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5-25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137-01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者, 在新形势下教育要如何办?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作为教师,只有了解我们的教育对象,做到知彼知己,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发展。初中生的思维正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一方面能促进其学业进步,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另一方面也促使其开始与父母发生冲突,产生“代沟”。

  2.不成熟的“成人感”。随着初中生生我意识的发展,自尊心与人格独立性也随着增强。他们需要一个同成年人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希望自己的人格尊严得到确认。他们不希望成人时时地管教约束他们。成人若干扰过多,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对抗情绪悄然升起。另一方面,尽管他们的“成人感”是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问题及个人问题认识较肤浅,这使得他们对自我、对他人的评价常常又是不成熟的。顺利时沾沾自大,遇上挫折时,妄加指责自菲薄、自卑自弃。自我的体验也是动荡的、不稳定的。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学习成绩分化剧烈。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加大。相比小学和高中阶段,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分化明显。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与初中成绩的相关性不高,八年级尤其明显。学习优秀的学生能应付自如,学有余力;而学习,穷于应对,越学越吃力。学业不良将会导致学生厌学逃学、自卑自等一系列不良心理与行为。

  5.早恋问题的困扰。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尤其是九年级这种现象较突出, “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几点辅导措施

  1.创建良好的心理环境

  创设心理环境,保证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是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为中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主要有学校、家庭环境。

  2.心理教育融入活动中。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保护自尊心 。

  自尊心受到伤害的学生心灵上的阴影是很重的,这样的学生往往有两种心理发展走向:一是自轻自贱,认为自己真的“天生不是上学的料”。二是部分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对教师产生反感,以致故意违反校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并重、保护和培养学生上进的自尊心,对待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滴的露珠”,切不可有一点疏忽。

  三、要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

  “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和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这段话也间接告诉我们,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特别在中小学阶段,这种连锁反应更显突出。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是应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情操品质,良好的自我意识品质及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要学会分析原因,能解决的,可以内化,不能解决的,想开点,尽了力也就可以了;学会放松和娱乐,不要局限于看书、喝茶、散步等,多参加体育锻炼。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不仅符合广大中小学生的利益,也有助于减少教师工作强度,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总之,心理教育的内容应当是与受教育者现实的心理状况密切相关的,要从每个年龄段学生的特点来选择、安排教育内容,建立自己的逻辑系统。这个逻辑系统所针对的是学生个体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可以说,什么因素对于他们的心理状态最具影响力,就应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育内容,而不应当是某种学科知识的体系。心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了解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注意研究中学生心理特点,正视学生中存在的心理现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采取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融入社会,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中学 心理 健康 教育 中学生
最新心理学论文
浅谈心理学理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心理学理论提高税收管理与服务效应的研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
传媒艺术类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
数学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心理学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
探索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策略
浅析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
网络暴力游戏成瘾的心理机制探析
幸福能力培养的内容探析
热门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大学生择业受挫与应对
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障碍分析与对策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预警机制
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