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3-20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研究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090-02

  党的十八界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这是中央文件首次正式提及“治理”这一概念。我国从此开始走进社会治理的新时代。并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

  一、我国的社会治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政策思路在社会领域内的一次重大转换。“社会管理”强调社会建设主体的唯一性,以及主体的绝对权威性。社会治理是多方的共同治理,它强调协商、共识的达成,强调的不是对权力的服从而是相关各方的平等参与。社会治理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叫做治理社会,不是由社会来治理,而是由多个主体对社会进行治理。我国目前所讲的社会治理与西方国家所提的社会势力有相同的方面,但也是有很大不同的。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是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西方国家在社会上是市场―政府―非政府组织三元并立的,三大社会主体地位是相对平等的,分领域进行分工合作治理。而目前我国所提的社会治理是要求在加强中共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下,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级各类组织、公民参与,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主体上,我国要构建的是一种“一主多元”式主体结构。“一主”是指党委与政府,“多元”主要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我国社会治理的特色要求我们在社会治理中必须考虑中国的国情,必须将我国的社会治理与西方的社会治理进行必要的区别。

  二、社会治理对中国共产党的要求

  在西方的治理理论中,治理理论主要涉及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并未包括执政党与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将社会治理与执政党相联系,是由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集领导党与执政党于一体,这一政治制度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也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就一定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的关系。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说,就是要从以前的全能式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变成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级各类组织共同参与,群众自治的多元―共治式的社会治理模式。社会治理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社会治理只有遵循社会治理的客观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国共产党既是领导党又是执政党,但只有真正按照社会治理的规律办事,科学处理好社会治理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要处理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社会治理结构的关系,首先需要科学处理好中国共产党与社会的关系。虽然领导党的角色使中国共产党由责任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不应该也不可能包揽所有问题。长期以来,党中央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建议,推荐重要干部,进行思想宣传,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2]这个认识对党的领导职责和权力边界进行了比较清晰的界定。

  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系统治理首要是加强党委领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服务优势。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变化,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理顺政社关系是关键。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以往的政府单一主导社会事务的格局已不能满足我国目前的发展需要。随着公共精神、个人财富、社会意识的快速成长,人们的利益界限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多地要求参与社会事务治理,希望越来越多地展现自己的话语权,体现自己的利益诉求,实现社会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开始展开激烈的利益博弈。因此,目前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顺政社关系,这既是利益结构在政社关系调整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社会治理结构重调的必然选择。而如何理顺政社关系,其核心就在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政府与公众参与的功能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键在于推进社会治理方式的变革,必须始终坚持民主、法治的原则,在社会治理主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新型伙伴关系。

  (二)推进法治和制度保障建设

  法律制度是社会治理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法律制度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着社会治理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法律制度的完善化,指法律制度的完备程度;法律制度的科学化,指法律制度的内容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反映程度。首先,必须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的互动,加强对社会治理机制和行为模式的探索,加强对社会治理相关制度的立法,以法律制度化的方式来保证社会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优化制度建构,消除落后制度障碍。以公平、效率为导向,进一步优化社会治理相关的制度机制,同时强化制度的贯彻落实和运用,没有好的执行,制度再好,也只是一纸空文。而对那些阻碍社会治理良性发展的制度机制,必须进行有效的清除。最后,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推进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化建设。制度的有效推进必须有完备的配套政策,否则制度再好,也可能因为配套政策的欠缺而无法执行,从而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推进社会治理相关政策的科学配套,推进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化建设,为社会治理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

  我国的政党制度决定着民主党派是我国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党、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民主党派可以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民主监督,可以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这些作用的发挥,也体现在社会生活领域。民主党派代表着一部分的人民群众,只有很好地参与了政治生活与社会管理,民主党派才能将其所联系的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诉求展现出来,才能在社会治理的格局下实现利益的协商。“如果没有合适的渠道去容纳这些社会力量,其利益诉求就会在制度外表达,势必会滋生政治不稳定。”[3]因此,“就我国的民主党而言,它们执行的并不仅仅是一种利益代表功能,而是全方位地参与、参加和介入了国家权力对社会方方面面以及各阶层、群体利益的整合过程。”[4]所以,民主党派的参与是我国成功实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从社会管理实践来看,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其社会治理活动一直受到参政党的协助与监督。

  (四)大力培育社会力量

  俞可平教授指出,有效的社会治理应该包括“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社会公众对社会事务的自治”[5],不管是离开政府还是离开社会公众社会治理都不可能取得成功。在多元发展的条件下完善社会治理结构,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党的领导有效性的重要体现。只有通过大力培育社会力量来激发社会活力,才能真正实现高水平的社会治理。社会自治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社会治理的发展水平,因此,社会力量强弱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的实际效果。长期以来的我国行政主导型的体制造成社会对政府的高度依赖,社会力量的自我发展与成熟受到了“大政府小社会”格局的限制。传统的看法也对培育社会力量存在很多的担忧,潜意识里总是以为社会力量的培育和发展会削弱甚至冲击党的领导。如果不转变思想,重新认识社会力量的作用,社会治理结构就很难科学地建构和完善起来。人民群众的需求是个性化的、多层次的,而现阶段,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着力点在公平,在均等化,但个性化明显不足。而社会组织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可以针对不同个体的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人民团体、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形成合力,搭建与基层党委政府互动的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平台。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使得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难度日趋严峻,社会组织作为一种新治理主体的加入,必然能够为各级党委政府分担社会治理事务,协调社会各方,缓解社会矛盾。由于社会组织遍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帮扶济困、救灾、生态环保等社会各个领域,在这些领域表达基层群众的诉求,帮助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很大程度上起着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发挥着社会“减压阀”的效用。因此,社会力量是各级党委政府动员社会的可靠力量和施政帮手,在对待民众利益上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和目标取向。发展和规范社会力量,是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反映社会诉求、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在新形势下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善社会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共产党 社会 治理 研究 角色 中国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