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证券金融论文 >> 金融研究论文 >> 陕西省金融生态现状及问题分析论文

陕西省金融生态现状及问题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7-07

陕西省金融生态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引言

  金融生态是从自然生态中引申出来的仿生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早200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公开场合首度被提出,他从法律层面界定,认为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法律、社会信用体系、会计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对金融生态进行分析。自从“金融生态”这个概念提出以来,社会各界反向强烈,学术界和行业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其中李阳等学者认为:“金融生态系统是一个由金融主体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金融生态环境构成,两者之间彼此依存、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动态平衡系统。除了从整体的角度把握金融生态问题,各个地区依据区域实际情况,就金融生态的现状、问题及优化措施深入分析”。综上所述,将生态学理论应用于金融生态系统的研究,可以得出很多有益启示。当前,正是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利用国家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金融体制,以提供复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省份――陕西良好金融环境支持的相关政策建议,也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

  二、陕西省金融生态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笔者试从经济基础、金融发展和社会环境三个层面来解读陕西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并探寻其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基础层面的分析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陕西省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根据《中国省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报告》(2006~2012)研究结果显示,在全国31各省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评比中,自2006年起,陕西省的综合排名从21名,提升到2009年的第19名,而后在2010年排名进一步上升了2名。但仍在全国处于中游水平,在国内外对金融生态的众多研究中,均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及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有较高的正相关。笔者试从经济结构与规模、经济活力与效益、经济自由度与开放度来解释经济基础是金融生态的重要方面[1]。

  1.经济规模与结构。陕西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由1978年的81.07亿元上升到2013年的16045.21亿元,年平均增长10%以上。按照可比价格计算,2013年,GDP比上年增长11%。从各个产业发展状况来看,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为金融生态的优化奠定基础。

  陕西省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优化,为金融生态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放眼全国发达地区,陕西省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资源性产业比重大的局面短期难以改变、生态农业和农业集约化水平落后、工业化水平不够发达、第三产业比重不高、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的完善发展。

  2.经济活力与效益。金融生态系统的活跃程度与经济活力息息相关,健康充满活力的经济体也是金融生态系统保持良性循环的重要保障。近五年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3%,高出全国4.3个百分点,在全国位次由20位前移到16位。但是这种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正在逐渐放缓,主要原因是煤炭等资源需求的下滑,并由此引发的能源行业低迷,是导致这一现象的症结所在。在资本方面,陕西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资本积累迅速扩张。1982年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9.5亿元,而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5934.2亿元,增长了539倍。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由项目带动战略的同时,也带来了生产能力利用率下降、投资回报率低、虽然经济增长较快,但宏观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从经济效益来看,人均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改善。人均GDP达到了42631亿元,略高于全国水平位居各省份排名第12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水平。伴随陕西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22858元,扣除价格因素2013年实际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6503元,较上年增长12.8%,但仍然存在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城镇居民收入过多依赖于工资性收入、收入不平衡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从恩格尔系数上来看,2012年城镇居民为36.2%,农村居民为29.7%,说明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在食品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消费重心开始向穿、用、住、行等其他方面转移,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3.经济自由与开发程度。对外贸易历来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外部因,陕西省近年来在贸易总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方面均呈现出快速增加和增长的态势。尤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985年的1.57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201.27亿美元,年均增长36%。总体来讲,陕西省外贸发展迅速,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为金融生态的改善奠定了重要的外部环境。但是,在与东南沿海的贸易城市对比中,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距离依旧很大。诸如:开放型经济总量较小、区域开放水平很不平衡、贸易竞争力不够、招商项目不多、招商形式单一,企业作为招商主体的作用有待发挥、外资规模减少,利用外资储备项目尚显不足等情况较为突出。

  (二)金融发展层面的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金融业发展的前提,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以下将从金融机构规模、金融资产质量、金融市场活力、金融贡献程度四方面展开论述。

  1.金融机构规模。具备一定数量的金融机构是形成健康、稳健、有序的金融生态体系的基本条件。金融机构数量的多寡直接关系到金融业的竞争实力的强弱[2]。

  2012年末各个商业银行在陕设立分支机构情况来看,大型商业银行占据主体地位,拥有1857家网点,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较少,两者合计349家网点,股份制银行是金融市场成熟度的重要标志,是最为活跃的金融组织。现阶段,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经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善了国有成分独大的格局,但是其余股份制银行规模仍然较小,难以与之有效竞争,开展差异化战略。   经过多年发展,陕西的证券业在规模、数量和种类上有长足进步,2013年总部设在辖内有3家证券公司,包含139家网点。其中,西部证券首发上市,成西北第二家上市券商;开源证券引入4家战略投资者,加快向全国综合型券商转变;中邮证券启动第二轮增资扩股,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全省3家券商均获融资融券业务资格。

  陕西省的保险业发展较快,寿险业规模与财险业规模比例适中,总部设在辖内有1家保险公司,在陕所有保险公司共有网点48家,其中财险23家、寿险25家。

  2.金融资产质量。金融资产规模是一个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陕西省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资产规模不断增大。

  截止2012年,陕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3.0万亿元,增长19.9%,净利润增长28.3%,资产利润率升至1.3%。银行业稳健性显著提升,不良贷款额与不良贷款率继续“双降”,拨备覆盖率大幅提升,资本充足率不断提高,审慎性管理指标全面改善。

