能够再现原译出语片名陌生化的艺术价值,也才能在译入语受众心理产生与译出语受众功能对等的美学感知,从而更好地达到影片的商业预期。

  二、英汉电影片名翻译技巧

  电影片名翻译与其他任何形式的翻译不同,因为片名是对电影所含信息最凝练的表述,其译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片名在译入语受众心理激起的美学感受,进而影响到影片最终的票房号召力。中英片名在命名之时,就往往借助陌生化手法,以期打破电影受众程式化的心理预期,进而引起观众的好奇之心,因此,单纯的以是否直译或意译,甚至归化或异化等传统翻译手法,对电影片名译制水平进行衡量和评价通常起不到太大的指导作用。不妨,从以下三个翻译标准对电影片名译制质量进行衡量,即是否保留了原片名的音韵之美,是否创造性再现了原片名的陌生化修辞之美,是否忠实地传递或重塑了原片名的文化意象。

  (一)保持音韵之美是片名翻译的前提

  电影片名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学语言没有本质区别,同属于有声语言,首先诉诸听觉。诚如雪莱在《诗辨》中强调的,语言的音韵与意思的结合能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使读者产生多重的心理感受,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体验。可见,音韵之美是语言创作的必要前提。但英汉语分属于语调语言和声调语言,因此在音韵的表现形式上也不尽相同:英语多以辅音+元音的多音节单词为单位,因此音韵美主要表现在轻重音的交替更迭以及首尾押韵;而汉语则主要以声母+韵母+声调的单音节汉字为单位,因此音韵之美表现在文字的平仄和元音的辙韵上。

  汉语电影多以平仄对称或交替的四字短语命名,例如《非诚勿扰》采用的就是两个平音与两个仄音前后对称,读起来抑扬分明、朗朗上口;同样,叠词、叠韵和双声都是汉语电影常用的命名方法,几部耳熟能详的电影《庐山恋》《紫日》和最近刚出的影片《寒战》都是采用的叠韵方式,给观众以过“耳”不忘的听觉上的陌生化美感,让观众在没有观赏精彩的影片之前已经感受到了电影片名带给人的听觉上的音乐美感。

  在电影片名翻译时,译者应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努力保留译出语片名的音韵之美,虽然此类译名屈指可数但也不乏佳译。例如影片The Green Was My Valley的译名《青山翠谷》,采用的乃是平平仄仄的音律,甚至较之原片名更能给人以一碧千里、翠绿欲滴、绿草如茵的视觉与听觉上双重的美感;再如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译为《浮生若梦》,其中“生”“梦”叠韵,译名极富乐感,给人以人生变幻无常的听觉美感,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还有另外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The Sting,译名为《骗中骗》,采用的乃是ABA的叠词方式,读起来朗朗上口,以音韵上的陌生化美感讨好受众眼球的同时,也愉悦了其听觉对美好的追求,不失为片名翻译上的佳作。以上译名忠实地保留了或创造性地表现了原片名的陌生化的音乐美感,使译入语受众体会到了与译出语受众功能对等的音韵之美。

