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其它论文 >> 社会支持视角下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论文

社会支持视角下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05

社会支持视角下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为阻止人口过快增长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时至今日,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实行了30余年。它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的人口增长,提高了人口质量,但是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失独。“失独者”年轻时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然而,疾病或意外使他们遭遇了独子早逝的厄运。这些“失独者”在经历了“失独”的人生大悲之后,只能在抱残守缺中独自承受生活无靠的压力和精神无依的折磨。

  截止到2011年,我国总人口约为13.47亿人。根据以前抽样调查显示,2009年,我国15―19岁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17 % ,20―24岁人口占7.52 % ,25―29岁人口占6.48%,三者合计为21.17%。在此基础上,国防大学刘明福根据军队中独生子女比例估算,我国15―30岁的独生子女总人数至少有1.9亿。另外,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15―30岁年龄段人口的死亡率至少为万分之四。根据这一死亡率推算,目前,我国年龄在15―30岁的独生子女,每年至少有7.6万人亡故,由此带来的是每年至少7.6万个失独家庭。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失独家庭数量不断增加,估计当前我国“失独家庭”已过百万,相应地,“失独者”人数估计已不下两百万。在失独者中,年龄超过50岁的失独老人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江苏省,失独老人大约有近千人。

  一、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国外有关社会支持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人们探索生活压力对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Caplan认为社会支持是持续的社会集合,该集合为个体提供有助于认识其自我的机会,并使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得以维持,构成这个集合的具有支持性的他人会在个体需要的时候,向他提供信息或认知指导,以及实际的帮助和情感支持。Cobb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所感受到的来自其所在的社会网络成员的关心、尊重和重视的一种行为或信息。在国内,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陈成文和潘泽泉认为社会支持是一定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肖水源把社会支持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二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三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有些人虽然可以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本文中,笔者将社会支持界定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于正式组织的支持供给者的集合,如各级政府、各级组织、机构、企业、社区等。正式的社会支持,具有经常性特征,往往有政策或者法律依据,表现的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非正式社会支持是指来自于老年人在生活中获得的非组织的社会支持供给者集合。这一体系包括家庭成员(配偶、子女、其他亲属)、邻居、朋友、志愿者等。非正式社会支持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它更多地表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失独老人作为一个新出现的词语,它的概念至今还没有学术定义。由于这个群体的出现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很重要的关系,因此国外的研究很少,以至于没有定义。而在国内,对于失独老人的概念,学术界也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不过失独老人一般与“失独者”和“失独家庭”相联系。杨宏伟和汪闻涛在研究中指出“他们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只生育了一个孩子,然而,疾病或意外又使他们遭遇了独子早逝的厄运,这一群体被称为‘失独者’,他们的家庭就是‘失独家庭’”。柳志艳认为失独者是指其独生子女因疾病、车祸、犯罪、工作、自然灾害等原因死亡,从而永远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其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而且一般情况下,由于年龄或其他等原因不愿再生育、收养子女。综合以前学者的观点和失独老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失独老人指的是失去独生子女的老年人,准确地说是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失去独生子女,且未再生育子女的老年人。在年龄界定上,考虑到失独老人的身心状况,笔者将年龄在50周岁以上的失去独生子女的老人统称为失独老人。

  养老问题作为当前社会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包括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本文中考虑到失独老人特殊的生活境况和亟待解决的生活需求,笔者将养老问题的表现界定在身体状况,经济状况,精神心理状况和社交状况四个方面。

  (二)研究方法

  因为失独老人这一群体居住的分散性、信息的隐蔽性以及心理的敏感性,研究主要采用“滚雪球”方法寻找访谈对象。笔者一方面通过南京鼓楼区失独老人组织接触到的部分失独老人,继而依靠他们提供线索认识到合格的调查对象;另一方面通过中国失独QQ群和江苏失独QQ群与一部分失独老人联系,通过网络交谈获取资料。笔者共对10名失独老人以半结构式方式进行了访谈,并对访谈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二、社会支持现状与问题

  老人在失去孩子之后,其社会交往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带来的社会支持也有很大的变化。当前,失独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薄弱,许多的社会支持主体虽然能够为老人提供一些支持与帮助,但是这些帮助不一定是失独老人切实需要的,而且支持的力度很小,不足以保证老人的生活。

  (一)正式支持

  1. 国家与地方政府。在2001年中央出台的《中国计划生育条例》第一十七条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能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2007年,国家人口计生委、财政部决定从当年起在全国开展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工作,对于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后未再生育或合法收养子女的夫妻,由政府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80和100元的扶助金,直至亡故。截至2013年,扶助金上涨到每人每月200元。在江苏省,2007年,江苏省人口计生委与江苏省财政厅颁布了《江苏省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实施意见》,《意见》中规定,对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死亡家庭,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100元的特别扶助金,2011年1月起提高到每人每月不低于150元,2013年提高至每人每月不低于500元。虽然这些政策对改善失独老人的生存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资助只能是对失独老人基本生活保障的一个补充,实际效果不大。   2. 社区。在一些特殊的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社区里的工作人员会探望失独老人,为他们提供一些物质上的帮助,表达节日的问候和社区的关心。有的社区还会为失独老人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这些帮助使失独老人感到了社区的温暖,对改善失独老人生活困境,缓解心理孤独的状况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种间断性的帮助效果不大,反而在有些特殊节日下刺激失独老人的心灵,加深他们的孤独感。

