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高校人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

高校人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20

高校人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229-02

  高校人事考核主要是学校的人事管理部门,经过一定的考核程序,运用适当的考核办法,依据相应的考核标准,对教职员工的实际工作实施情况和德才表现进行考察并给出评价。由于高等院校的人事构成有着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其人事考核也较其他事业单位有着不同之处,那么要想透彻分析高校人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笔者认为,应从高校人事考核的特点入手。

  一、高校人事考核特点

  (一)考核对象结构复杂

  在高等院校中,如按教职工的岗位性质来分,有专业技术岗、管理岗和教学辅助岗三大类。从事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主要是专任教师,这一类人员又有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之分。从事管理岗位的人管主要是指负责教师调配、学生管理等工作的员工,这一类人员中又包括各部门主管领导、分管领导、干事以及各学院辅导员等。从事教学辅助岗位的人员主要是指为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而提供保障条件的工作人员,这一类人员主要指实验室教师、图书管理员以及后勤工作人员。

  若按学校各组织机构来分,可将教职员工归为以下各单位:各处、室、系、部、产办、图书馆、后勤等不同单位。而这些单位中又包括任课、以工代干、服务、经营(校办产业)等人员。与此同时,近年来不少高校为了使本校所培养的人才能够迅速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接轨,在其师资队伍中还吸收了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来校任课。

  由此可见,高校人事结构的复杂性。面对如此复杂的人事组织结构,高校对教职工的考核要想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就很难进行“一刀切”的整体考核,要针对各个不同类别的职工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二)考核周期相对较长

  众所周知,高校教职员工中大部分为任课教师,而教师这一劳动群体所从事的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工作,其劳动过程和劳动效果的显现需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同时,教师的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论文论著等的发表也都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如果高校的人事考核与其他单位一样采用年度考核的办法,就会为其中的绩效评估增加许多不确定因素。

  (三)考核参数相对较大

  在大多数高等院校中,许多教师集教学、管理、科研于一身,既教书育人,又兼任学校党政机关职务,或者担任辅导员及院系教务管理老师。这样在考核内容或指标体系上各方面参数比起其他行业的人事考核量要大得多。

  二、高校人事考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自1994年采用考核的手段对广大教职工加强管理已有近二十个年头了,期间取得了不少经验,但从实际实施效果来看,大多数高校考核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考核制度本身的缺陷

  首先,量化考核难。大多数高校在制定考核条文时,往往把教学和科研工作以一定的标准量化折算进行考核,相对于统一标准下去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这种做法在操作上是比较容易的,但考虑到教师的教学成果,即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改进或提高,几乎不具备可衡量性,所以这种考核的结果很难真实体现教师的工作成绩和效果。

  其次,考核标准规范难。高校人事考核中若要想依据一个统一的标准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为使考核工作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不同职务的教师和不同职能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分析和工作评估,进而确定考核标准。但是,由此带来的是考核条文越来越复杂、烦琐、难以操作,使考核人与被考核人都感到不胜其烦,因而穷于应付。

  (二)考核制度执行困难

  从公办高校的运作机制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机制来看,即使高校拥有比较完善的考核用人制度,在贯彻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困难。在高校中,虽然教师的身份是国家事业编制内人员,但是严格来讲考核的结果通常是与被考核者的聘任、辞退、奖惩、晋升以及工资待遇的调整等利益挂钩,考核制度势必会伤及一些人的利益,令一部分人不满。这部分人则会想尽一切办法维护自身利益,想对策甚至阻止考核制度的执行。在我国高校目前既无严格人事管理的内在动力,又没有外在压力,高校考核制度要想摆脱执行困难则是件困难的事。

  (三)考核办法简单

  由于前面所述高校考核对象的复杂性,对各类人员的考核难以考虑各自的特点做到区别对待,在考核的指标中定性指标多于定量指标,而定性指标通常又以优、良、中、差等这些比较模糊的概念来表述。由于考核办法的简单化,使作为主体的考核组织或考核者不能够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地对被考核的客体进行评价,存在较大的考核误差。

