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原因及消除论文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原因及消除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6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原因及消除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有着较高的知识和素质,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一般集中在相对封闭的校园。他们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对待困难的态度较差,独立性也较弱。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是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们正好生活在这样的封闭环境,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近几年来在大学生群体内由心理问题引起的恶性案件屡屡发生,这种现象引人深思。究其根源,这些恶性事件的发生和大学生越来越强的逆反心理密切相关。

  一、逆反心理的理论背景

  社会理学理论认为,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要素构成的。认知要素对逆反心理起着准备和导向作用,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因为人们在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时,心理上都事先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着人们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是拥护、支持、顺从的态度,或者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要素指的是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或者反感。情感在逆反心理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他们理解了某一信息或观念,就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反之就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大学生面对新观念、新信息会产生新的情绪感受,然后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地克服和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产生去抵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这些意向累积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行为意向要素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从理论上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寻找解决对策,有效地预防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二、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认知偏差

  社会认知偏差指的是大学生对施教者的印象形成过程中出现的诸种心理效应。大学生的心理认知直接影响到对目标对象及其相关事物的态度。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育者产生的不良社会认知,往往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具体表现是,第一,大学生可能对教育者产生了不良的第一印象,受第一印象效应的影响,进而怀疑和反感其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些不良的第一印象如同一副有色眼镜,使大学生对该教师及其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产生低劣的价值评价,引发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最终形成冷漠甚至对抗的心理。第二,大学生会给教育者罩上一圈不良的“晕轮”,因晕轮效应的影响而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当大学生对某个教育者的某种不良或不当的行为特征形成突出的印象后,就容易以这个印象掩盖掉对教育者其他行为特征的认知,造成以点代面的消极结果,从而动摇了教育者的可信度,形成对教育者的偏见。这种偏见表现为轻视甚至蔑视的成分,或者远离、不愿意接近、不友好的成分。连带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本身产生偏见和抵触。

  (二)情感因素的缺乏

  首先,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情感性。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采用统一的考试制度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分数来判断大学生的政治及道德水准。这种教学体制具有外在的强制力和束缚力,使一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这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学习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顺利地拿到学分。造成对教育者表现出来种情感上的不接受,情绪上的排斥和反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不重视、反感甚至厌恶,他们得过且过,以六十分为荣,对学校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抱着被动、消极、或拒绝参加的态度。其次,施教者不重视情感因素。教师在课堂享有高度的权威,大学生被看作是有待塑造的对象,常常处于失语状态。施教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张力失衡,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大学生处于的自我意识快速提升阶段,他们渴望得到认可、理解和尊重,当他们的自由和价值观受到外力的强压和干扰时,难免会极力抵制,对原本愿意接受的理论和愿意去做的事,也可能故意与教师唱反调,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从而产生了逆反心理。大学生不重视对教师教风学风的评价,教师也就懒得去研究教材和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的教学也会产生或轻或重的消极排斥心理。

  (三)大学生的行为意向和实际需求被忽视

  思想政治学科的设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是教育和培养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共性的行为取向。对共性的追求方面,在特定的环境和特殊的问题下,难免会与学生个人的学习目的产生矛盾。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是枯燥乏味带有强制性,容易诱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正常的过程,学校和教师必须正视和重视,也应有信心用正常的手段将其扭转过来。为此思想政治课程本身除了具有系统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严肃的政策性和稳定性之外,还要求教材在内容上做到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这是一件具有一定难度的事情,造成了教育内容与学生学习要求之间缺乏契合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往往被严重忽视,课堂教学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宏观目标讲得太多,具体要求讲得太少,要求太多但指导太少,不能有效回答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因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也就当然地敬而远之,产生冷漠感和厌恶感,转化为对思想政治的逆反心理,影响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热情。   三、大学生逆反心理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改观,但是持有逆反心理的部分大学生仍有这样的思维定势,对自己所反感的东西,不论是否正确,都是一概否定和排斥。这样产生的后果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形成一种与外界隔离的疏离感,而且使教者无法准确捕捉与其沟通情感的切人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举步维艰。有些心理逆反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一定的口才,拥有很大的蛊惑力,很容易使其他学生甚至某些教职工与之发生共鸣,从而形成较强的离心力,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和感召力,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四、探索有效的策略,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

  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列的基础理论教育。学生逆反心理消除的关键在于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基础理论学习时,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对各种形形色色错误思潮进行抵制,结合他们的实际,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注重增强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作为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因素

  要采用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表现欲较强,强烈的渴望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同。用单向输入的教育方式来灌输观点,不会产生理想的效果,还有可能加剧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坚持以人为本,情感先行的原则,放下架子,以顾问和朋友的身份出现,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有效控制和引导各个教学环节,通过形式多样的途径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思想政治工作者还需要通过心理咨询、德育网站、微博、微信等新的工作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引导。

  (三)重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扭转大学生的不良行为意向

  大学生在进人大学前已经过高考的筛选,对于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追求大体上都有明确的目标。学校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满足他们在大学阶段的求知需要。当学校的教 学环境不能完全适应或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时,比如有些课程的教学内容脱离当前形势和 生产生活实际,有些教师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不顾学生的知识和理解水平,以名目繁 多的考试作为推动学生学习的手段,比如学校的实验设备的不足与落后,无法保障学生的操作技能训障。诸如此类的不足,都为学生萌发逆反心理提供了植根的土壤。高校应该重视 提高师资质量和教学水平,大力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所能及地充实与更新教学设备,为消除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做好足够的工作。

大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原因及消除

论文搜索
关键字:大学 产生 原因 逆反 心理 大学生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