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医疗社会工作在黑龙江地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医疗社会工作在黑龙江地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5

医疗社会工作在黑龙江地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医患矛盾不断激化,医患关系呈现紧张态势,在医疗纠纷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医患关系从双方互存意见,上升到患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诉诸暴力,给社会带来了极坏的影响,一时间医患关系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严重社会问题。近年来“弑医事件”频发,导致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日趋恶化,急需发展医务社会工作。

  一、哈尔滨X医院的医疗社会工作

  2012年X月,黑龙江省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契机成立了省内首家社工服务中心。作为试点机构,该社工中心首次与哈尔滨市X医院开展对接,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诊服务

  设置2名医疗社工在门口的服务台导诊,给前来就医的患者提供帮助,通过导诊增进跟患者之间的沟通,全面评估病人的生理、家庭内部资源以及外部环境,与医生、护士一起配合完成这一评估过程。

  (二)患者及家属的心理辅导

  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初期的介入范围主要是康复科,康复科的病人住院时间都在三个月以上,因此病人以及病人家属都有焦虑情绪,经常在与社工交谈的过程中掉眼泪。医疗社工依据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帮助其排解心理负担,并分担适当的照顾病人的任务。

  (三)病患需求反馈

  医疗社工在医院跟病人接触中,要注意病人的需求,并及时反馈给主治医生,医生在治疗的时候可以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有所倾向,尽量满足病人要求;医疗社工也会将医生的治疗情况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让患者享有知情权。

  (四)组织医患互动活动

  医疗社工会定期开展团体活动,组织医生和患者参与到其中,让其在实际活动中拉近距离,增进沟通。在游戏中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得到放松,也是舒缓压力的一种表现。

  二、黑龙江地区发展医疗社会工作存在的困难

  尽管我们依据医疗社工的职能做出了一些宣传与努力,但是我们的医疗社工在实际介入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根据实践活动,总结出在黑龙江地区发展医疗社会工作存在的障碍,具体如下:

  (一)社会普遍社工意识淡薄,专业的医疗社会工作理念尚未形成

  1. 从患者的角度看

  首先很多患者分不清“社工”和“义工”的区别。“义工”只是单纯的对病人的生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而“医疗社工”是用专业方法解决与疾病相关的心理、社会等,配合医生治疗达到最佳效果。在实际介入中我们的医务社工经常被当作义工,没有真正的接受医务社工的身份。

  其次对于社工的价值理念理解有误。我们的医疗社工是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保持第三方的中立立场,与院方和病人没有既得利益的关系,承担病人和医生之间沟通的桥梁。但是很多患者会以为我们在医院的机构中,代表的是院方的利益,是医院的雇员,无法对我们敞开心扉,甚至有所抵触。

  2. 从医生的角度看

  在先期介入中由于地区发展限制,医生也不了解医疗社会工作的职能和工作性质,认为医疗社会给他们增添负担,配合度低,医疗社工参与到病人的治疗过程或者给病人做个案或者小组工作机会少。

  (二)医院患者的循环性大,介入完成效果不明显

  由于医务社工在东北处于摸索发展的阶段,前期主要是以在病房中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为主,在黑龙江省以前从未听过“医务社会工作”这一名词,因此想要扩大医疗社工在患者及其家属中的认知度,沟通过程要相对较长。但是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我们发现,各科室患者的循环性很大,包括康复科,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得患者一旦病情好转,便马上回家等待复原,而我们又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经济条件去对未完成介入的患者跟踪服务,因此介入完成效果不明显。

  (三)黑龙江地区发展闭塞,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和环境的支持

  党的十八大主张加大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此次改革需要政府内部做出调整,完善政府职能转变机制,需要政府与民间组织共同摸索发展社会工作。黑龙江省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与社会工作发展,需要经历一个相互适应和磨合的过程,在磨合阶段医疗社工的发展也受到限制。

