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农村研究论文 >>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调查研究论文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调查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2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调查研究

  我国城乡发展中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最快,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地区为传统代表和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新兴代表的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依托自身优势自然与社会条件城镇化发展最为迅猛。这些代表区域在以乡镇企业为动力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基础之上大规模、高速度开展城镇化建设,不同程度上出现城镇建设重复、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2]。其中传统代表区域问题较多、程度较重,而新兴代表区域由于开发时间短等原因出现问题相对较少、较轻。研究典型区域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寻求农村城镇化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探索城镇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差异明显,各区域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必然反映在农村土地利用的结构和形态上。因此,各区域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必须从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寻求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政策以及具备地区特色的建设途径。现阶段,农村城镇化进入一个高速发展阶段,也进入一个问题并发阶段。人口压力大、城镇建设密度大、资源和环境压力大和城镇发展后继力量不足等普遍问题制约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科学、高速发展[3]。黄河三角洲地区做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新兴代表区域,也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重复建设、布局无序、资源开发过度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问题,亟需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参考意见。

  通过对典型代表“东营三义和社区”的调查研究来探讨黄河三角洲农村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合理解决办法,可以较好地推动该区域农业的合理有序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社会进步与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的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有助于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

  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显著变化。本研究以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演变为切入点,以黄河三角洲东营地区三义和社区为例,通过深度访谈、文献资料查阅等方式对三义和社区的土地利用情况、经济发展结构、居民生活现状、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等开展实践调查,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融贯等研究方法,采取叙述、分析、归纳、演绎四个步骤,深入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基本情况并提出合理的看法。

  三、研究范围与对象

  为更好的调查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开展本研究的同时还对共属河流三角洲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城镇化进行调查比较,以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特殊之处,探寻合适的发展道路。

  四、研究综述

  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散型发展。

  图1 珠江三角洲:外来力量推动村、镇自下而上型分散型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它在外向型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广泛影响下,通过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吸收外来资金和外来人口,以及在农村工业化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巨大发展推动下,产生了大批的农村式的城镇。这种发展是具有特色的发展,它从一开始就走出了一条现代化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和农村人口非农化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是一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一种发展。

  图2 长江三角洲: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并发发展

  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化发展中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因素。概括长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上海、苏州等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区域的扩展;其次政府权力层层下放,开创了以乡镇企业为动力,农工相辅的自下而上农村城镇化道路的“苏南模式”及靠发展私营和民营企业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温州模式”;再次是由政府主导的开发区的建设带动了整体区域的发展,使大量农村逐渐转变为具有特色的城市景观,比较典型的是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设[4]。

  黄河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的山东省,面向渤海湾,北邻京津冀,是中国最后一块待开发大河三角洲。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未利用土地800多万亩,同时,这里还有中国第二大石油基地胜利油田及广袤的湿地。2009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缺少对农村城镇化的足够重视[5]。

  五、研究过程

  为研究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问题和特点,我们一行八人对山东东营三义和社区开展了为期6天的实践调研,搜集相关数据、调阅相关资料并采访相关人员,取得本次调研所需一手资料并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012年7月18日至19日,我们拜访了三义和社区现任党支部书记蒋时祥先生和曾任村长张孝武先生,大体了解到自2000年至2012年以来三义和社区发展变化的实况,根据前期准备向其提出问题并就本次调研重点咨询意见。经蒋时祥书记和张效武村长介绍,我们了解到三义和社区现有常住人口196户、非常住人口6219人。集体拥有土地3100亩,其中城中区1500亩,区外1600亩,超过98%的土地为严重的盐碱地类型,土地基本无生产能力。目前,社区已建成1.3万平方米蔬菜批发市场、1万平方米五金建材专业市场、1.1万平方米家具城、3000平方米餐饮服务一条街、1万平方米的旧货交易市场等设施,初步发展成为了黄河以北颇具规模的商品批发中转集散地。另外,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达260亩、惠及1380户的新农村村居改造项目已完成土建施工。   2012年7月20日至22日,我们根据蒋时祥书记和张孝武村长的介绍,对三义和社区新建的村居工程,下辖的蔬菜批发市场、五金建材市场、家具城、餐饮服务一条街和旧货交易市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三义和社区在快速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村庄整体布局缺乏规划,商铺民居布局混乱,功能分区不够明确,资源浪费比较严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社区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商铺形象五花八门,市场环境缺乏有效整治,安全隐患严重,消防能力弱;商业发展层级较低,商品质量、档次良莠不齐,消费群体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缺乏发展潜力与动力。

  2012年7月23日,我们进行了居民走访调查,随机抽选了42户居民做为走访对象,向其发放调查问卷。经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得知,约78%居民对社区整体状况持满意(包括比较满意)评价,约86%居民对社区生态环境持不满意评价(主要针对社区脏乱差现象和社区绿化建设问题),约45%居民对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持不满意评价(主要针对社区供暖设施,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另外,46%居民从事自由商业贸易,月均收入约2000元;52%居民属于自由职业者,月均收入约1000元;2%居民无职业,月救济金平均700元。

  2012年7月24日,我们借阅摘抄了三义和社区资料档案室保存的《三义和村村史》和其它与课题研究有关的资料,并召开了课题调研总结会议,对所有材料进行详细的整理,结束了本次课题研究的实践考察。

