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保险学论文 >> 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

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19

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中图分类号:F84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13)02-0053-05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改善需求结构,依靠消费需求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疲软,人们更倾向于把钱储蓄起来,而不是用来消费。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增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收入,可以为城镇居民消费提供坚强有力的后盾,很大程度上可以免除人们养老的后顾之忧,促进居民消费。

  国外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研究由来已久。1974年,美国学者Feldstein 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杂志上,发表了题为《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的论文,开辟了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分析的新领域,对其后各国学者们研究养老保险有很大的影响。Feldstein首次把养老保险财富作为内生变量加入到传统生命周期模型中,估算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影响。Feldstein研究结果指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会产生两种作用相反的效应:一是“资产替代效应”,即人们在退休时可以获得养老金,因此人们可以不必在退休前拼命地为老年生活赚钱储蓄,而可以拿出多一点钱用于消费,从这一点上说养老保险减少了个人储蓄,增加了消费;二是“引致退休效应”,即养老保险制度的存在诱使人们选择提前退休,从而导致退休后生存时间延长,人们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因此养老保险会减少消费,增加储蓄。Feldstein认为,养老保险对居民消费的净效应取决于“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的相对强度[1]。

  我国学者关于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研究大多数是定性方面,定量分析比较少。在定量分析方面,使用的分析方法大多没有考虑到时间序列数据存在非平稳性,进而分析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伪回归”问题。基于中国养老保险情况,相比于农村,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体系较为完善,因此本文研究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是以城镇居民为样本的。运用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模型,使用多元回归和协整分析方法,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从长期和短期两个方面就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二、建立模型与计量分析

  (一)变量定义及数据来源

  Feldstein生命周期假说理论认为,居民收入、储蓄和养老保险金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因此建立模型如下:

  Ct=α + β YDt + γ1Wt-1γ2SSWt(1)

  其中Ct是t期的消费支出,YDt是t期的可支配收入,Wt-1是上一年末的储蓄,SSWt是政府养老保险支出。

  鉴于我国数据情况,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文将Wt-1换成Wt,采用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t表示各个年份。变量Consumet、YDt、Wt、分别使用的是1980-2010年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和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数据。SSWt是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除以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数据来自《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统计年鉴》,Consumet和YDt数据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Wt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金融统计年鉴》。

  (二)模型建立

  运用Feldstein的生命周期假说模型进行分析。模型如下:

  Consumet=α + β YDt+γ1Wt + γ2SSWt+μt(2)

  因为大部分时间序列都有一个随机的趋势,因此大部分时间序列是“非平稳”时间序列。如果我们采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那么将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由此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要求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在对时间序列作协整分析时,首先要对时间序列做平稳性检验,我们采用的方法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2]。

  (三)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通过观察变量Consumet、YDt、Wt、SSWt的直线变化图,可知这四个变量都是有趋势项和截距项的。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法。经过检验,可知Consumet、YDt、Wt、SSWt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因为变量Consumet、YDt、Wt、SSWt是时间序列,因此对它们取对数,消除异方差。取对数之后,再进行平稳性检验,采用的还是ADF单位根检验方法。由检验可知,变量取对数之后已经变成一阶单整的变量,即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均是I(1)序列。

  (四)协整分析

  虽然一些经济变量的本身是非平稳序列,但是,它们的线性组合却有可能是平稳序列。这种平稳的线性组合被称为协整方程。由于本模型的变量较多,因此我们选用扩展的E-G两步法来进行协整分析。由上述单位根检验得知,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这四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而且他们的变化趋势都相同。因此判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即协整关系。下面对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这四个变量做协整分析。首先设lnConsumet为被解释变量,lnYDt、lnWt、lnSSWt为解释变量,对它们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用Eviews6.0估计的方程结果如下:   lnConsumet = 0.46+0.83lnYDt-0.18lnWt+0.12lnSSWt+[μt][^](3)

  (1.24)(7.52) (-2.77)(2.12)

  R2=0.996 DW=0.42

  从回归结果来看,方程的拟合优度令人满意,但是DW值太小,考虑方程可能存在序列自相关性,因此对方程(3)做序列自相关性检查,我们采用的是Ljung-Box Q统计量检验方法,对方程残差进行自相关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残差序列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我们采用AR(1)模型来修正方程(3)的序列自相关性,估计的方程结果如下:

  lnConsumet = 5.49+0.76lnYDt-0.15lnWt+0.50lnSSWt+[μt][^](4)

  (2.27)(3.58)(-1.24)(2.23)

  [μt][^] = 0.97[μt-1][^](5)