  3. 慈善机构与爱心企业。在访谈中,失独老人提出过向某些慈善机构提出扶助申请的想法,但是介于程序复杂,他们最终没有提出申请。而且外地的慈善机构也并没有主动给出帮助与支持。外地慈善机构可能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支持源。

  (二)非正式支持

  1. 家庭和配偶。失去孩子后,家庭的结构和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家庭在失去孩子之后,老人两个相依为命,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将生活的中心重新放到夫妻关系上,两个人会讨论未来的休闲娱乐活动,也会学者享受两个人的节日。但是有的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破裂,夫妻两人互相埋怨,经常吵架,只有在生病等重要时刻才会提供关心和帮助。还有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直接破裂――离婚。家庭这个支持源能否发挥应有功能取决于夫妻关系的好坏以及夫妻双方对家庭的重视程度。

  2. 其他亲戚。在失去孩子之后,失独老人和外界的联系逐渐减少,那些远方亲戚基本上没有联系,虽然偶尔有的远方亲戚会通过电话,网络等手段进行一些交流,但是效果不佳,失独老人表示“远水解决不了近火”。

  3. 朋友。笔者调查中发现,失去孩子后,失独老人和朋友关系发生了细微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和原有的朋友的关系逐渐疏离,交往频率逐渐减少,话题逐渐疏远,只会进行嘘寒问暖之类的交流,亲密关系淡化;另一方面他们构建新的朋友关系,部分失独老人自发组织成团体,“抱团取暖”。这些新朋友因为有着同样的遭遇,他们在一起互诉衷肠,互相帮助,互相体谅和安慰,共同走出失独的阴影。

  4. 邻居。现代城市社会中,原本的邻里关系就比较淡漠。失去孩子后,失独老人更是躲避,他们有的搬离了原来居住的小区,有的甚至离开了原来的城市,选择到一个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地方。新城市里的邻居关系依旧淡漠。但是失独老人表示:“这样也好,没有人知道我们的过去,我们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5. 志愿者。一些高等学校在得知失独老人的境况之后纷纷组织志愿者帮助他们。不同的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有针对性的为失独老人老人提供帮助。比如南京医科大学的学生经常前往“人间大爱”失独老人中心为老人们免费体检,并提供一些基本的医疗知识的讲解;南京大学的学生组织义卖,将老人做的一些手工艺品拿到网上去销售,所得资金用于失独老人的活动经费。这些大学生志愿者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失独老人的生活提供了帮助,但是大学生志愿者由于自生学业的原因,不能经常为老人提供帮助,而且大学生的人员不固定,太多的人介入反而打扰了他们的生活。

  三、养老问题的表现

  在丧失了唯一的孩子之后失独老人的生活状况发生了非常剧烈的变化,在忍受失独痛苦的同时,由于社会支持的缺乏,他们的生活很凄惨。主要表现在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心里精神状况和社交状况四个方面:

  (一)身体状况

  许多失去独生子女的爸爸妈妈年龄都在50岁以上,在失去独生子女之后,身体状况明显下降,主要表现在视力方面和心脑血管方面。由于过度悲伤和思念,许多失独家长都会经历一个长期心情低落和哭泣的时期。长期的哭泣导致视力明显下降,患眼疾的概率明显增加。在访谈中,一位刘姓阿姨说到:“失去孩子后身体状况变化很快,原来100多度的近视现在增加到了300多度。有时候半夜醒来想起孩子就会哭,哭的时候眼睛特别疼。”在失独的老人中,有些老人的年龄已经超过了60岁,身体状况本来就不好,加上突如其来的惊吓和难以发泄的悲伤使得众多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而且发病的频率明显增加。患病后由于经济问题和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治疗或不愿接受治疗,导致身体状况更加恶化。

  (二)经济状况

  就目前情况看,每户失独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包括退休工资或在职工资、政府补贴、社区补贴和其他亲朋好友的援助,而且失独家庭之间的经济情况悬殊。有的家庭因为孩子的医药费和治疗费而倾尽家产。很多失独老人已经到了退休或接近退休的年纪,收入几乎全部依靠退休金,经济收入比较低。在生病时,医疗费用压力很大,往往需要亲人或同龄朋友的援助。他们平时生活节俭,节约消费,主要是生存消费。但是有的家庭生活状况还好,失去孩子后,他们将生活的中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开始为自己花钱。一位刘姓叔叔说:“过去钱都给孩子花,现在给自己花,自己也该享受生活了。趁着放假带着她出去旅游散心。”无论哪种家庭,他们的医疗费用压力比较大,虽然几乎每位老人都有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但是这些保险只针对小病的治疗和基本生活保障,不足以用于大病的防治,更不敢去医院看病和治疗。

