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论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与教育功能之发挥论文

论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与教育功能之发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6-11

论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与教育功能之发挥

  博物馆的立馆思想是博物馆的灵魂,教育功能的充分拓展离不开博物馆立馆思想的指引。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从博物馆的诞生之日起就是人们关注的主题,各种立馆思想纷纭涌现。原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先生认为,“博物馆文化拥有四大力量,即以其民族凝聚力,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其历史的穿透力,演绎着漫长历史的沧桑巨变、岁月坦诚;以其文明渗透力,寻觅着中华文明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以其艺术的感染力,守望着精神家园的时代传承,人文自豪。”[1]法国卢浮宫馆长H.路瓦莱特认为“今天的博物馆不能仅仅满足于‘接待’。今天,博物馆应该在城市生活占据重要地位,扮演重要角色,它是公民责任感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味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2]这些博物馆的立馆思想都有保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实现人类的精神升华之蕴意。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人们对博物馆的立馆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提出以后,“以人为本”的立馆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博物馆以人为本的思想就是博物馆的发展为了人民,人民是博物馆文化发展繁荣的归宿与目的。博物馆发展属于人民,文化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同时,博物馆发展要来自于人民,由人民来共同建设。

  一、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与教育功能密不可分

  在我国关于博物馆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立馆的灵魂的思想一直伴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张謇在南通设立中国第一所博物馆时的思想就是为了救亡图存、发展教育,他说“夫近今东西各邦,其所以为政治学术参考之大部以补助于学校者,为图书馆为博物苑”[3]。意思既是说在当今世界各国能够弥补学校教育方面的欠缺,同时为政治、学术研究和文化发展提供服务就是图书馆、就是博物苑了。“庶使莘莘学子,得有所观摩研究以辅益于学校。”[4]并认为博物馆是用最直接方式帮助学生对于教育的内容的进行深入把握。我国第一任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裴文中教授也怀揣同样的观点,他在《博物馆要名副其实》一文中,明确地提出:“博物馆的工作包括陈列、研究、保藏等多方面,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当为陈列,也就是把收藏的东西摆出来供大家参观,通过陈列,起到教育的作用。”[5]1989年9月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16届全体大会通过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对博物馆是这样的定义:“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见证物。”这一定义充分地肯定和强调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虽然在博物馆建立之初有这样或那样的建馆思想,但是,其核心都离不开教育功能的展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教育作为博物馆功能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教育功能的发挥成为博物馆存在发展的重心所在,也是博物馆“生命”价值所指,为了充分实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正在进行着不断的努力和实践探索,来提升教育效果。纵观我国博物馆历经多年的教育实践,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博物馆立馆思想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博物馆的大部分功能还停留在收藏、研究、展览上,关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研究更多还处在传统的教育思想阶段,如“白板理论”、“认知阶段理论”等,还处在个案性的实践探索阶段,缺乏完整成型、成熟的教育理论与案例。这与我国数以千计的博物馆数量、丰富的博物馆馆藏资源、规模大素质高的博物馆研究人员队伍、丰富的研究成果,日益提升的陈列、展示、展览条件和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手段以及面对的广大的观众市场相比还远远不够,与欧美发达国家成熟博物馆的教育相比较差别更大。这就迫切需要对“以人为本”的博物馆立馆思想进行全面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大突破,也是新时期我国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之所在,它给博物馆教育功能带来了新的生命,实现了博物馆教育思想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以主体自居,被教育者被当作客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两者的地位、目的、手段、思维的方式都是分立的。强调的是“教”和“学”的两个方面,而没有强调“教”和“学”两者的融合,这样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形成一道屏障,从而相互之间缺少互通的桥梁。如何改变这种主客分立的教育模式,人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科学发展观理论提出以后,教育界对教育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就是要建立新型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被教育者不仅是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参加教育活动的主体,要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他们的主体精神;而教育者已不是往日单纯知识的传授者,而要成为被教育者学习的促进者、参与者,真正了解被教育者的内心需要、兴趣和爱好等。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要有真挚的感情,尊重被教育者的创造和人格,理解他们的心理。当然,“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绝不是“人本主义”的教学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先验的人。