  (7.34)

  R2=0.998 DW=1.85

  再对新的残差序列进行LM检验(p=2),最终得到的检验结果如图1:

  图1 修正方程后的序列自相关检验结果

  检验结果不能拒绝原假设,即修正后的方程(4)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用AR(1)模型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结果是有效的。此外方程(4)的拟合优度很高,回归系数也都很显著。

  对上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经尝试,选择不包括截距项、趋势项和差分滞后项的检验模型,由SIC信息准则确定滞后阶数为2,其结果如图2:

  图2 对残差[μt][^]的单位根检验结果

  根据MacKinnon(1991)试验得出的多变量协整检验ADF临界值,当变量数为4,样本容量接近50时,5%显著性水平下,ADF临界值为-4.32>t=-8.91,说明残差序列μt 在10%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确定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上述结果表明lnConsumet、lnYDt、lnWt、lnSSWt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来看,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储蓄、养老保险支出存在均衡关系。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长期弹性是0.50,说明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每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0.50%,这表明养老保险支出对于居民的消费支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要拉动城镇居民的长期消费,就要稳定居民收入,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的心理预期,而养老保险可以减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储蓄,降低居民对未来的不安全预期,起到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因此,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居民的养老金收入来推动消费增长,从而达到扩大内需的目的。

  从协整回归模型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长期弹性是0.76,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0.76%,即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会显著的推动消费性支出增加,促进城镇居民消费。

  (五)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通过上述研究得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储蓄、人均养老保险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但是根据“格兰杰表述定理”,在长期内存在稳定关系的变量,可能在短期内是不均衡的,因此我们用误差修正模型(ECM,Error Correction Model)来分析短期内,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通过上述协整方程,得到残差序列[μt][^]。令误差修正项ecmt=[μt][^],建立下面的误差修正模型:

  △lnConsumet=β0+β1△lnYDt+β2△lnWt+β3△lnSSWt+β4ecmt-1+εt(6)

  用Eviews6.0估计得出的结果是:

  △lnConsumet=141.35+0.45△lnYDt-0.04△lnWt+0.43△lnSSWt-0.27ecmt-1+εt(7)

  (3.79) (2.99) (-2.53) (1.87) (-1.45)

  R2=0.78 DW=2.08

  从上述式子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有正向影响,对人均储蓄有反向影响,符合经济意义。在这个误差修正模型中,差分项反映了短期波动的影响。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短期变动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短期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和人均储蓄波动的影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对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短期弹性是0.45,对人均储蓄的短期弹性是-0.04,对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短期弹性是0.43,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增加0.45%;人均储蓄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下降0.04%;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增加1%,则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43%。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养老保险支出对消费的短期影响是显著的,但是储蓄对消费的影响比较弱。

  另一部分是误差修正项的系数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系数估计值(-0.27)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从上述式子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长期弹性(0.76)大于短期弹性(0.45),人均储蓄的长期弹性的绝对值(0.15)大于短期弹性绝对值(0.04),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长期弹性(0.50)大于短期弹性(0.43),这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变化对于可支配收入变化、储蓄变化、养老保险支出变化的反映在短期内是相对迟缓的,城镇居民的消费偏向于保守,大部分人偏爱把钱储蓄起来,导致消费疲软。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储蓄、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内,都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人均养老保险支出每增加1%,人均消费性支出就会增加0.50%。从短期来看,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增加1%,则人均消费支出增加0.43%。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以(-0.27)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说明人均养老保险支出对人均消费性支出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提高养老保险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增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收入,减少人们对养老的预防性储蓄,转而增加消费。

  另外,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养老保险支出的长期弹性(0.50)大于短期弹性(0.43),说明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变化对于养老保险支出变化的反映在短期内是相对迟缓的,消费偏向于保守,人们更偏爱储蓄,造成消费疲软。模型还反映了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人均消费性支出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将最后得出的模型结果与Feldstein(1974)的结论作对比,发现中国的养老保险对消费也具有资产替代效应。中国人防患于未然的习惯使得储蓄防老的意识增强,提高养老保险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减居民储蓄养老的意愿,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日常消费。

  鉴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城镇居民的养老保险存在资产替代效应。增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金,相当于增加居民的私人财产,会减少人们为养老而进行的储蓄,更多地把钱用于消费,从而刺激我国内需增长。因此,本文根据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压缩过度投资

