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高校医学生开展德育体谅模式初探论文

高校医学生开展德育体谅模式初探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1

高校医学生开展德育体谅模式初探

  作为未来医疗卫生行业工作者的医学生,除了要具备精湛的医术,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医德和良好的医风,因此,医德教育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视目前我国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改进与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医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医学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德育体谅模式作为一种道德教育实践方法,能够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活动思考等步骤,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心体谅”,达到医德教育的目的。

  一、脱轨:目前高校医学生德育脱离医护职业需要

  当前,“90后”已然成为了高校医学生的主体,一方面他们崇尚个性自由、彰显个性、标榜自我,而另一方面,他们心理脆弱、感恩意识缺乏、漠视生命、社会责任感淡薄。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医改深入,全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尤其是对病人的“关心体谅”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目前高校传统的医德教育模式脱离医护职业要求,存在德育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针对性,途径单一,形式简单粗放,脱离医护职业要求,难以获得实效。

  (一)德育途径:显性课程难获效果

  德育教育的显性途径主要指的是被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当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在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中一直认为德育是一种相对单独的教育,因而,各类医学院校在学生中开设“两课”、“医学伦理学”、“医学职业道德”、“医学美学”、“医史学”等课程,似乎医德教育就是此类课程的任务,这使得医德教育容易从专业教育及学生生活整体中脱离出来成为空洞说教的课。虽然通过这种显性教育途径,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理性的知识,但缺少及时的强化情感和相应的实践活动,难以诱发出学生内心的深刻情感体验,也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某省一项针对医学生的调查表明:81%的人认为《医学伦理学》等课程作用不大,90%的人认为“两课”等思政课程学时太多、内容枯燥、效果欠佳。

  (二)德育内容:理论普适难引共鸣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内容和其他非医学院校一样,内容具有普适性,片面强调理论结构、逻辑性强,全面但专业化程度不够,缺乏对医学专业的细分,德育与专业分离,内容缺乏针对性、趣味性,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

  同时德育内容也缺乏时效性,对实践当中日新月异的医学伦理道德问题不能及时作出科学的解释,学生难以从中获得适合医学生吸收的医德伦理知识。有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些医学生直接从本科读到硕士读到博士,但是医学德育课程内容却一直没有更换,同样的老师在不同的年代,针对不同群体,却讲同样的内容,重复讲得太多。

  (三)德育方法:简单粗放难顾个性

  医学生德育普遍采用灌输的方法,教师最习惯于一支粉笔一张嘴,把学生单纯地视为道德规范的被动接受者,采用“填鸭式”方式阐述理论,形式简单粗放,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样的教育形式对于实践性强的医学专业的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而言,因为缺乏实践活动,直接导致医德教育效果不明显。有调查表明36.4%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作为医德理论的实践课堂,对他们的影响最深刻;临床老师的言传身教得到49.7%学生的认可。但大多医学院校开展学生的医德教育活动,仅仅是在某特定日期掀起的一阵德育浪潮或者在临床实践以前进行疾风骤雨般的突击教育,缺乏对学生个性的关照,效果微乎其微。

  二、正轨:“体谅模式”及其医学生德育价值

  “体谅模式”是以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由英国学校道德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及其同事创立,其代表作《生命线》和《学会关心》强调把对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倡导学会关心,此模式的操作侧重创设情境、角色扮演、活动思考等步骤。

  体谅德育模式包含以下特征:(1)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2)道德教育要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时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3)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4)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 “体谅模式”在欧美国家德育实践中流行甚广,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医改深入,“体谅模式”应用于我国医学生德育的假设主要有:(1)帮助医学生满足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天职;(2)德育重在提高医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3)尝试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是培养“创造性关心”能力的基本条件;(4)教育即是学会关心。

  “体谅模式”的医学生德育价值主要表现在:首先,可以教会医学生了解社会规则含义的复杂性,通过对较为复杂的道德冲突情境的讨论,扩大了医学生的社会视野;其次帮助医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认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充分理解他人,体会到关心人、体谅人不仅是一种利他行为,还是一种能使自己快乐和满足的行为,提高了医学生对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增强了其人际意识,从而使其建立更为复杂的社会意识;再次是培养医学生的心智运作能力,促进其人格的成长,使之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多元化、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强社会意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三、多轨:医学院校实施体谅德育模式的策略探讨

  (一)与思政课程的合轨

  目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我说你听”的讲授法,这一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师生无对话、少交流,教学效果欠佳。若将体谅模式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在理论课程中提供开放性情景教材,设置假设情景,引入实例,穿插“角色扮演”、“观察体谅”等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主选择,可以有效地转变原本古板、教条、高度理性化的课程教育环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力。   (二)与主题班会的并轨

  主题班会作为思政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医学生医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但目前的主题班会多“传达文件”或“流于形式”,使主题班会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局面。根据当今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意识强、关注社会时代热点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将体谅模式与主体班会并轨,构建“以生为本”的参与式主题班会,通过发散思维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和心理辅导等形式来组织和设计的参与式主题班会,能使主题班会的德育功能和效果得到强化。

  (三)与团体辅导的同轨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体谅模式与团体辅导两者具有许多相同点:一是都重视情感作用。团体辅导员强调“共情”,即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培养学生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接纳别人;体谅德育模式也强调通过情景假设中的角色扮演,来感受体会对方,从而学会关心、体谅。二是都提倡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三是教学方式都是灵活多样。都通过情景设置、游戏体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由此看来,两者都强调情感的作用,以关心、体谅为主旨,可将两者做法合而为一,更有效、侧重培养医学生体谅关心能力。

  (四)与礼仪教育交规

  在医疗进行中,医护人员的目光、神态、举止直接作用于患者并引起患者的心理效应,直接影响到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对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十分重要。医护人员如果能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就容易获得患者信赖,无形之中给患者以振奋,调动其积极性,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疾病的好转或康复。相反,医护人员懒散拖沓、举止轻浮、神情冷漠,即使有娴熟的诊疗技术,也难于取得良好的医疗效果。因而,一方面可以通过长期的形体、气质训练,从本质上改变医学生的形象与气质;另一方面加强体谅模式与医护礼仪教育的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对专业、对病人的了解和关心,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从外在形象培养良好的大学生医德。

高校医学生开展德育体谅模式初探

论文搜索
关键字:医学生 医学 初探 开展 德育体 德育
最新医学论文
医疗保险本科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研究
浅谈护场理论研究进展
浅谈寒包火理论探源及其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糖尿病管理模式
运用通降理论诊治慢性胃炎的探讨
保健食品相关的原料范围界定和注册管理探析
疫情下突发传染性疾病相关临床研究
复工复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风险评估
流感及流感疫苗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针灸临床带教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热门医学论文
不同情况下病人的心理护理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Caspase ,BCL-2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调控机制
高血压与X综合症
中医哲学和中医学及中国生命科学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体育锻炼
吸烟与眼部疾病
儿童溃疡病诱发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抗菌肽的研究进展
军团菌病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