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 如何加强对音乐作品理解力的培养论文

如何加强对音乐作品理解力的培养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8

如何加强对音乐作品理解力的培养

  一、从“声”入手,初步理解音乐作品

  音乐的表现方法有很多,但就其性质来讲主要不外乎两种,即描写性的与表情性的,亦或两者兼有的,后者将不再本文着重论述。

  1、加强对描写性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想象

  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作品显然是和口及艺术,实用性的音响艺术有着共同之处。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就有模拟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实用音响的音素,比如我国的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及《空山鸟语》等等来模仿树林中各种鸟的叫声,描绘出了树林中一片生机盎然、热闹欢腾的景象。再比如俄国作曲家鲍罗廷所作的交响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上》,它就似一部生动的短片电影。一开始,先由小提琴奏出,高八度的持续泛音,清凉透彻,描绘出了广漠无限、空旷寂寥的草原画面,好像一副油画全景图。然后,单簧管和圆号相继吹出第一主题,接着加入音乐的弦乐拨奏,骆驼和马队的脚步声从远处慢慢传来,长度吹出俄罗斯风格主题。然后,让这一主题先后在不同乐器上用不同的调性再现。最后,在轻微的长笛声中逐渐消失,马蹄声渐远,驼铃声也慢慢地消失在天地一线间。这样的例子在音乐作品中有很多很多。通过加强在音乐作品中寻求这种画面感与镜头感的描绘能力,可以使人更好地加以体会与理解,同样也可很好地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2、加强对表情性音乐的理解与想象

  表情为主的音乐一般都没有标题,通常用作品的序号来表示,如第一交响曲等。即使有的有标题,音乐作品也不完全是对标题内容的描写。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组曲,虽然屈才《天方夜谭》的故事,但是在音乐中却基本没有故事内容及情节描写。又如李斯特创作了13部交响诗,每部交响诗与所配标题不重描绘,更多是一种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突出的是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作曲家内在情绪的表现。

  表情性的音乐史作曲家通过陈述、对比、发展及发展再现等音乐手段来表达作者自身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时一景所引起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对社会与现实生活事务的思考后形成的,因此其表现的北韩丰富并且深刻。只有在真正了解了相关的个人与社会时代背景,音乐风格及创作动机等之后,才能正确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并能扩展音乐理解的角度和层面,使我们能感受到多角度的生命意义。

  二、从“情”入手,提高对作品的理解力

  1、多听各种音乐作品,加强情感体验

  我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说过:“怎么样才有音乐的耳朵呢?音乐听得多了,就会有音乐的耳朵。”课件在音乐欣赏中多听的重要性。这就如同吃饭不能挑食一样,各种营养都吸收才有利于健康。多听不但可以增进人们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更主要的是借助于多听可以解除各种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获得不同类型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一切情感在音乐作品中均有体现,比如最常见的“喜、怒、哀、乐”等等都可在音乐作品中找到。像《梁祝》中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愉快生活画面。再比如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中拉弦乐器在低音区用缓慢、沉重的音调,微弱的音响,渲染出的悲剧清晰等等。

  2、从情感线条入手加强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从而发展形象思维

  作曲家由于受到某种涌动的情感支配,挥笔写下其感受,演奏、演唱者则根据乐谱重新表达自我的综合情感,而欣赏者又通过流动的音乐唤起相应的情感共鸣。其中间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充斥着情感的发泄和流动,从而就形成了情感线条的起伏与走向。其实这种情感的线条与人的日常生活中多样的生活状态是完全一致的。比如旋律线的上升与情感线条的扬起是同步的,反之亦然。事项如果我们想想一群人在谈话,他们愈是激动,声音就愈是响,愈是快,愈是高。而如果他们的声音愈是轻,愈是慢,愈是低那说明他们的情绪相比反而更显平静,温和。比如贝多芬的《莱奥诺拉》第三序曲中高潮所用的高的,上升到,响的,快的音节就成为缩写音乐作品中鼓舞人心的片段之一,它表现了生命的最兴盛时期,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结尾处所用的深深的、下降的、轻的、慢的乐句就成为最使人沮丧的音乐,它表现了生命的奄奄一息。当然音乐情感线条的走向,并不仅仅就此上、下行两种,还有很多比如曲线型的、波浪型的等等。这类情感线条,一般都与中、慢速相联系;力度也不太强,它更善于表现一种抒情及甜美的情绪,比如我国民族管弦乐《瑶族舞曲》以及《步步高》等等。

