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构建的策略论文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构建的策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06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构建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092-0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需求逐步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显得迫切。如此,则对担负着管理现代社会职能的政府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就是作为社会事务管理者的政府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提供能够基本满足整个社会公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社会化旨在减少政府干预,大力发挥市场和社会的力量,补充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的不足,以提高生产率,提高公共服务提供的绩效水平。民族地区由于其本身的财力问题,难以做到仅仅依靠自身实力来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必须借鉴社会力量来推动这一工作的开展。

  一、完善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机制

  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度是指居民的参与是有效的,真正按照居民的意见来决定公共服务的数量和供给结构。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有效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居民的参与。应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有效度。具体措施是,第一,促进社区居民通过社区组织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当前,我国社区参与多为个人的参与,如收集公共服务的意见、对居民进行民意调查等。由于农民个体力量小,不具备与政府、社区等相博弈的能力,因而个体参与的有效度较低,是一种“象征性”的参与。居民真正的有成效参与不是个体层次的参与,而是通过社区组织来参与,就是居民通常经由社区组织发动而捍卫自身权益。这使得社区规划能准确反映居民的需要、维护居民的切身利益,提供居民需要的公共服务;第二,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深度。许多地区的居民参与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长期停留在意见反映、信息反馈、政务公开栏层面,居民参与不够,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应该建立健全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表达制度,明确规定居民参与表达过程中应该包括公共服务规划、决策、监督、评估等等,切实做到社区事务由社区居民做主;第三,不断扩大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渠道,最大限度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应广开正式与非正式的居民参与渠道,如开辟社区居民听证会、社区居民论坛、社区对话等来回应相应居民需求,以此激发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热情,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公共服务需求表达的有效度。

  二、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建设

  社区文化是指社区居民在特定的区域内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一定特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群体意识等文化现象,它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以及人格理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当地经济政治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重在培育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包含满意度、归属感、认同感、凝聚力等要素,其大小强弱程度是社区建设成果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同时,社区意识也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社区资源。每一个社区居民只有具备了社区意识才会更好地参与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文化在提高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功能上。社区文化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和专业教育外,还有社会性自我教育。它主要通过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和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来实现。

  民族地区在社区文化的实践中,坚持以科学的思想、高尚的精神和先进的文化为全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具体做法是:第一,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运行机制与公共参与机制。民族地区的社区文化服务是实践和谐社区建设的公共参与工程,已成为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社会化的闪光点;第二,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利用各类节假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业余文化活动,民族地区各级文化部门和各个街道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以赢得群众广泛的赞誉和良好的社会效应;第三,资源整合机制。社区业余文化活动要想增强对社区居民群众的吸引力,就必须在提高演艺水平上下功夫,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吸收专业艺术家参与社区文艺表演的辅导或直接参与社区的文艺演出活动,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与驻区专业文艺团体形成互助互动的关系,使专业文艺团体的艺术资源能够走近社区、贴近群众,不断提升社区文化活动的品质。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群众文化工作在全区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用健康向上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教育、鼓舞全区人民奋发昂扬、积极投身于创建文明城区、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三、营造浓厚的社区精神

  社区管理是一种集体选择过程,是政府、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公民平等合作的互动过程。社区管理作为政府下放管理和服务权限的一种体现是与特定的政府改革进程相联系的,引入治理理念的公共行政必然会对社区管理产生影响。其中社区公民的参与是当代社区管理的本质所在,是治理理念在社区管理中的实际应用。社区精神是社区文化的深层次内容,是社区的无形资产,是社区成员内心层面的集体无意识及社区价值观的集合,是居民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感、归属感的精神纽带。社区精神的重塑离不开社区公民精神重构及对社区共同体的定型。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挖掘利用社区传统文化资源,并结合当今我国城市社区生活的实际加以创新,重塑富有特色的现代社区精神,既是当今中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提升社区自我组织能力的主观要求。

  从民族地区的实践来看,社区文化服务有利于增进社区群众之间的感情,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区应该是各种家庭、不同人群和谐相处的文明社区。一定的社区文化,在一定时期内,总会强调特定的文化理念,从而规范和影响社区群众的行为模式。它一方面不断鼓励社区群众与现实之间以及社区群众之间的相互协调;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理想和目标。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所提供的社区文化服务,社区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步形成了共同的理想目标、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和归属感,即形成了整体认同的“社区精神”。这有利于增强社区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吸引大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项活动。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尤其是代表本社区外出演出,会大大增强对本社区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共同的社区精神,能够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更加喜爱和参与各项社区活动。   四、重组社区资源追求公共利益

  一个理想社会的最终目标是找到某种机制,追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而这一公共利益是全局的和长期的,往往与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有一定的矛盾。中国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所面临的深刻挑战即在于,人们对于建设理想社会的目标缺乏共识,局部和短期的利益损害了全局和长期的利益。民族地区和谐社区应是社会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重视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平台。转型社会中,已有的资源正在重新整合,原来潜身于社会深处的资源得到开发。以全面、科学、可持续的资源观为指导,追求公共服务利益的最大化,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作为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服务提供的是一种面向社区、以家庭为单位、以个人为中心的整体化服务。从民族地区的社区公共服务来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一种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第一,网络化运行机制。社区服务的组织体系包括由政府组成的管理网络、由非政府组织组成的技术指导网络和培训网络,社区服务中既有政府行为,也有社团行为、机构行为、家庭行为甚至个人行为。总之,这些服务都具有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特点。第二,层级责任机制。社区服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区服务是一种社会服务,它需要社区服务机构综合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和各种技术手段,为广大社区群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要建立基于城市公共服务社会化的城市公共服务体制框架,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社会化,实质上就是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样化,核心是打破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五、明确政府的职责定位,扩大公共服务政府外包范围

  公共服务中政府的主要角色是购买者、监管者和制度供给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方针政策、规则和标准;执行法律法规,监管社会组织生产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营造一个有利的整体环境,促进购买服务的顺利实施。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的构建,就目前的形式而言,要求扩大公共服务政府外包范围,也就是说可以委托社会组织承担的公共服务,均转移或委托给社会组织承担,可考虑着手将社会服务类项目、劳务派遣与保安服务类项目、专业服务类项目及其他政府新增的社会组织事务项目等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进行外包。当然,在公共服务购买中要理顺政府向社会组织,例如非营利组织,购买服务的流程及社会服务设计者、生产者、享有者、评估者之间的关系,协调配套政策,避免因政策冲突导致购买行为成效降低,要确立项目的评估制度和多元专业监督机制,发展独立、专业性、多元化的外部监督机制,包括独立的第三方监督机构、社会公众、媒体监督、专家监督机制。另外,社会化服务要增强专业化水平,提升承接服务的能力,社会组织要加强自身管理,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努力增强公信力,获取民众的信任,要努力形成战略管理、领导决策、财务管理、人力管理与志愿者管理等制度与方法。

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构建的策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地区 公共 体系 城市 服务 构建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