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爸爸去哪儿》对受众的需求满足论文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爸爸去哪儿》对受众的需求满足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4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爸爸去哪儿》对受众的需求满足

  2013年10月,《爸爸去哪儿》登陆湖南卫视,其原版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12期的节目收视、口碑双丰收,并且不断刷新自己的收视记录,持续领先其他综艺节目。

  一.新鲜性、实用性

  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将男性归为第一性,把女性称为处于从属地位的第二性。可见,在很多领域中男性是处于主体和支配地位的,然而“母亲”这样一种身份角色却是女性独有的,而《爸爸去哪儿》提供了这样一种情境,可以使爸爸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母亲”的角色中。一方面,对于男性受众而言,这是一个男性作为主体去解读“母亲”这个令他敬畏却又不得不旁观的角色的过程,满足了男性占有和支配的本能。另一方面,爸爸们如何演绎这种角色,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无疑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这样一种身份角色的转换不管对男性受众和女性受众来说都是具有新鲜性的。

  如今,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父亲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然而在中国社会的很多家庭,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父亲如何同孩子更好地沟通和交流还处于一种没有太多经验可循的探索阶段。而《爸爸去哪儿》中的五位爸爸都是事业型男士,符合大多数中国家庭的责任分工模式。受众可以从五位爸爸在节目中如何同孩子相处借鉴经验,审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亲子关系。从这点来说,这个节目对两性受众都是具有实用性的。

  二.《爸爸去哪儿》对女性受众的需求满足

  央视索福瑞48城收视数据显示,《爸爸去哪儿》前8期收视稳步上升,从1.4涨至4.6。性别占比中,《爸爸去哪儿》更受女性欢迎,占比达到惊人的62.1%;在年龄层分布上,节目成功俘获大批成年观众,25岁以上观众比例接近75%,整体观众年龄层分布较均衡。[1]

  从其统计的数据中可以看出,《爸爸去哪儿》对女性受众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从年龄分布上看,25--34岁之间的的观众比例为30.8%,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25―34岁的已婚母亲中随机选取了十五位《爸爸去哪儿》的忠实观众作为样本,着重分析总结了该节目对此年龄层女性受众需求的满足。

  1.萌娃做主角---满足女性受众母爱的天性

  在《爸爸去哪儿》中,五个孩子的表现可谓是十分抢眼,《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亲子类节目,本身就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情感认同。节目中的五个孩子身上流露出的情绪,特别是对母亲的依恋很容易迎合女性受众母爱的天性,激发其对孩子们爱怜的情感。

  2.爸爸带孩子---体现女性受众在特定领域的主体性

  不得不承认,在人类社会的很多领域男性都是居于主体地位的,唯独在教养孩子这个特定的领域之中,母亲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在不断的传承和分享中日益丰富,逐步奠定了女性在这个特定领域中的权威。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们在照顾孩子方面时常会显得手足无措。相比之下,女性受众似乎在这些方面更有发言权,尤其是对于已婚妈妈而言,更能体现出这种在两性之间难得的优越感。同时,这样一个节目真实地展露了男性在这一领域的弱势,一方面具有不同于以往大众心中男性形象的反差性,另一方面也为女性受众提供自认为有权威可以品评的谈资。

  3.经验被模仿---满足女性受众自我确认的期待

  在《爸爸去哪儿》中,爸爸们和孩子的行为不时会流露出对自己母亲的模仿,尤其是爸爸们在饮食方面常常会借鉴以往从自己母亲身上观察到的经验。而 “母亲”这种身份角色是大多数女性社会属性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自己的行为被孩子认同、模仿是对自我身份确认的一个重要标准。节目中人物真实地流露无疑给这一类受众群体提供了自我评价的参考作用。

  女性从单身女性到妻子、母亲,在这样的身份角色转换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自己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且通过同他人的交往联系来评判自己的行为,显然对此,丈夫是最有发言权的。结合这一类受众群体所处的人生阶段,笔者认为节目中爸爸们内心情感独白的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一群体的期待,节目中的爸爸们对自己之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进行了反省,表达了对妻子的肯定和感谢,感情真挚不做作。就这样《爸爸去哪儿》发挥了给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作用,使这一类受众群体得到了自我的确认和肯定。

  总之,《爸爸去哪儿》的成功不是偶然。虽然,在受到热捧的同时也受到了一些质疑,但是客观地讲,《爸爸去哪儿》在看似日益浮夸的综艺节目界为我们带来的温馨和纯粹是值得肯定的。

从社会性别角度看《爸爸去哪儿》对受众的需求满足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性别 需求 角度 社会 满足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