  (二)再现修辞是片名翻译的基础

  陌生化修辞在电影片名中的使用,能够以语言的新奇之美吸引观众的注意。诚如冯庆华指出的,修辞格是“语言中最为独特、地道的表达形式,因此也更能够深层次地反映不同民族的文化与审美倾向”。(2011:224)在电影片名中加以矛盾、隽句、用典、回文等陌生化修辞格,可以激起观众审美的热情,并延长其审美的时长,从而给观众留下更为难忘的印象。因此,译者应该在深刻理解原片名修辞美感的同时,力争在译入语中找到对应的修辞格或者创造性以崭新的辞格保留原片名的修辞之美。   不妨以电影The Other Boleyn Girl为例,该片名译为《雀占鸠巢》,为原本平淡无奇的片名加入了仿拟的修辞格。细心的观众可能会发现该片名是对“鸠占鹊巢”的仿拟,但又不是单纯把“鹊”与“鸠”对掉了位置,而是以“雀”取代了“鹊”。译者如此处理可谓煞费苦心,因为该影片讲述的是16世纪英王亨利八世与大臣的妻子玛丽?波琳及其姐姐安妮?波琳香艳而荒唐的恋情故事。因此以“鸠”和“雀”形容这两个为世俗所不齿的女子可谓传神之作,同时也为影片增添了几分陌生化修辞美感,更能吸引国内受众进入影院一探究竟。再如另一部喜剧电影Mrs Doubtfire,片名使用了oxymoron修辞格,即将意思截然相反的两个词搭配一起,并使它们在对立中凸显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制造出诙谐幽默的陌生化修辞美感。基于上述原因,有译者将其译成《窈窕奶爸》,把形容女子的“窈窕”和“奶”与表示男性的“爸”字搭配一起,再现了原片名的矛盾辞格,给译入语观众以陌生化的新奇之美,也把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因思念自己的孩子而乔装打扮的辛酸表现得淋漓尽致,忠实地再现了原片名的修辞美感和主题内涵。

  (三)传播文化是片名翻译的灵魂

  电影片名的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文化交流传播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中西方“在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自拥有不同的文化”。(2010:127)译者只有做到对中英两种语言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了然于胸,才能够在译入语中忠实地传递原片名的文化信息,从而使译入语观众得到与译出语观众功能对等的陌生化美学体验。

  因此,翻译某些含有文化信息的电影片名,如能洞悉两种文化的相融共通之处,会给译名带来别样的风味。以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为例,香港的译名为Chinese Odyssey: Pandoras Box。众所周知,Odyssey是有关奥德修斯冒险历程的希腊神话故事,与中国的《西游记》体裁相仿;且pandoras box也是来自希腊神话,喻指灾难的渊薮,与电影中使至尊宝备受感情折磨的月光宝盒十分相似。因此,该译名做到了中西文化的水乳交融,使译入语观众获得了与中国观众相同的文化美学感受,真可谓不可多得的佳译。再如影片The Wizard of Oz,译为《绿野仙踪》,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Frank Baum发表的奇幻冒险故事集,被誉为美国的《西游记》,讲述的是小女孩Dorothy在寻找回家路上经历的神奇古怪的奇幻之旅。众所周知,《绿野仙踪》原为清朝李百川所著的一本志怪小说,讲的恰恰也是主人公在修仙路上收徒降妖的奇幻历程,这与电影The Wizard of Oz的主题不谋而合。如此翻译既保留了译出语片名的思想内涵,又迎合了译入语观众的文化审美要求,不失为形神俱佳的译作。再如另一部电影Firday the 13th,译为《13号星期五》,恐怕许多潜在的国内受众因片名的不知所云而会望“名”却步。其实,根据《圣经》所载,耶稣被犹大出卖,当时参加最后晚宴的正好是耶稣与12门徒总计13人,这一天又恰逢星期五,因此在西方文化里,13为不吉利的数字,如果再赶上星期五就更加不祥。笔者拙见,片名若改译为《黑色星期五》,则一方面照顾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原片名的陌生化美感,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好奇之心,从而为电影带来更佳的票房收益。

  三、结语

  电影片名作为影视作品的精髓所在,其译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影视作品能否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陌生化美感正是为了打破日常习见、俯拾皆是的平淡与乏味,使读者在惊喜中获得新奇的美学感受,从而体会到作者匠心独运的良苦用心。需要注意的是,原本陌生化美感十足的电影片名在译入语中或许平平无奇,这就需要译者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深谙中西语言文化之异同,在译入语中创造性地表现出这种原片名的陌生化美感,从而实现艺术美感在两个不同文化领域的功能对等。

从陌生化美学视角审视电影片名翻译

论文搜索
关键字:审视 电影 视角 翻译 美学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