  同年,证券业转变发展方式证券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降,创新发展成效明显。证券二级市场低迷,券商经纪与投行业务不振,虽能把握债市机遇加强自营业务,但全省证券业营业收入仍下降20.8%,净利润下降46.6%。

  与此同时,全省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3%,增速首次降至个位,与以往高增长反差明显。其中,寿险销售误导治理力度加大,银行代理业务大幅缩水,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速放缓;商业车险投保意愿下降,企业投保转方式降成本,产险保费收入有所回落。

  3.金融市场活力。首先,从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来看,2012年全省同业拆借交易额下降39.2%,债券回购交易额增长38.4%。回购交易中,隔夜品种最为活跃,成为替代同业拆借业务的主要头寸调节工具。此外,票据作为信贷总量调节器的作用突显,签发及贴现量大幅增长。至2012年末,全省商业汇票承兑余额同比增长46.7%。全年票据贴现发生额同比增长34%。受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下调影响,贴现利率总体下行,直贴与转贴加权平均利率分别较上年下降4.0个和2.0个百分点。但进入四季度,“稳增长”政策效应显现,票据市场量减价升。

  其次,金融市场的竞争度可以由股份制商业银行存贷款占及其增长速度来描述。2013年陕西省国有银行存款额为25736.72亿元,增长速度为12.7%,贷款额为16537.69亿元,增长速度为17%,有数据显示,陕西省存贷款规模仅与四川省持平,是浙江、山东省的一半,江苏省的三分之一。由此不难看出,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省存贷规模较小,仍然处于落后水平。

  第三,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深化力度,可以从如下层面分析。截止2012年底,已有包括汇丰、东亚2家外资银行在陕设立了11个分支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虽然资产规模达到了109.5亿元,但依旧无法与中资银行相抗衡。仅大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就是其112倍。所以,金融开放程度十分有限,仍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另外,陕西省正在逐步探索适应“三农”为特点的普惠农村金融体系,县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初步建立,全省4个县试点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实验区建设,探索农村信用融资新模式。农村支付环境也进一步改善。全省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网点电子支付通汇率达98.8%,支付结算渠道更加通畅。但,同样也要看到,以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小型金融机构虽然数量众多[3],但在涉农金融服务领域仍然存在很大的供需缺口,银行悖论现象依然存在,以普惠为宗旨的“草根型”村镇银行数量较少仅有12家,远远无法满足农村融资需求。

  4.金融贡献程度。可以根据金融贡献率来衡量该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计算公式为:

  金融贡献率=(存款余额-贷款余额)/GDP

  由此,不难看出,陕西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金融业的发展却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相对较小,没有很好地发挥金融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社会环境层面的分析

  社会环境也是金融生态系统外部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主要由司法与执法、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信用状况和社会保障四方面组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金融生态的结构优化。否则,会成为金融生态良性发展的反作用力[4]。

  1.司法与执法。当一个地区经营主体法律意识较强,金融案件和经济纠纷发生率就降低,不难看出,法律在其中扮演者极为重要的角色。陕西法治环境近几年虽有所改善,但仍存在地方执法环境较差,金融债权保护形势严峻等问题。从调查情况看,通过借助法律手段来保全资产不受损失的金融机构比重很小,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0%的银行表示出对司法机构的不信任感,因为即使商业银行能对逾期不还贷款的客户进行起诉,但是在法院实际执行过程中,能够真正收回本息的案例却不足10%。此外,金融部门自身建设不完善、金融机构经营漏洞较多,防范化解能力较弱、执法环境较差,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2.信用状况。目前,陕西省的信用建设水平普遍偏低尚不能够对市场经济起到促进推动作用,其症结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首先,陕西省的信用交易占全部经济金融交易的份额很小。有数据显示,企业直接投资额在当年全部新增贷款所占的比重还不到5%,而人均信贷额也不到900元,远远落后于全国人均信贷额1846元。其次,陕西省内的企业信用意识薄弱,逃废金融债务的事件屡屡发生,这种不良信用行为带来的后果是对债权人的金融机构带来数额巨大的不良资产,潜在金融风险的隐患加剧,区域金融信用环境较差[5]。

  3.社会保障。从需求的角度,经济主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生存性需求和发展新需求。在社会发展程度较低时候,前者是主要需求,在农村尤为突出。当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后者称为主流需求。由于金融发展的二元性特点,一部分人大量拥有金融资产和另外一部分人生活温饱难以保障同时并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陕西省2010~2013年社会保障覆盖情况如下表:

  由表4不难看出,陕西省近年来社会保障覆盖情况绝对数值逐年提升,从2010到2013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涨幅最高为28%,其余依次是:工伤险涨幅为26.31%,生育保险涨幅为25.04%,基本医疗保险涨幅23.87%,失业保险涨幅最少仅为1%;从覆盖率来看,各项保险覆盖率2013年均为最高,其中尤以基本医疗保险33.06%为突出。从横向与其他省份比较,社会保障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陕西省金融生态现状及问题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金融 生态 现状 问题 陕西省
最新金融研究论文
试论国际金融研究的新方向
基于社会网络关系的农村普惠金融思考
浅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存在的安全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下绿色债券发展
浅析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模式及价值研究
数字货币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研究
民间金融公司风险传导机制研究
AMCs金融科技研发模式探索
热门金融研究论文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汇率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启示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看法
金融危机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战略研究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利弊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与股票市场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发展中间业务 提升综合实力
金融发展理论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