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从文化涵化的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论文

从文化涵化的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4-25

从文化涵化的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电影《喜福会》由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反映美国“主流”文化和民族“边缘”文化冲突与融合的佳作。电影中,中美两种文化频频接触、碰撞、整合,文化涵化的现象无处不在。

  一、文化的涵化

  文化的涵化与整合是文化类学的重要概念。文化人类学的核心问题是文化的特征以及引起文化变迁的因素。

  文化具有共享性、习得性、整合性、适应性及变迁性的特征,而文化的变迁又包括文化的传播、文化的同化、文化的融合以及文化的涵化等等。{1}文化变迁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指一种文化经历进化、涵化、冲突、同化、融合、趋同和整合等多种变化方式的过程。涵化是一种文化变迁的模式,指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2}涵化的前提是文化的接触和传播,只有长期的、持续的文化接触和大量传播,涵化才能最终完成。涵化的重要环节是对他者文化的采借,采借必须是双向的,每一方都会在采借中从对方吸收文化因子使自身发生改变。所以,涵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长期相互接触、交流的一个重要概念。

  影响涵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彼此文化接触面的广度和深度,这点直接决定了涵化的程度。不同文化群体之间接触得越深,影响越多,涵化的结果也就越多。其次,由于文化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平衡也会对涵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一般处于“高一级”的文化往往对“低一级”的文化施加的影响力更大,而相对弱势的一方,文化的抵抗力也更弱。涵化的过程一般分为接受(采借)、适应(包括文化同化和文化融合)和抗拒三种情况。接受(采借)发生在涵化的最初阶段,主要表现为接触、传播、选择、采借等。适应阶段主要指对接受来的文化元素加以吸收,整合自身文化,使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相融合,从而完成涵化的过程。当然,在涵化过程中也会出现文化抗拒的现象,即由于不能接纳对方文化而产生的排斥、抵制和反抗的现象。

  涵化既是对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系统吸收、改造和重建的过程,又是对本土文化重新估价、反思和改铸的过程。它的结果应当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3}然而,在文化和社会变迁的社会进程中,涵化带来的结果可能会使原先的文化发生改变甚至变异,但是这一现象在文化交流中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会产生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也许更能适应不同文化的相处和当下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

  二、解读电影《喜福会》的涵化现象

  作为一部反映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经典电影,《喜福会》的内涵具有很深的文化意义。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其中的涵化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服饰和配饰方面来看。电影中的两代华裔母女,从穿戴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别。母亲们在中国生活时期,服饰基本以旗袍、中式上衣和裤子为主,移民到美国之后,虽然也会着西式的套装,但很多时候还是能从服饰中找到许多中国的元素,比如质地、样式、花色和图案等等。可以说她们到了美国之后,服饰上仍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受西方影响不大。而女儿们的打扮,已经基本西化,多以西式的套装和套裙为主,其中以薇弗利最为突出,她几次出场都是身着西裤、西服,完全一副西方人的打扮。从配饰来看,母亲们身上佩戴的项链、耳环、戒指和手镯都基本以玉石为主。玉石象征着内敛,含蓄和深沉,君子如玉,玉石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母亲们的装束依旧保持了东方人低调、谦卑的风格。相反的,电影中女儿们的配饰多以金色为主,整体风格高调、洋气。由于西方人的性格开放、张扬,所以通常偏好璀璨、耀眼的东西。她们把黄金和钻石视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配饰则多以亮色为主,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和财富。可以说,从服饰和配饰上来看,在文化涵化的过程中母亲们仍然保留了中国的传统元素,而女儿们已经基本西化。在涵化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叫作文化抗拒,主要表现为由于涵化过程进度太快,本土文化无法适应急剧的变迁过程而保持了原来的生活方式,排斥或是抵抗外来文化的现象。母亲们在涵化的过程中,保留了原先的服饰风格,凸显了自身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化抗拒的一种表现。然而在“高一级”文化的影响下,母亲们的服饰也能找到一些西方的元素,这种现象也被称为“逆涵化”,即被涵化的一方受到强迫而被涵化的过程。而女儿们的涵化则是自发的,她们主动地接纳了西方的风格,把自己打扮成西方人,正是文化“顺涵化”的表现。

  从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来看。根据电影中出现过的用餐场景,母亲们的饮食习惯仍然沿袭了中国的传统。比如电影中薇弗利家中用餐和精美家春节聚会的场景,她们的父母以及家人仍然沿袭着使用筷子和吃米饭的习惯,并且烹饪以中式菜肴为主。而在多次聚会中,女儿们的餐具却多以盘子和刀叉为主。在烹饪上,她们的风格也基本是西式的,这点从电影中罗丝为她的美国丈夫每天精心准备的食物就可以看出。在生活习惯上,电影中频频出现母亲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打麻将的场景,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生活方式。而女儿们不仅不擅长打麻将和喝茶,而且只喜欢喝咖啡和香槟,吃西式甜点。女儿们虽然生长在中国家庭里,但是受到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涵化,在饮食和生活习惯上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迁,和母亲们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正是由于涵化过程中的调适方向不一造成的,最终形成了融合与同化两种状态。母亲们在与美国文化的长期接触和交往中,为了适应环境而对自身   进行调适,使原有文化逐渐萎缩,产生出了新的文化特征和形式,称为文化融合。而女儿们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逐渐失去中国文化的特征,最终卷入美国文化,与之融为一体,无法分辨,被称为文化同化。