  现阶段,我国各类财政支出中,用于地方建设和行政费用的开支较多,导致有些地方出现过度投资,经济过热,造成国有资产浪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养老保险的补贴资金,导致财政资金对养老保障的补贴水平较低,而且我国养老保险面临严重的“空账”问题,各地政府财政债务负担重。应该加大养老保险支出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压缩过度投资及减缓事业费过快增长的势头,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养老保障补贴。同时加快养老保险金全国统筹,做到统计规范,收支平衡,建立养老保险资金核算体系,严格养老保险资金的收支管理。在弥补“空账”时期,如果年度资金有节余,应该设立养老保险资金储备专户,以备后期调剂余缺。如果年度资金不足,财政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弥补。

  (二)做实个人账户,解决“空账”难题

  养老金“空账”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所造成的成本,不可避免。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老龄化的逼近使得我国养老保险金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表示,目前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统筹账户收不抵支,占用了个人账户的资金,形成了养老金收支缺口。实际上全国许多个人账户在空账运行,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的资金全部参与了收支核算,个人账户资金参与了社会统筹支付,也就是将未来的养老金填补了目前统筹资金的“缺口”[3]。由于国家正努力实现养老保障全覆盖,全覆盖的实现会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的压力,因此迫切需要做实个人账户,解决“空账”难题。本文认为做实个人账户就是要筹钱,把筹到的钱填入个人账户,把“空账”变成“实账”,这就需要拓宽养老金的投融资渠道。具体可以通过提高国有企业利润贡献力度,将红利上缴,或者发国债融资,还可以将养老保险金交给有能力的金融机构管理,确保在保值的基础上增加收益,实现“钱生钱”。

  (三)统一养老制度,实现公平正义

  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集中表现在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率与支付标准不统一。养老保险金支付标准基本采用按职工退休前一个月工资的一定比例计发办法,但计发比例各地相差较大。这种制度的不统一产生了一些不良后果。一是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使劳动者缴纳的保费不统一,给劳动力流动带来困难,不利于人力资源在不同地区间、不同行业间的有效配置,对劳动者来说有失公平。二是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使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缺乏可信度,影响养老保险事业的顺利进行。三是由于不同地区间的养老保险缴费率不统一,造成同一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不同,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形成了不公平的市场竞争。因此国家应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即可以统一养老保险金的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基金的缴费率等。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养老保险金,对养老保险事业实行统一领导和管理,负责办理养老保险基金的各项业务,包括基金征收、支付、营运以及编制预决算等。这样能够避免多头管理形成的机构重叠、业务交叉、操作成本高的不良现象,也能够避免养老金分散管理、调剂性差的缺陷。

  (四)减轻企业负担,增强市场活力

  减轻企业养老保险负担。国家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对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养老保险金结余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统筹,建立公积金,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调剂使用,充分发挥养老保险调剂性强的特点。防止因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效益好坏等情况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减少企业负担,增强市场经济活力。

  (五)加强法制管理,严惩违法企业

  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法律保障能力弱、监察执法手段不足有关。加强养老保险的法制管理,严格监察执法,有助于提高用人单位依法参保缴费的自觉性,提高劳动者依法维权的意识,确保养老保障惠及到每一位劳动者身上。目前仍有许多职工未加入养老保障体系,一些企业为了逃避责任,少缴或者干脆不缴养老保险金,低参与率与较低的实际缴费率造成了目前不必要的过高的养老金缴费比例,不利于我国现阶段养老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严惩违法企业,加强法制管理势在必行。

  (六)实现全面覆盖,提高保障水平

  解决消费疲软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尽快建立和完善覆盖面更广、更安全、更规范的养老保障体系[3]。因此关于我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未来规划,本文认为可以先实现广覆盖,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养老保障水平可以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发达地区经济条件较好,政府可以通过提高养老保障基金的支出,提高养老保障水平,鼓励城镇居民消费。在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较为落后,财政收入有限,政府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发展当地经济,为居民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消费预期,逐步提升养老保障水平。养老保障是对居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养老保障体系通过向高收入阶层居民筹集较多的资金来向低收入阶层居民实行转移支付,实现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缓解社会贫困的目的,公平与效率兼得。

中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城镇 养老 保险 居民 消费 影响
最新保险学论文
课程思政融入“保险学”教学的路径及要点研
大同旅游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保险精算课程教学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试论数字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路径
“三全育人”视角下保险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
基于学习通SPOC的高校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
试论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学专业课程思政实践
互联网保险实践教学探讨
保险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热门保险学论文
养老保险改革:现状、困境与选择
保险公司客户服务问题探析
汽车保险发展历程与现状浅析
家庭财产保险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运用保险最大诚信原则的思考
论保险公司保险投资
简析我国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寿险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加入WTO 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及其对策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及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