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职业教育改革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论文

职业教育改革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09

职业教育改革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

  Abstract:Our country is in the key period of accelerating new-type urbanization.During this period,paying high attention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successful.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skilled talents.Therefore,to boost the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we must reform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New-type urbaniz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Reform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缩小城乡差距、走向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过程。“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成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主题和基本图景。新型城镇化就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源泉,以统筹兼顾为基本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1]“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提出,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我国农村人口多,城乡差距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导致经济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所。因此,城镇化的本质不仅仅是城镇建设或城镇发展问题,更是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包含城镇内涵式增长以及农村发展双重含义,也体现出城乡共同富裕的决心。

  二、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

  城镇化的内涵中,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收入的提高还是文明的传播都离不开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因此,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智力支撑的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既有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城乡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完成职业教育的抉择与转型,如何实现职业教育的涅磐与重生,是职业教育者的重要使命。

  (一)新型城镇化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机遇

  城镇化促进社会分工,增强对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学者普遍认为,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产业分布向城镇集合,同时,对劳动力技术和文化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劳动力稳定有效地向城镇转移,劳动者必须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职业教育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的智力支撑部门,在技能的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对劳动者的吸引力较普通中高等教育更大。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使得职业岗位的劳动具有不可替代性,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

  城镇的日趋壮大,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城镇化过程中人口的集中导致职业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具有一定的经济性。一般而言,城镇的规模和实力决定着职业教育办学的数量和层次。同时,产业的积聚以及职业教育的集团化发展,也有利于职业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立实训基地等。近几年根据市场需求特点出现的订单式培养、按需培训等职业教育形式,极大地增强了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

  (二)新型城镇化为职业教育带来的挑战

  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造成职业教育功能缺失。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而言,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承担了更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然而,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办学思

  想造成职业教育功能缺位。这主要体现在,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强调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培训;重视职前教育,忽视职后培训;重视长周期教育,忽视短周期教育,等等。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13年1月中社科院发布的《2011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我国目前的失地农民已达到4000~5000万,并且以每年300万人的速度递增。这部分人必须要通过职业再教育,不断转移到城镇中来,否则极易影响社会的稳定。另外,已经进入城镇的大量“准城市居民”,因为在地位、社会权利以及价值观和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并未完全达到市民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要想真正转化为市民,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他们的首选之策。[3]

  重数量轻质量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不适应城镇化的劳动力需求。在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社会各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仅仅表现为“量”的需求,也必然有“质”的要求,即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然而,无论是在学者的研究成果中,还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数量指标来说明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量的关注“过之”,对质的关注则“不及”。2012年5月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职业教育将致力于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计划在2015年农村实用型人才达到1300万,基本消除新生劳动力无技能就业现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改变当前职业教育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发展模式。目前,中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固定学制为主,国家规定的2~3年学制成为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主要桎梏,中高等职业教育缺乏有效的衔接渠道。在专业设置上,   由于教学设备不足“,双师型”教师缺乏,职业院校难以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快速调整专业设置,在专业设置上求大求全的思维和现实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改革

  (一)职业教育应对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宏观策略

  1.明确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我国加速实施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职业教育是有效提高农业人口整体素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途径。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到2015年要达到364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3830万,这在数量上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数以上。《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明确提出“: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与振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相关专业。”这无疑也是加快城镇化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内在需求。

  2.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拓宽职业教育的资金来源与高等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短缺。普通高等教育,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每年都能获得巨额的财政补贴,而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地方投入和自筹资金来谋求发展,难以实现职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建设需求旺盛、产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100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000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3000个;与此同时,2015年中高职在校生人数要达到3640万人,到2020年要达到3830万;“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0%提高到2015年的80%。除国家每年安排培训5000人外,各地自主培训35000人,5年共培训20万人。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目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除增加财政支持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渠道资金,采取财政带头、学校自筹、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共同分担办学经费,缓解资金缺口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教育为城镇化发展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只有充分的财政投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规模适度发展,切实突破中高级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发展。[4]

  3.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与产业和市场需求的接轨。职业性、技能性和社会性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因此,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职业教育和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充分融合,并把其作为职业教育结构调整和职业设置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目标。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总体上正处于第二产业占主导向第三产业占主导的转变阶段,同时又处于知识经济的洪流中[5]。要提高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职业教育决不能消极适应,而应该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积极应对挑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此,职业教育要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重视涉农专业的设置,把科技兴农作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有序的农村职业学校或实训基地,使其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开发的中心基地。

  (二)职业教育应对新型城镇化改革的微观策略

  1.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办特色专业、品牌专业。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服务于产业需求,这样才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城镇化的发展。一些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中没有根据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来突出自己的主导专业,受暂时的经济利益驱使,专业设置出现“大而全”的现象。还有一些院校追求社会热点培训项目,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责任与功能。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品牌建设中,应以产业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和教育特色,创建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同时,要注意密切联系和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多层次、多模式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2.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培养―就业”一条龙服务体系。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传递职业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培养具有特定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工是迫切需要获得技能和知识的人群,因而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意义重大。对农民工的技能培养有一定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整体文化素质较低,自我学习和推荐能力较低。[6]因此,对农民工的技能培养必须和就业实行一条龙服务,使他们在掌握一定的技能之后正确认识自我,并为其就业、创业提供咨询服务或后续支持等。要拓宽就业渠道,可以通过职业介绍、订单培养、劳务人才输出、对口培训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民工就业。通过建立并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市场环境,统筹使用农村职业学校、城市职业学校、成人教育中心和社区教育中心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的自由流动,确保城乡劳动力拥有公平的就业机会。

  3.以新农村建设为导向,培养农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加快城镇化发展,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并非要放弃农村发展,而是要一边转移富余劳动力,一边加快新农村建设。在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同时,培养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实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逐步实现农村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但遗憾的是,随着近几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导致农村发展后劲不足,出现土地荒芜、留守儿童疏于管理等现象。这既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关键是要培养大量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技术人才和农村管理人才。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要充分重视农林职业院校(包括高职、中职和农业职高等)涉农专业的建设和投入,并以其为载体,联合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等部门,建立起免费服务农民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一批能够扎根农村的具有现代科技管理意识的优秀人才。

  4.以就业制度改革为导向,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因素。在目前的就业制度和传统的思维模式下,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歧视,没有平等的机会与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因此,要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培训与职业准入制度的密切配合,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早在21世纪初,时任教育部部长的李岚清就指出,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要实施严格的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要建立职业准入制度和职业技能标准,通过确定岗位规范,逐步建立起一个客观详尽的职业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把毕业生因掌握某种技能而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基本条件和标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以凭借自身在技能培训方面的优势,深化课程改革,优化培养与就业机制,推行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制度,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新型城镇化是多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要面对挑战、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提高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为己任,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其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作用。(作者单位:大连大学师范学院)

职业教育改革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 改革 城镇化 城镇 发展 新型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