  (四)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在现今社会中,每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是精通本专业的内行。由于高校人才选拔和聘任要求的限制,高校管理队伍中主修和精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很少,这就导致管理队伍专业发展和内涵建设的内驱力不足。

  三、高校人事考核完善策略

  (一)完善考核制度

  1.提高认识优化考核指标

  首先各高校要引导领导干部、教师及其他员工提高对人事考核重要性的认识,正视考核的意义,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观,明确学校整体的办学目标和人事考核的最终目的,并督促教职员工积极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其次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实事求是、注重实绩的原则,进一步优化考核评价指标。要以国家总体要求为指导,充分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评指标。内容要全面具体,并且注重综合性;要区别考核对象,提高针对性;要注重方案的科学合理性,最后要使方案具体可行,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2.以人为本增强考评结果运用

  高校人事考核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目标管理,强化考核评价功能。要加强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反馈工作,并将年度考核与教师奖励惩处、职称评聘、职务晋升、培训进修等紧密挂钩。只有奖惩分明、公正分配、选贤任能、认真兑现,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考核在校内进一步营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进一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二)丰富考核方法

  1.运用先进信息技术考核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考核可以成为高校人事考核的一种手段。网络考评系统方便快捷,被考核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随时在网上申请被考核,这一点可以解决教师科研、论文论著等成果周期长而不能算入考核成果的弊端。复旦大学和云南大学已经开始运用网络考核系统,并取得成效。以下为复旦大学网络考评系统的具体做法(以处级干部年度考核为例):

  首先,按照学校文件要求,正职干部由学校考核,副职干部由各单位分党委(总支)书记负责考核、各部门由部(处)长负责考核。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的考核由各院(系)分党委(总支)书记和学工部(研工部)共同负责。

  为了将这些考核流程整合到一起,在干部年度考核系统设计时,设置了“第一考核人”和“第二考核人”。在考评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时,分党委(总支)书记作为第一考核人,学工部(研工部)作为第二考核人;在考评其他副职领导时,分党委(总支)书记、机关单位部(处)长均作为第二考核人。

  具体考评方式为:进入复旦大学组织管理考核系统,点击界面左侧“单位考核负责人考评”选项,然后在右侧会出现待考核负责人考评的副职人员信息;点击副职人员的工号便弹出“干部年度考核表”窗口,请考核负责人对考核表内的信息进行审阅。然后在相应的“考核人审核意见”部分,选择相应的“评定等次”,填写“考评意见”。

  考核人填写部分或填写完毕后,可以点击下方的“保存”,保存后的考核表仍可由考核人进行编辑修改;如填写完毕并确定无误,可点击下方的“提交”,提交后本考核人将不能再对考核表进行编辑或修改,除非被上级考核负责人退回;若认为副职人员或第一考核人提交的考核表需要修改,可点击下方的“退回”,并通知副职人员或第一考核人进行修改后再提交。

  2.引入集体考核

  集体考核是指以某一学院或某个组织机构为基本单位作为考核客体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以基本单位的总体成果为主。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实施了对学院整体考核的办法,对于整体考核为优秀的集体,优秀个人的比例就可以高一些,管理部门可以结合作风建设评比结果或者省级以上的集体奖励适当将优秀比例拉开。

  3.强化日常考核

  年度考核是定期、全面的考核,日常考核是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度考核的基础和依据。要加强日常考核工作,为年度考核积累资料,提供依据。

  (三)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素质,要注意引进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掌握现代信息管理技术的人才充实到人事管理队伍,从而打破被动、维持性人事管理系统的平衡,优化人事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在工作安排上,将业务学习和培训作为人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进行。此外,要激励管理人员自觉从事人事管理专业知识及相关制度、法律法规等方面学习和研究的行为,积极支持人事管理创新方面的科研立项工作。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对高校的发展给予更大的重视,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不断地改进和完善高校考核制度,激励人们强烈的竞争意识,创造一个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环境,这样才能为高校发展注入巨大的推动力,使高校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加速器。

高校人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人事 考核 对策 研究 问题 高校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