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浅论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论文

浅论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3

浅论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

  作者简介:李振玉,聊城大学音乐学院2011级音乐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2013)-14--01

  一、施光南歌剧的创作特点

  施光南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多以声乐作品为主,也涉猎到其他的题材和体裁,歌剧《屈原》和《伤逝》是其大型体裁创作的优秀代表作。

  施光南作品创作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把创作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的重要原则。施光南自幼酷爱音乐,对音乐有较高的天赋,后期在良好的家庭背景下,曾对中国传统的京剧音乐有所研究,还曾深入民间学习过河北梆子,这些都对他后来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2)大胆把西洋歌剧的创作方法同中国音乐创作“民族化”特征相结合,将中国的民族化音调与西洋的作曲技法相融合,这样的创作在其声乐作品中体现尤为明显。同时,在其歌剧器乐创作和编配上,不也断加入自己的观点,每一部作品都有出新点,都极具创造性。

  (3)作品的创作以现实主义为原则。他善于把音乐与政治素材相结合,来反映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主流。这种尝试是他成为此类音乐体裁创作的标志性代表。

  二、抒情性的艺术特征

  歌剧《伤逝》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分水岭,也是施光南创作生涯中的高峰,该歌剧剧本是由王泉、韩伟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歌剧《伤逝》的剧本充分发挥音乐抒情性的功能,将人物的千变万化的心理、音乐戏剧性的冲突与整部作品的结构相结合。这些方面都极具体现了作品的创新性特点。笔者通过以下三点来谈抒情性:

  (一)抒情性与戏剧性的融合

  施光南认为“歌剧要求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善于抒情的功能”,因此,使抒情性在歌剧里得到充分发挥,是完成创作的关键。这部作品在舞美灯光、服装道具,乐队的编配、人物角色以及演出的艺术性上都做了大胆的创新。在剧中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对唱、伴唱等丰富的声乐体裁来达到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将抒情性和戏剧性有机的融合。众多的形式的变换,都能看出作曲家在抒情性和戏剧性上所下的工夫,作品的戏剧性冲突也在抒情性这一特征中显得相得益彰,达到了二者的完美结合。比如剧中《风萧瑟》和《不幸的人生》这两段咏叹调本身具有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点,并在抒情的基础上巧妙地烘托出戏剧性,很好的抒发了主人公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不幸人生的控诉,进一步推动了剧情的向前发展。是整部歌曲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充满了生命力。

  (二)运用优美抒情的旋律描绘人物心理活动

  在歌剧《伤逝》的旋律的写作上,施光南尝试运用多种作曲创作技法来表情达意。例如在歌剧《春》的片段中,《一抹夕阳》(子君唱)这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旋律清晰明快,富有简洁性、流动性和表情性,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子君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首咏叹调是传统的三段体曲式,在G大调上展开,前奏刚开始就体现出抒情性的特征,旋律流畅而优美。“一抹夕阳映照窗棂……望着窗前熟悉的身影,我的心啊思绪纷纷”优美的旋律仿佛在慢慢陈述,旋律音在“5”上做短暂的停歇,乐曲陈述并没有终止。随着第二句“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音区慢慢由低到高,力度也慢慢增强,后半句采用弱起节奏,力度更强,充分的表现了子君对冲出封建家庭牢笼渴望,和对自由及美好爱情的向往。接下来的衬词“啊”唱出了主人公无以言表的内心情感,将自己内心对爱情的向往出发的淋漓尽致。“诗一样的花,花一样的梦,他是我心中明亮的星”。八分音符和三连音交替进行,节奏时而紧凑、时而舒缓,两种心情通过节奏巧妙的得以体现。通过对《一抹夕阳》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旋律在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中的作用,使得整首咏叹调统一在美妙抒情的气氛之中。

  (三)规整的曲式结构是抒情性的奠基石

  《伤逝》打破了传统歌剧分场、分幕的结构布局,全曲奏鸣曲式的结构布局为音乐的整体性,和人物感情的抒情表达做好了铺垫。呈示部:“春”包括曲目《一抹夕阳》等、“夏”包括《紫藤花》等;展开部:“秋”包括《风萧瑟》等、“冬”包括《不幸的人生》等;再现部“春”包括《古城默默盼春来》等。完全符合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使整部作品显得对称统一。

  三、民族性与西洋歌剧相融合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经典民族歌剧,他在借鉴西洋歌剧表现形式的同时加入了典型的民族特色。因其有着十分深厚的民族音乐功底和丰富的歌曲创作经验,为歌剧伤逝的成功问世奠定了基础。

  居其宏所说:“追求歌剧音乐的交响性,立体化写法,就意味着追求歌剧音乐戏剧性,充分调动各种音乐形式(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和乐队音乐等各种声、器乐手段)来推进情节发展、展开戏剧冲突、抒发人物情感、刻画歌剧形式,也即皈依‘歌剧是用音乐展开的戏剧’这一美学原则。”①施光南正是以这样的美学原则为目标,走在探索中国民族歌剧的交响化的大路上,以及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咏叹调、宣叙调重唱等形式,这一创作理念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的民族情结,反而通过西洋创作方法达到了强化音乐民族性的效果,例如《伤逝》的主题咏叹调《紫藤花》的二重唱,经典片段《不幸的人生》都具有民族风格的音调来表现,这种特色的创作为中国歌剧走向世界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结语

  歌剧《伤逝》是我国第一部抒情心理歌剧,可以说是我国歌剧创作中里程碑式的代表作,他在创作上充满新颖性,《伤逝》是在中国传统音调的基础上,把西洋歌剧的创作方法加以运用,打破了它创作之前中国歌剧常用的“话剧加唱”的创作手法,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体现了《伤逝》在其创作上区别于其他歌剧而独有的魅力。

  注释:

  [1]居其宏.从《伤逝》到《屈原》简评施光南的歌剧创作[J].《人民音乐》,1999(6)

浅论歌剧《伤逝》的艺术特征

论文搜索
关键字:艺术 特征 伤逝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