  从语言方面来看。在语言上,虽然母亲们都能够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和交流,但是她们美语语音和语调并不地道和标准,有时在情绪激动、情况紧急或是找不到对应的英语措辞时会出现用中式英语甚至中文替代的现象。这些语言的迹象可以在影片中母亲们打麻将,家庭聚会以及与女儿们交流的时候找到。而女儿们一出场就说着流利的美语,语音纯正表达地道,根本找不出半点中国人的影子。她们几乎不说中文,只能听懂或是说出几个简单常用的中文词汇,在语言上已经完全被西方同化。华裔移民们身处美国的语言环境中,频繁与美国文化接触,使得涵化最终完成。所以,在英语文化的传播中耳濡目染,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在语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涵化。

  从思想意识和价值体系方面来看。影片中的母亲们,从小受中国儒家思想熏陶,骨子里的中国传统思想已经根深蒂固。她们在中国受尽了磨难和痛苦,带着期望来到了美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受到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影响,在她们的思想意识里,儿女对父母最大的孝顺就是顺从,她们希望自己的女儿是顺从、乖巧、守礼的。而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受到美国自由、民主、平等、开放思想的影响,个性独立、寻求自由,渴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而不是受控于别人。于是,顺从的中国传统思想和独立个性的美国开放思想在一起接触必然产生冲突。影片中吴夙愿和她的女儿精美的例子就很有说服力。吴夙愿坚信她的女儿是个天才,从小就培养她练钢琴,但是女儿打心眼里却不太热衷于练习钢琴,直到一次演出失败后,两人的矛盾最终爆发。女儿认为母亲不应该逼迫自己,而母亲却认为自己把所有的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儿应该顺从,由于双方都不能妥协,于是矛盾爆发。直到影片结尾,母亲把自己贴身佩戴的玉坠给了女儿,并且表达了自己一生的夙愿之后,女儿才渐渐明白了母亲的用心良苦和她背后隐藏的中国文化。另一对母女林多和薇弗利也发生同样的故事,最终母女两代人、中美两种文化经过对抗、接受、适应、整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模式才使双方矛盾化解、互相融合。影片中两代人、两种文化接触的过程中,涵化现象一直存在,主要体现在对对方文化的采借上,即涵化双方在彼此接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对对方文化进行借鉴、吸收,并逐渐开始对自身文化进行整合和调适。母女两代人在磨合和化解的过程中双方一直在采借对方文化,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系统吸收、改造,另一方面又对本土文化重新评价、改良和重塑。最终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美国文化的女儿,通过采借对方文化对自身进行调整和重塑,在相处中找到了平衡。

  三、文化涵化的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分析电影中文化涵化的现象,可以得出,母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中美两种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而双方由冲突最终走向融合正是文化涵化的效应所在。

  影片中的母亲们带着中国文化和美国梦想来到了大洋彼岸,身处于美国文化的传播之中,虽然在服饰、饮食习惯和思想价值上仍然保留了原先的传统,但在语言和生活习惯等其他方面却与英语环境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而她们的女儿在美国出生并且长大,虽然生活在中国家庭里,但是深受相对强势的美国文化的影响已经逐渐散失了中国文化的特征,基本被西方文化同化。这样的两代人、两种文化在一起频繁摩擦必然会发生冲突,然而如何在两种文化中保持平衡一直是女儿们甚至是华裔移民们探索的问题。其实答案在电影当中就能找到:在打麻将的那场戏中,林多阿姨告诉精美,中国麻将与犹太麻将的打法有很大不同,中国麻将注重思维和技巧;她还曾经教育自己的女儿薇弗利,听别人说话要小心,自己要有主心骨。这些细节都足以说明母亲们认为中国的思维和思想是最完美的,并且她们希望女儿们能够继承中华民族的思想和美德。与此同时,母亲们又默认美国的环境是最好的。因为她们来到美国的心愿就是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不再像她们之前一样受到歧视和压迫,在美国自由、民主的环境中,女儿们一定会生活得有价值。但是,一直以来女儿们都不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也不能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在一次次的冲突之后,女儿们慢慢理解并接纳了母亲的思想,同时也开始重新审视和调适自己。经过不断的调整和磨合之后,母女双方采借对方文化从而整合出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既适合两种文化的沟通,也适应了多元文化发展的环境。所以女儿们寻找的平衡正是中美两种文化涵化之后的结晶,即中国思想和美国环境的融合。

  如同影片中的女儿们一样,由于受到美国文化的刺激和影响,华裔美国移民们常常对自己的处境和身

  份感到模糊,他们一直在中美文化的夹缝中求索却依

  旧困惑。然而,通过解析《喜福会》中涵化现象带来的启示,将为他们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

  在全球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文化的涵化与变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通过涵化与整合产生了新的文化,这种新文化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适应未来多元文化发展的需求。

  {1} 张晓萍、李伟:《旅游人类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版,第185页。

  {2} 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207页。

  {3} 郭齐勇:《论文化变迁中的涵化和整合》,《哲学动态》1990年第1期,第24页。

从文化涵化的视角解读电影《喜福会》

论文搜索
关键字:视角 电影 文化 解读
最新电视电影论文
浅谈降低电影院运营成本的途径
浅谈融媒体时代下影视作品的发展之路
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影像符号和象征意义
论印度当代电影作品中的女性意识觉醒和成长
试论电视剧《欢乐颂》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基于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IP产业链开发实
新媒体环境下华语电影的纪录片营销策略分析
胶片上的中国足球——国产足球电影发展简史
福贵形象的电影美学价值
论郭敬明作品中的电影化想象
热门电视电影论文
中国民族电影业现状鸟瞰
全球化、好莱坞与民族电影
论21世纪电视传媒的责任与品格
后现代语境与当前中国电影文化
电影剧作模式论
视觉文化研究
国际化语境中的中国大陆电影(上)
类型人物论
面向21世纪: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生命的凝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