  六、研究发现

  1、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但发展水平低、不平衡

  经济实力是农村城镇化的推动力量,也是判断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以三义和社区的发展情况为例,三义和社区于1950年建立初期,全村总收入10万元;197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50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95.8万元,人均纯收入7000元;201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200万元,人均收入1.5万元。由此可知,三义和社区的城镇化速度是非常快速的。另外,由于社区超过98%的土地为盐碱地,土地几乎无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力低下,从事农业生产人员罕见。同时由于该社区接近城区,多注重劳动力向邻近城区的低廉输出和租赁土地、商品零售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而对工业发展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通过查阅社区资料和走访调查得知,农业、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占社区经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0%、88%。第一、二、三产业的严重失衡发展已经制约了该社区的城镇化速度与水平的再提升[6]。

  2、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分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三义和社区集体拥有土地3100亩,其中城中区1500亩,区外1600亩。目前,社区蔬菜批发市场占地1.3万平方米,五金建材专业市场占地1万平方米、家具城占地1.1万平方米、餐饮服务一条街占地3000平方米、旧货交易市场占地1万平方米,居民住宅占地1863亩,余下为未开发利用土地。各功能区规划布局极不明确,商铺居民布局混乱,且人均建设用地比重过大,致使城镇职能发挥受到阻碍,社区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力量不足。

  近些年,随着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虽逐步改善,已经初步实现社区道路硬化、水电信通畅无障碍等。但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与社区集体经济的发展速度是不协调的,部分新建商业区供水存在困难、社区1863亩的居住用地冬季无供暖、社区80%区域无绿化覆盖、社区废弃物处理系统有效利用率仅达60%,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社区环境缺乏有效治理且安全与消防隐患严重。

  3、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薄弱,公共服务职能滞后

  三义和社区的农业、工业的发展速度低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占社区经济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0%、88%。社区第二产业主要是以原材料加工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低,无法有效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第三产业以商品零售业为主,生产服务型产业发展滞后,无法满足周边地区现代农业、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同时,社区商业发展层级较低,商品质量、档次良莠不齐,消费群体主要针对中低收入人群,自身发展能量受限。

  另外,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社区常居人口约有7600余人,而配套的医疗服务站点仅1个且专业医护人员配备不足,配套的文化服务设施仅能满足10%左右居民需求。商业占地面积约有4.7万平米,而配套的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管理规章制度不健全等。

  七、研究结论

  黄河三角洲地域广阔、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对于推动黄三角区域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三义和社区为例调查研究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总结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有关问题:

  第一是城镇化发展速度够快,但发展水平低、不平衡。虽然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收入逐年增加,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产业结构单一或不合理,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严重失衡,阻碍了农村城镇化的科学化和持久化发展。另外,不少地区的农村依旧处于未开发状态,单纯依靠劳动力输出或农业支撑经济发展。

  第二是土地利用缺乏合理的分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大多数农村在开发建设之前或进行中缺乏科学合理地规划,多根据就近、便利和节省的原则进行建设开发,导致分区混乱、土地利用率低下甚至生态破坏严重。[7]另外,很多地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第三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联系薄弱,公共服务职能滞后。经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发现,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城镇经济发展并未能良好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二者在供需联系上并不紧密。公共服务意识不强,建设落后于珠江、长江三角洲地区。

  为此,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加强对重点县(市、区)城镇化发展的扶持,以点带面增强城镇化带动效力

  黄河三角洲地区涉及6个设区市的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983.9万人,如何在这广袤的土地上高效开展城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之一。我们建议编写《黄河三角洲未来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划》,对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足的县(市、区)实行有重点、分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扶持。同时,遵循区域经济发展基本规律,尊重区域经济发展事实,合理分配区域资源和指导农村特色城镇化发展,实现协同并进、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建设新局面。   2、推动农村经济职能的分化,建立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主要由特色农业、地方工业和商贸业构成。现代农业包括绿色果品蔬菜、优质粮棉和绿色生态畜牧业,是未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地方工业将来则依托当地优势农业产品走集约型、技术型发展道路。商贸业则依托城镇夯实产业基础,逐步提高产业服务质量与水平。各地方政府部门应在遵循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之上,积极引导各地农村依托优势资源明确自我经济职能,走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3、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利用,科学规划城镇发展布局和功能分区

  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应坚持提升城镇内涵,建立紧凑型城镇的理念。促进用地功能分区是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对功能区混杂现象进行大力整顿,有计划开展功能区重新划分工作,推动相同或相似职能集中化发展。另外,加强"城中村"改造力度,对隐患大的城中村进行拆迁或易地重建,对隐患小的城中村进行完善整治[7]。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规划》,坚决保护农耕用地、合理控制居住用地、适当调整工业用地。

  4、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农村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建立和完善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是保证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高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有力保障。一方面我们要利用好黄河三角洲大开发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的财政支持和对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拓市场,吸收、引进外来资本或民营资本,转变传统投资运营模式。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村城镇化的调查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三角洲 地区 农村 城镇化 城镇 调查
最新农村研究论文
浅谈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
新农村建设中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研究
乡村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农民主体性考察研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探索与实践
农村学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谈农村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农村小学新入职教师教学技能培训需求调查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防冻技术措施
浅析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
热门农村研究论文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对我国农民工保障问题的再认识
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浅谈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我国村民自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现代话语下的三农问题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邓小平“三农”思想与中国新农村建设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