  二、“以人为本”的立馆思想就是要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最优化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教育系统的探索较为充分,这一学派的创始人布鲁纳认为:“每一代人对于如何设计他这一代人特有的教育,都有一种新的愿望。正在形成作为我们这一代标志的,是广泛地重新出现的对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的关切。”他提出:“所谓教育,终究是要发展心智能力与感受性。……教育必须使智能发挥作用,借助个人超越自身的社会世界的文化方式,去开辟哪怕是细微的新局面,创造出自身的文化来。”[6]这种理论认为,知识首先是主体在一定的情景创设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同时它借助于外界环境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而,获得的知识是通过重构而建立起来的。因此,建构一方面包含是对新信息理解与创制,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同时包含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再加工与理解。由于学习者总是以自己主体的方式构建对事物的意义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所建构的意义是不同的,这样通过主体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使事物的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因此,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情景”,“协作”,“会话”,“主体间性”和“意义建构”等各种外部系统在学习环境中的重要性。知识的获得与升华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要素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主体要获得的知识。但是它没有探索在学习过程中人的内在的情感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博物馆“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实践就是要激发主体内在的学习欲望、实现观众的自觉学习,不能把观众作为没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客体来对待,认为观众的大脑是一张白板,任由讲解员或者馆员的知识的填充。观众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兴趣、需求和理性等各种心理因素,它构成了人的内在的认知系统,在这些认知系统中愉悦对于激发各种心理活动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都非常清楚博物馆的观众到博物馆来不是做正规学习的,他们往往带着一种好奇、休闲、向往等来到博物馆的。   认知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的过程有感觉、知觉、表象,理性思维过程有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感性活动是人类各种复杂认知活动的基础。情感对于认知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人的情感是人们对欲望、需求等非理性的反应,它表现为:“疲劳”、“无聊”、“烦恼”、“仇恨”、“喜悦”和“爱”等,研究表明愉悦的心情能能够增加人们对所要认知的事物感知的敏锐度和兴趣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快乐的情感”可以成为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快乐的学习过程能够使人的身心更加完美,记忆更加深刻、思维更加敏捷,逻辑更加严密,从而使人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博物馆的展览和教育活动,能够比较好的实现这种快乐和学习过程的结合。人们在博物馆里的学习方式、随着自己的兴趣自然而快乐地去发现。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主体的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教育功能的整合,从而极大地刺激主体教育功能的充分实现。主体的学习是有选择性的,它往往受到情感和兴趣的主导,有人喜欢阅读,有人喜欢独自思考;有人喜欢逻辑的严密,有人喜欢语言提示;有人喜欢天籁之音,有人喜欢的直白的讲解;有人喜欢感性演绎,有人喜欢理性推理;有限的取向只能满足有限的观众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强调个体内在的学习因素,并且把它和建构主义甚至原认知连接起来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意义。

  三、充分利用各种因素为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服务

  首先,利用专业博物馆的馆藏资源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教育。现阶段我国专业博物馆种类繁多,有航海博物馆,汽车博物馆,国歌展示馆,钢琴博物馆,和各种行业博物馆等。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博物馆专业意识的加强,博物馆从业者希望联合起来,共商博物馆学术,推动博物馆的互助合作。[7]各种博物馆组织纷纷出现,这些博物馆或博物馆组织要利用自身的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其次,在博物馆的教育模式上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博物馆教育要应用直观教学的生动、活泼、形象,语言优美,文物再现优势等个性特点,整合教育资源,内引外联,为参观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实践平台。在发挥博物馆展览的教育功能时要接触不同的社会群体、满足不同社会层面的需求,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热点、贴近观众喜闻乐见的现实。展览内容上要体现展览的主旨,以及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文化知识。在展览形式上要创新展览形式,注重展览的整体策划和环境营造,使博物馆教育更具有个性化特色,避免展览形式的“千篇一律”,那种呆板没有个性的展览,往往会让观众在视觉上产生审美疲劳与厌烦。在布置展览时要注重营造氛围,让观众在愉悦中参观,这样更能激发起观众的兴趣,感受文化知识的力量,从而在轻松和快乐的环境中得到认知的收获与思维的启迪。通过感性的认识,加上理性的思考,提高人们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优化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现博物馆教育的民族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民族化就是要博物馆的展览与教育符合民族特征,符合民族的利益、符合民族的认知习惯,在展览中激发民族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时代性就是要把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时代相衔接,反映时代的脉络,展现时代的文化,同时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领衔时代,而不是落在时代的后面。当今时代已经是一个科学昌明、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更是要用现代的科学和信息技术武装当今的博物馆,使之成为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辐射中心、现代高科技的展示中心和教育的基地。大众化就是要博物馆开门纳教,成为教育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等待,就是要把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向每一个人开放,实现教育的公平,使每一个人在博物馆中得到平等的教育。从2008起,我国开始施行博物馆免费开放制度,为维护公众的公共文化权益和公平地享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了政策层面的依据。

  其次,加强博物馆与其他教育机构的联系,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拓展教育功能。加强馆校合作,使博物馆成为学校的各种实践基地,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一方面,博物馆应积极主动地与所在地学校联系,建立“共建”关系,开展各种活动,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需要博物馆这个特殊生动的教育场所,博物馆要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和沟通,了解学校课程安排,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例如可以举办讲座,成立探索兴趣小组、实验小组、博物馆学生讲解员等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科学文化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作用和有效手段。另一方面,博物馆也是学校的理想实践基地,学校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第三,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加大政府的投入和自营项目,从而为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物质保障。博物馆是以非赢利为主导的公益事业单位,财政拨款是博物馆经费的主要来源,也是过去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博物馆经费来源的主渠道。因此,博物馆的经费来源应突破传统单一渠道,实行多元化、多渠道,建立多种经费来源的长效机制。[8]博物馆作为公益型单位,资金来源无疑主要依托于政府。但是目前,我国专业博物馆的资金国家财政拨款严重不足,给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为了使专业博物馆可持续地发展,为了使博物馆工作人员全心致力于工作,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多渠道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可以争取企业的赞助和合作;鼓励社会名人和个人捐赠;成立博物馆协会或基金会,通过会员进行捐赠;进行有偿价值服务等。在深入拓展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在回报社会的同时,博物馆也可以广泛地利用社会资源的支持更好地实现教育功能。

  总之,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与教育功能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博物馆的立馆思想必须以教育为核心,才能体现博物馆的生命所在,收藏、展示,研究等功能都是为教育服务的。同时,在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上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人本主义”、“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虽然在某些方面都有它的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他们都忽视被教育者的人的具体性和历史性,都忽视了社会存在的整体性、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即内部的系统和外部的体系等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只有认清这些关系和作用,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才能得到扩展和充分的发挥。

论博物馆的立馆思想与教育功能之发挥

论文搜索
关键字:功能 教育 思想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