  (四)医疗社会工作者及教育缺失

  国际社会工作学界认为,具有专业资格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必须至少实习800小时,经过充分的实习训练才具备社会工作的从业资格,如“英国社会工作文凭训练中,实习占全部课时的50%;美国社会工作硕士生两年课程中,每周有三天到机构实习,两天在学校上课,实习时间超过50%;中国香港7所有社会工作专业院校的本科生实习时间为800小时”。我国大陆的社会工作者实践时间远远达不到国际标准,缺乏在医院实习的经验,同时全国范围内设有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也屈指可数,这是我国社会工作培养方式上的不足,这种教育制度上的缺失直接制约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发展 。

  (五)医疗社工领域缺乏专业的领导者,导致缺乏专业服务

  在专业的社工领域,社工的体系应该包括社工、社工督导和社工助理。社工督导一般为来自社工发达地区的经验丰富社会工作者,但是目前在黑龙江地区从事医疗社工的多为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缺少医疗部门相应的实践经验,只能依据书本上医务社工的理论知识在医疗社工道路上摸索,没有专业医疗社工督导,使得医疗社工在黑龙江地区发展举步维艰。

  三、针对医疗社工发展困境提出发展对策   尽管在黑龙江地区医务社工发展缓慢,困难重重,医务社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借鉴国外以及广州、上海等先进地区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具体如下:

  (一)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医务社工的支持力度,增强医务社工的认知度

  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广泛宣传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职能等,让群众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医务社工,并将成功案例及时传达给大众,增强医务社工的认知度。政府作为主管部门,更要积极转变观念,真正的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一部分。政府部门具有强大的舆论宣传作用和可信任性,只有政府部门真正重视医疗社工,加大对医务社工的宣传,民众才能逐步接受医务社工。

  (二)政府完善相应政策,推动医务社工职业化发展

  1. 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医务社会工作体系纳入医疗卫生体系中

  为了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保证医务社会工作在实行中不受阻碍,需要政府部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将医务社会工作真正的纳入医疗卫生体制中。有了政策法规的支持,医院部门会更重视医务社会工作,将医务社会工作真正的视为缓解医患关系、树立医院良好的形象的重要手段,纳入医院的管理体制中,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

  2. 完善医务社工管理机制,在人才流通上开“绿灯”

  在此次政府购买服务中,政府主要职能是监管以及完善相关的政策,提升民间组织的积极性。鉴于黑龙江省专业医疗社会工作者的缺乏,因此需要从发达地区引入医疗社工,壮大医疗社工队伍,并带来先进经验供我们借鉴,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社工人才流通通道上“开绿灯”,完善医疗社工人员的激励、选拔、流动机制,建立专业社工职位晋升和工资不断增长的长效机制,调动医疗社工的积极性。

  (三)建立新型社工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医疗社工人才

  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的时候,提出要将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根据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缓慢,专业发展不受到重视,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机会很少,实践性不强,专业的医疗社工人才短缺。要想改变医疗社工人才短缺的现状,在高校中发展医疗社会工作教育是必然选择。开设医疗社会工作专业,将社会工作理论与医学知识相结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实务能力,同时增设医疗社会工作实习基地,形成资源链接,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专业性医疗社会工作人才。

  (四)在基层培养社工,形成“社工引领社区人员”模式

  黑龙江省正处于行政体制转变时期,政府购买服务的迫切性要求我们社工队伍的壮大,鉴于我省专业医疗社工缺乏的现状,我们提出方案,先在基层培养社会工作者。社工需要跟居民、服务对象打交道,基层资深的社区工作者虽然在社工专业技巧上有欠缺,但在跟群众沟通方面存在优势,可以协助社工开展工作。因此拥有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的大学生充当医务社工角色,基层培养的社会工作者协助专业的大学生社工组织,形成“社工引领社区人员”模式,协助开展社工服务。

  五、结语

  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地区,濒临香港、澳门等地,黑龙江省地理位置和发展状况决定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专业人才稀缺,希望形成“社工引领社区人员”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我省发展形势;最根本的解决之道还是用光明的职业前景吸引优秀人才来从事医疗社会工作,以调节者的身份处理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疗社会工作者作为一种从事非营利助人的专业活动群体,在中国还是个新兴的职业,目前整体从业者不多,随着社会发展和政策的支持,医疗社工会成为在社会关系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职业群体。

医疗社会工作在黑龙江地区发展的困境与对策

论文搜索
关键字:社会 工作 地区 发展 困境 对策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