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试析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控论文

试析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控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19

试析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3-0000-01

  语文是与学生思想、生活、意志、情趣等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还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灵,捕捉学生心理的微妙变化并及时调控,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心态之中,且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至关重要。

  一、激发学习动机,调动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带有兴趣的学习,也是提高学习效果,增强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新异、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动机,提高语文教学课堂的兴奋度。

  首先表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其次,是在语文老师教学的方法上。根据刺激物和刺激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各种情境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实体情境。指有形的实在的物体、物况情境,如课堂里展现的各种的实物、标本。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工厂、新村、矿山、街道的、各种现场等。这类情境实感性强,易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2、模象情境。指根据相似原理,运用语文教学各种模拟手段栩栩如生地再现事物形象。如: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宣染,配乐诗或配音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把文字形象化,句子趣味化,学生学习起来便会兴味盎然。

  3、语艺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绘形、绘声、绘色地描摹情境,把学生带入意境,以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4、问题情境。指通过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增强自主学习,克服依赖性。

  杨森先生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并通过自我调控学习活动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学生的引路人、合作者,创设有利的条件、环境,启发学生如何去学?应该学什么?

  首先,我们要做的是,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与激励并举。这样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其次,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教学中,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能充分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答问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想问,从不会提问到善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抓住疑难问题相机诱导,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调动好胜心理,拥有成功体验。

  叶圣陶说过:“人类是社会的动物……有必要把自己的观察、经验、理想、情绪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愈好。”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但好胜心理是他们的共性,他们都有更为强烈的“表现”欲望,渴望获得成功,收到赞扬。由于学生的性格不同,学习基础、智力不同,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向,另外,他们的意志力、心理承受力尚未定型,当采取行动去实现预定目标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原已确定的目标就可能发生动摇。因此,教师在课上设定的问题要恰当,切勿挫伤学生的好胜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过易实现的目标不能引起学生成就感的满足,不足以满足学生好胜心理;困难得无实现可能的目标,学生也无法问津,从而失去信心。语文课的教学目标,课堂设问应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既不能过易,也不宜过难,应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来个冲刺,能够达标”,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好胜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上,教师调控的重点在于学生思维节奏的把握与引导。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协同运作的过程,一个问题提出,情况千变万化,往往不按教师预定的目标进行,这时就要求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好胜心理,审时度势,随时根据

  学生各种反馈信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调控。

  成功体验的获得,不单单体现在学生自我获得知识、技能的价值感的满足,这是内在因素。别人的表扬和鼓励所带来荣誉感的满足,是成功体验获得的外在因素。当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或有了一定的进步时,教师应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经常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尤其作业批改上的鼓励。

  四、非言语交流,拉近距离。

  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沟通总是以言语和非言语行为两种方式进行的。非言语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它总是以潜意识的方式自然地表现出来。许多时候, 非言语行为所表达的信息比言语表达的信息更多, 更准确, 更真实, 更能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和思考。

  语文教师经常用于教学领域的有以下几种:

  体态语。指以人身体姿态、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传输系统。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点头、摇头、手势、动作等。教师应使自己的身体语言融于教学过程中,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光注视在语文教学, 尤其是在课堂问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 如果教师东张西望、目光游移不定, 就会妨碍他们继续表达, 并挫伤其自信心。而通过目光接触, 表示对学生的说话内容很感兴趣, 能起到鼓励、肯定、赞许作用, 就更能使他们乐于深入思

  考。

  说话的音量、音调、语速、语气和节奏等声音特征也能对讲课效果和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影响,引领他们的领悟与思考, 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某种情绪和态度, 由此诱发出自身的心情和感受。讲解文章时, 教师若延长语调、抑扬顿挫, 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愉悦。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注意从心理学角度去改革教法,加强对学生心理的调控,是一定能取得良好效果的。

试析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调控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学 学生 心理 调控 语文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