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保险学论文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论文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8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日前,人们对于养老金缺口是否存在缺口及缺口究竟有多大争议不断,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编写的2012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收入为16895亿元,支出为12765亿元,养老金当期收支基本平衡并有结余;然而,在此情况下,如果剔除2272亿元的财政补贴,企业部门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当期征缴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仍有14个,当年缺口仍高达767亿元,虽然收不抵支的省份比2010年下降了3个,但是养老金缺口却上升了(2010年为679亿元)。对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养老金缺口问题。

  一、隐性债务沉重

  为了保证人们老有所依和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我国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自此中国将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改为部分积累制,即企业和职工除需缴纳社会统筹部分外,职工还要通过个人账户为自己积累部分养老金。《决定》颁布之后,当时的职工就分成了三类:“老人”、“中人”和“新人”。“老人”即是在1997年前就已经退休的职工,这部分人没有个人账户,而国家考虑到其在前期的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贡献,为了实现对这部分人的养老金承诺,决定对他们的养老金支付继续沿用现收现付制,由改革之后的社会统筹账户负责支出,这样就形成了对这部分人的隐性债务。“中人”就指在《决定》颁布时已参加工作还没有退休的职工。这部分人也没有个人账户,同时由于养老保险体制的转变使得“中人”在现收现付制下为获得退休权益而已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得不到补偿,国家为了实现对这部分“中人”的养老金承诺,就又采取了由社会统筹账户支付过渡性养老金的办法,形成了对这部分人的隐性债务。“老人”和“中人”是构成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主要部分。虽然“新人”(1997年之后参加工作)有足够的工作时间通过个人账户为自己积累未来的养老金,但巨额的隐性债务还需要“新人”慢慢偿还。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始于1997年,在此之前我国一直沿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那是一种代际转移的养老模式,国家没有为企业职工建立养老金储备,职工退休前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是用于自己未来的养老金支付,而是用于同期已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支出。同样的,当期缴费职工的养老由未来一代职工再缴费兑现。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现收现付的养老体制需要非常稳固的人口结构才能得以维持。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剧,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养老保险制度显然已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

  二、“空账”现象严重

  1997年实行制度转轨之初,国家同时下发了一个文件指出,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并允许这两个账户相互调节。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当时产生的巨额转制成本,实际上“社会统筹账户”确实难以消化巨额债务,逐渐收不抵支,最终开始挪用“个人账户”资金进行补救。这样,每当社会统筹部分不足时,个人账户部分就被挪用来进行弥补,久而久之,“个人账户”实际上只有数字而没有资金,即“空账”。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初期的个人账户是由企业与个人共同负担的,因此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界限一直模糊不清,混账运行。国家意识到若让个人账户一直沦为“名义账户”则会使养老金缺口一直拉大,于是2000 年国家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禁止社会统筹账户在负责养老金支出时不得“借用”个人账户资金,两个账户区分管理,“空账”带来的养老金缺口才逐渐缓和。此外,“个人账户”之所以很容易就能被挪用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社会保障机构同时负责两个账户的管理

  按正常流程,我国在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转轨后,社会统筹账户资金用于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给付,个人账户中积累的资金留给本人退休后一次性发放使用。尽管我国已明确将这两个账户分开,但由于养老金制度从开始改革实施到现在,个人账户从创建起就一直是空的,巨大的缺口短期内难以补足。

  2001年,辽宁省成为中国首个“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试点省份。所谓的“做实”就是指账户资金专款专用,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不得相互垫支。“做实”个人账户后,辽宁省的当期统筹账户资金就不足以支付当期的养老金发放,2001至2003年中央财政每年补助拨款14.4亿元。但随着养老金缺口的逐渐加大,财政补贴仍无法满足当期支付,又开始挪用个人账户资金。辽宁省经历10年努力,个人账户缺口仍接近200亿元,“做实”养老金个人账户的试点方案宣告失败。

  三、人口老龄化加重养老负担

  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改革之后的起步阶段,然而人口老龄化却来势凶猛、速度超前于经济发展,给人们养老产生巨大压力。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养老金支出比例加大,而基金累积却入不敷出,直接危及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1.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抚养比较大。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17765万人,占总人口的13.26%,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上升2.93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万人,占比8.87%,相比上次人口普查高出1.91个百分点。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处于老龄化社会的标准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7%,这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已相当严重,据有关方面的预测,我国于2030将正式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期。

  伴随人口老龄化而来的就是较高的人口抚养比,根据官方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85亿,占总人口13.7%,老年人口抚养比高达12.2% ,“未富先老”的巨大压力迎面而来。据一项研究测算,到2050年我国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48.5个老年人,即平均每两个劳动人就要负责赡养一个老人。而根据联合国人口司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未来人口系数(2050年为37.5%)不容乐观,养老压力逐年加重,退休人口比也日益增加,而作为养老保障的社保养老基金支出比例必然增大,让养老金缺口雪上加霜。另外,老龄人口的增加势必使得个人账户的缺口日益显著。   2.劳动适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人口红利时代”趋于结束。我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的劳动年龄范围为男16-59岁,女16-54岁,而国际上无论男女,处于15-64岁的人即为劳动适龄人口。2010年末,我国15-64岁的人口数约为99671万人,占比74.53%;2011年末,15-64岁人口占比74.4%,这是自200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比的首次下降。有人口学家预测,中国劳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时期已经结束,整体呈下降趋势。这必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华盛顿邮报》2011年5月份的一篇报道指出,庞大而廉价的劳动力是在过去的30年间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而现在其开始快速发生变化,人口红利时代趋于结束。有些专家预测,2013年将是人口红利时代消失的转折点。适龄劳动人口数量的变化将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东南部沿海地区最先最快发展的一个原因正是靠着这些廉价的劳动力。而劳动适龄人口的下降以及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廉价劳动力不再廉价,“农民工”群体由农村向城市进行转移的步伐也已接近尾声。那些依靠人口红利而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会首先受到冲击。日前,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研究中心与IBMG国际商业管理集团共同发布了《2011-2012中国零售业人力资源管理蓝皮书》,该蓝皮书指出中国零售企业员工年均流失率为23%-35%,其中尤以基层员工流失现象最严重,占比高达60%-70%。为了应对此现象,不少企业开始采取返聘已退休的员工。

  人口老龄化使社会养老的形势十分严峻。养老保险缴费人员与在职人员减少,而退休人员增多,进一步导致了养老金缺口的加大。

  另外,我国连续8次上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企业退休职工每人每月的养老金领取额连续增加一百多块钱,这个增加与当初所模拟的均算支出有很大出入,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养老金的支出额度。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养老 保险 职工 基金 成因 对策
最新保险学论文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要点研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试论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
基于学习通SPOC的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
互联网保险实践教学探讨
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热门保险学论文
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困境与选择
保险公司客户服务问题探析
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运用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的思考
论保险公司保险投资
简析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寿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加入WTO 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