  (三)心理精神状况

  在失去唯一的孩子后,他们精神低落,意志消沉,甚至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一位杨姓奶奶表示:“在失去女儿后自己的世界都黑了,有时候想起女儿都想去那个世界找她。”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心理封闭后,一些失独老人开始走出来,精神状况也开始好转,开始出现笑容,但是在提起失去的孩子的时候还是会表现出非常低落的情绪,想要岔开话题。失去孩子这件事成为他们心中永远的伤痛,不愿向人提起,害怕被嘲笑,也害怕不被理解。关于将来的生活,他们还是表现出比较大的担忧,但是他们对社会的期望不太高,只求能够衣食无忧,安定晚年,不被打扰。

  (四)社交状况

  他们的社会交往有很明显的边界和隔阂,他们会有意的选择交流的对象和圈子。失独老人在失去孩子后一度不想再面对这个世界,将自己封闭在小空间里,尽量减少能够接触的人,除了自己的老伴和一些非常紧密的亲戚和朋友外,很少会和人交流,更不会接受陌生人的访谈。他们希望和有共同背景的人一起交流,他们渴望被理解,但是又害怕诉说自己的遭遇会尴尬。因此同质群体的聚合就成了必然的事情。在同质群体中他们可以得到保护,理解和关心。因此大多数失独老人采取抱团取暖的方式,重新建构自己的社交圈子。在南京,失独老人自发组织了“人间大爱”失独组织,负责人杨奶奶还建立了一个QQ群,把许多失独的爸爸妈妈加入群里。因为有共同的背景和遭遇,他们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支持,通过网络传递关心和问候。除了网上的交流外,人间大爱也举办一些活动,比如秋游玄武湖,KTV唱歌,一起过母亲节、中秋节、元旦等节日。在这个组织里,一些老人逐渐走出来失独的阴影,重新融入社会,开始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人间大爱组织也会将自己的爱传播给更多人,他们希望社会和国家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资助。他们也会进行一些爱心活动,将对自己子女的爱转移给其他孩子,比如向孤儿捐赠衣物,向患病大学生捐款等。   四、解决思路

  (一)国家的责任与救助

  国家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挥福利救助作用。国家应该尽快为失独老人建立相应的养老保障体制,开放渠道使失独老人的合理诉求得到回应和满足。加大对失独老人的经济支持,提高补助额度。地方政府考虑建立失独老人养老院,简化入住程序,完善养老服务,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同时政府可以为失独老人购买服务,尤其是心理帮助方面,尽快帮助失独老人走出阴影,开始新的生活。

  (二)社会力量的扶持

  各种社会力量要为“失独家庭”提供人道主义关怀甚至是经济扶持,使“失独者”在社会关怀下,实现家庭重构。在实践中,各种社会力量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失独家庭”的帮扶活动中,并探索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方式,其中“抱团取暖”就是比较常见的帮扶方式。在南京成立的“人间大爱”公益组织,通过“失独者”互助、社会组织心理援助,社会志愿者服务等各种方式帮助“失独者”走出心灵困境。

  (三)信息网络构建新型社交关系

  网络在当今社会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信息网络是“失独家庭”互相帮扶的重要平台,通过网络组织虚拟活动,组建网络交流平台都是网络组织的有效活动方式。帮助失独老人学习计算机技能和网络社交软件,提升他们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为他们构建虚拟的网络社区和互助群体,缓解精神和心理的孤独,充实日常生活。

  五、结语

  失独老人在失去孩子以后生活状况发生了突出的变化:身体素质明显下降,大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经济压力大,收入少,花销节俭;心情忧郁,经常忍受思念的痛苦和别人一样的眼光,不愿面对现实;社会交往圈子明显缩小,渴望与人交往,但是害怕不被理解,同质群体成为他们社交的重要对象。我们呼吁国家社会多多关注失独老人,关注失独家庭,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使他们安享晚年。

社会支持视角下失独老人养老问题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支持 养老 研究 视角 问题 社会
最新社会其它论文
大学生对余额宝使用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浅议幼儿教学引入游戏化课程对幼儿社会性交
回归与延展
校园网贷乱象治理的探索
过度劳动理论与实践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社交媒体用户人际互动与社会资本提升路径研
社会热点事件在“两微”平台的传播机制研究
试论《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的社会背景
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女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热门社会其它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青年如何培养正确的幸福观-兼评《道德生
关于“网络社会”的道德思考
建立绿色化学
网络信任危机:电子商务的伦理陷阱
美德是不可或缺的
论自私(上)
“伦理化”的汉语基督教与基督教的伦理意义
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