  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浓有淡,有明有暗,有的类型单一,有的复杂多变,通常与节奏、节拍、力度、调式、调性等音乐要素配合运用,从而塑造出千变万化,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当我们了解并且掌握了情感线条起伏趋势、疏密程度以及运用的规律,并且了解不同作曲家运用不同情感线条的喜好与特点时,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三、从“意”入手,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意境

  常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一首音乐佳作能个人以无穷的回味之美,但如果它缺乏这种意境,它必将显得平淡无奇。音乐的内涵常常通过音乐结构的延伸、变化、发展以及层次的递进等方法来描绘生活图像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从而形成一种艺术的意境。它是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创造的这种意境往往较为隐蔽,它是通过音响的传送经过大脑产生想象联想,是由物及我、由我及物、物我相融的一个过程,其所创的意境,有时借助自然界的音响做媒介,有时运用视觉中的物状感构思,有时则是凭借理性的思考来托物寓意。如《二泉印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仿佛把人引入到一个夜闲人静,泉清月冷的境界中,去感受以为饱受忧患的老人抒发他的压抑与痛苦,以及他对生活的不满于挣扎。那如何加强对音乐作品意境的理解呢?

  一方面,首先应加强对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加强对音响艺术组合及其形式与结构的理解与认识,(如音高、节奏、音强、音阶、调式、和声、曲式、织体等一系列基本形式要素)这种理解非常重要,它能使人对音乐的感觉从初级的感性阶段提高到音乐的审美阶段,当然这其中同样包括对音乐作品的内容与社会意义的理解与认识。例如,中国古琴曲《流水》中的“起”段主题音乐,其音响晶莹清澈,十分迷人,这是由于在音乐上采用了争端的古琴弹奏的泛音银色,加上弱的力度,中庸的速度、较高的音区及散文式的散板节奏等音乐形式,才带来这样空旷逸远的古今绝响。同样地,像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之所以带来惆怅感,与曲调中出现的一些下行的变化半音有密切关系。若不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也不懂得从这方面去欣赏,就难以领略到音乐的妙处了。

  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积累自身广博的文化知识与艺术修养。音乐有其自身的非语义性与非具象性的特点,它天然地更加倾向于其他文学艺术的综合,比如有很多音乐作品就是根据其它文学艺术作品重新加以创造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题材或表现的内涵来说,都与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再者广博的文化知识与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情感体验都非常有助于人们对音乐的体验与领会。比如我们在欣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时,我们除了对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要有深入的了解外,还要对乐曲本身的情感内涵和社会意义有深刻认识和思考,要不然你对激荡在肖邦心中的情感浪涛以及那澎湃的爱国热情与革命冲动就无法加以体会与理解。

如何加强对音乐作品理解力的培养

论文搜索
关键字:音乐 作品 理解 培养 何加强
最新音乐论文
高校钢琴教育的多元化发展构想
浅析跨文化视域下中国音乐的国际传播路径
关于音乐教育中的审美哲学探讨
浅析生态文明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音乐
音乐综艺类节目对音乐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研
新闻短视频的配乐问题探讨
二胡在广东汉剧唱腔音乐中的作用研究
浅析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试论创设情境在小学五禽戏中的教学运用
“证伪”视域下分析五行音乐疗法的探讨
热门音乐论文
音乐欣赏中要渗透音乐要素
浅谈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论肖斯塔克维奇的《第五交响曲》
巴赫的音乐神学
探究中国器乐即兴之美
浅谈迈克尔·杰克逊的音乐成长之路
民乐的没落还是突围?-——透析“女子十二
多种音乐教育模式中的创造主题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基督教与西方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