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论文

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5

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3)03-0061-004

  大学作为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引领风尚的主阵地和辐射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文化建设对于确保现代大学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保大学文化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发挥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大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大学文化建设面临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重智育技能,轻德育,轻人文的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重表面形式,轻精神内涵;重环境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文化正在受到不良文化的冲击。[1]一些高校已经出现与大学文化属性不符并且会对学生发生不良影响的文化倾向,如大学文化的庸俗化、趋同化及简单化。[2]很多高校对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涵理解有偏差,因而存在缺乏规划、随机性大、盲目跟风、个性缺失等问题。[3] 出现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在于,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文化建设的灵魂,没有准确把握住大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要阵地的本质,没有充分认识到大学文化建设只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才能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咨询社会、引领社会文化”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入领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深刻内涵。

  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复杂背景以及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加紧转型的客观现实,只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引领作用,大学文化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才能不断熔铸校园文化灵魂,才能培育和塑造大批符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才能不断增强师生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主动承担起传承、引领、辐射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历史重任。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

  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充分认识大学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系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生命之魂和精神旗帜。而大学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师生的传承和创造,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逐渐形成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共同追求,是学校继承传统、履行职能、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

  现代大学在构建大学文化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追求真善美为目标,以弘扬大学精神为核心,制定并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纲要,努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本校特色、本校特点的校园文化,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基本内容,是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紧密结合大学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条件

  现代许多大学在多年办学的光辉历程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代代大学人潜心耕耘、薪火相传,创造、传承和弘扬了独特的大学文化,形成了优良的党风、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这些文化传统对学校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挖掘和开发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的必然选择。

  因此,在构建大学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加强校史研究和校园历史文物保护,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努力践行经过几代人提炼出的校训,增强对学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积极开展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切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抓好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保护,大力建设文明校园。通过文化荣校战略,进一步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力量和智慧,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增添丰富的文化内涵,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兼容并蓄、文明健康、安定有序的人文大学。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的大学文化建设路径

  1.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明确大学文化发展定位。现代大学要在明确学校建设的指导思想基础上,设定建设大学文化的战略目标,比如“坚持‘质量立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特色兴校’,进一步提升学校竞争力”、“坚持‘人才强校’,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学科领校’,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坚持‘开放活校’,进一步增强学校发展活力”、“坚持‘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规范办学行为”、“坚持‘文化荣校’,进一步提升学校‘软实力’”。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围绕“文化荣校”战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构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阵地。第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师生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大兴学习之风,以学习十八大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点,切实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实效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第二,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筑牢青年一代成长成才的思想道德基础。第三,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把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凝聚到建设高水平大学目标上来。第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科建设和发展,增强学科归属感和价值追求。第五,加强与人文艺术、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学科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去,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宣传的力度和深度。

  3.依托文化传承,打造特色大学文化。现代大学在各自多年的办学历程中,都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先后汇聚,著书立说,弘文励教。经过一代代专家学者潜心耕耘、励志践行、培育后学、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砥砺出符合自身实际和特色的精神,积淀出良好的教风,培育出严谨求实的学风,凝练出具有深厚底蕴和激励精神的校训。因此,现代学校在构建大学文化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传承,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史资源,走特色之路。第一,明晰学校办学理念,践行校训,传承并进一步提炼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内化为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开展校史研究、组建校史宣讲队等形式,深入开展校史校情教育,激励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文化传统;做好学校文物史迹资源的普查、整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加强对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及开放服务工作;组建校史研究队伍,以重要人物、重要事件、重要成果、重要时期为主要内容整理编写新版校史,比如本校校史教育通识读本、编印出本校知名校友风采录等系列校史研究成果,开展系统化、日常化的校史校情教育。第三,注重校友文化。建立完善校友信息库,健全校友会组织,形成“关怀校友,热爱母校,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校友文化;重视校友资源,关心校友发展,学习成功校友,营造校友感恩母校和培养、支持母校发展的氛围,助力校友干事创业,激励大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4.围绕建设特色名校目标,力促大学文化创新。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文化建设,熔铸大学精神,使各具特色大学文化深入人心,并内化为师生员工的实际行动,为现代大学科学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支撑。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特色名校,努力强化硬件和软件设施,营造浓厚的人文气息,提升师生文化素养内涵。积极树立人文魅力校园典型,并充分发挥人文渊薮的辐射力、影响力,为促进地方人文风尚的形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促进文化创新与科技创造相结合,不断推进学科建设。第一,大力推进学科和学位点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层建设、整体推进”的方针,坚持“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着力加强与人才培养密切相关的学科以及重点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发展新兴学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服务能力,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第二,进一步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在学位点建设上优先向特色学科和应用型学科倾斜;进一步优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类型结构,采取多种方式发展专业学位教育,不断扩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提高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第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综合效益,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建设。凝练学科方向,整合优势资源,培育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和科研激励机制,着力构建“项目-平台-团队-成果”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努力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宽容失败、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

  深化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创设民主与自由的制度环境。首先,坚持民主治校、校务公开的原则,注重发挥工会、教代会、共青团、民主党派和离退休教职工在治校理教、民主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深化体制改革,促进管理制度更加合理,职责更加明确,运行更加顺畅,管理成本逐步降低,管理效能进一步提高,形成更加科学协调高效的体制机制。其次,进一步发挥学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打破体制“围墙”,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高校知识原创性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

  5.围绕人才强校建设目标,培养复合型文化人才。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为人师表、品德高尚、严谨治学、乐于奉献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知识和品格完美结合的代表,做知行合一的典范,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

  坚持“优化结构、强化素质、提高层次、创新机制”的工作思路,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以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建设为抓手,积极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和汇聚一批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学术团队。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为纽带,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完善“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组织模式,大力培育一批凝聚力强、学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团队。高度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资助力度,加强跟踪培养,激励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更为合理的人才梯队。按照能上能下、竞争择优、动态管理的原则,优化人才选拔、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人才紧缺问题,全面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大学文化建设的启示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明确大学文化的建设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统领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教育师生,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和文化陶冶,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体现大学文化的思想引导力。   (二)将人文传统与时代创新紧密结合,丰富大学精神的人文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追求的本质体现,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文化根基和动力源泉。[4]大学人文精神文丰而意博,理深而旨远,对于构建当代大学开放兼容、以人为本、崇德守朴、和谐有序、求真务实、诚信敬业的大学精神有着积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大学精神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任何时代的文化精神,都离不开对文化传统的继承,我们对传统文化理念的追溯,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为构建现代大学精神奠定稳固的基石。

  (三)深入挖掘学校特色历史人文资源,彰显大学文化的品牌个性

  大学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新中心。大学文化的创新并非抛弃人文传统一味求新求异,而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彰显大学品牌特色的创新。特色是一所大学历史、传统、风格的长期积淀。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生命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必须办出自己的特色,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兴校”之路。充分利用高校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学校办学历史、办学定位和文化传统,积极开拓文化建设新阵地,创设文化建设新载体,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要求,着力打造具有高校自身特点的文化建设项目,力争形成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品牌和亮点。

  (四)以“第一、二、三课堂”为着眼点,探索大学文化的育人模式

  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强化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即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辅助作用,通过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第三课堂即社会实践的补充作用,让广大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充分领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无穷魅力。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通过科学合理设计一、二、三课堂内容和形式,积极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育人模式,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大学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 大学 文化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