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工商管理论文 >> 企业研究论文 >> 企业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分析论文

企业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分析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7-31

企业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分析

  一、引言

  企业经营为社会创造财富,提高了社会生活水平并获得盈利。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多个层次,首要责任是保证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广义责任扩展到雇员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责任。由于资源、能源及生态环境的制约,仅仅关注数量扩张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资源匮乏、自然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企业必须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在创新中履行社会责任,发展方式由外延粗放型转为内涵集约型。Sheldon(1923)鼓励管理者应积极主动地通过节约资源使用来提高经济活动的伦理水平和社会正义,即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资源组合的效率,使经营持续及扩展新的市场以获取利益。吴家喜(200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学习承诺和共享愿景对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精神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对技术创新有正向影响作用,而技术创新必须以社会责任为导向,实行生态化技术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现有文献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对技术创新的效应以及定性分析两者之间关系较多,针对技术创新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效应的实证研究很少。在理论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需要进行变革,技术创新是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工具,企业可持续发展产生技术创新机会,社会责任和技术创新之间具有双向促进关系。本文拟通过收集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效应。首先,论述企业社会责任类型和演变,从理论上分析企业创新种类及其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其二,构建模型、提出假设,分析数据和验证假设。最后,针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履行提出政策建议。

  二、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演变及企业创新功能分析

  (一)企业社会责任内涵演变 企业社会责任经过了演变和不断发展。Archibe B.carro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分为利益相关者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四层次。美国商会将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符合法律、满足公众期望和社会需求、考虑社会新的需求并做出反应、在社会新标准担任领导等层次。企业经营中涉及多种利益主体,企业资本或股东利益是企业经营赖以支持的资本责任;雇员利益是企业的人力资本责任;企业产品或服务是企业按照潜在契约交易必须履行的消费者利益责任;企业使用公共资源、享受公共服务是企业经营利用广义范围资源而必须向政府缴纳税收责任;企业对经营地环境保护是因使用土地、环境资源的潜在合约责任;有剩余财力对社会上弱势群体或受灾害群体进行救助,则是企业作为人格化社会主体的广义责任。无论具体企业对每种社会责任履行程度和层次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社会进程中,企业都必须在经营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承担社会责任。按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对象不同,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企业外部,企业责任的主要对象分别为股东、债权人责任;雇员责任;消费者、政府和环境责任;待救助的弱势或受灾群体。企业各种社会责任内涵演变如表(1),企业基本责任如资本、债务保值和增值,雇员就业薪金,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缴纳政府税金和维护经营地生态环境等是合约或法律范围内的责任,对弱势或受灾群体捐赠救助及动态延伸责任是企业基本责任的延展,是企业在更高程度实现经营价值和社会贡献,是法律或合约之外的社会责任。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越好,社会大众反过来对企业关注和支持的回馈,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创新功能分析 创新是利用知识(已存在或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产品或服务或工艺获取经济或其他利益。在企业经营中,创新通过新产品或服务为客户创造价值获取经济收益,也涉及到企业内部组织的创新过程,对现有资源更有效使用。Joseph Schumpeter(1914)将企业创新分为五类:引入消费者不熟悉或新品质的产品;引入新的生产方法,即在生产环节尚未试验,需要建立在科学发现基础上并以一种新的方式加工的商品;开辟新市场,企业进入以前没有经营的市场,不论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对原材料或半产品新来源的控制,不论该来源是已存在或是新创造的;实施新的组织,如垄断地位的形成或被打破。因此,创新是设计、发明发展和实施新的或变化的产品或服务、工艺、制度、组织结构或经营模式,以图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和为企业获取高效经济回报。研究和调查表明创新引入新产品和服务,旨在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在当今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环境中,呈现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企业面临许多挑战,差异化成为成功的关键因素,这就需求不断地创新。企业实行不同类型的创新有利于保持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保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新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作用如表(2)所示。表(2)中,各类创新的直接影响是扩充企业收益途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资源、能源使用效率,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企业获利水平和员工薪酬水平,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从而,可强化企业纳税和保护环境生态的能力,也增强了企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能力。因此,理论分析可以得到假设:企业积极地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影响之前,简要分析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以企业无形资产、研发之和与总资产的比率作为企业创新的力度:收集的样本企业该比率分布处于0.003~0.175之间;企业履行各种责任总和与营业收入比率绝大多数年别处于0~0.4之间。因此,整体上来说,我国资产总量所包含的无形资产(包含技术)所占比例较低,企业履行利润、费税、薪酬和股利等主要社会责任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非常低,说明企业经营收入中的附加值低,经营效率低,上游原料、能源等刚性成本占比重较大。   三、创新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模型验证

  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创新与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构建模型如下:

  csr=f(x)……(1)。公式(1)中,csr为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是企业一定期间(通常为1年)内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的分量或总量。x分别为企业创新投入或创新投入存量,以资产增长、经营收入增加或无形资产增加量来表示创新投入的中间结果。企业创新存在多种类型,企业创新投入可以是技术研发投入、市场拓展投入、组织管理创新投入。技术研发投入形成新产品或服务、新材料、专利技术、非专利技术、软件等,增加企业资产总量和无形资产总量;市场创新投入形成品牌价值和企业声誉等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和经营收入,组织创新投入整体提升企业的营运效率,形成企业积极创新文化和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企业创新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从逻辑上分析,存在三种可能:两者之间没有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为了实证分析企业创新与其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选取我国上海证?交易所100家上市公司的历年年报数据进行分析。样本是2007年至2012年间分布于饮食饮料(30个),纺织服装(20个),石油化学(20个),电子(20个),机械设备(10个)等行业共选择100家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企业历年资产总量、收益总量、无形资产总量的变化对企业利润总量、员工薪酬、缴纳税收、应付股利等的影响。通过对企业数据进行观察,发现绝大多数企业的无形资产总量逐年增加,但是有10%的企业无形资产总量却是在波动中下降。首先,分析资产总量、经营收入、无形资产总量与利润、薪酬、股利等之间的相关关系,对应的相关系数如表(3)。观察表(3),发现企业创新导致的结果资产总量、收入和无形资产与社会责任变量利润、薪酬、税费、股利互为正向相关关系,其中,创新结果与薪酬、税费、股利等呈强正向关系。但是,资产、收入、无形资产与利润的相关系数虽说为正数,却低于0.5,可见,创新结果对企业所有者利益――利润激励动力不足。其次,运用平板数据回归分析资产、收入、无形资产分别对利润、税费、股利和社会责任总量的影响方程。通过比较总量数据、对数数据方程,选取最佳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企业创新结果――资产总量、营业收入和无形资产总量――对企业经营利润变量的解释程度较低,但是对薪酬、股利和税费的变量解释程度较高,达到50%以上甚至80%.可见,因为创新刺激企业资产扩张、收入增大和无形资产总量增加,促进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利润、薪酬、税费和股利的增加。其中,资产总量增长1%,能够促进企业的利润、股利和薪酬分别增加接近0.04个百分点。营业收入提高1%,可以分别提升利润0.04个百分点、薪酬0.06个百分点、股利接近0.05个百分点和税费0.085个百分点。无形资产增加1%,分别对利润、薪酬、股利和税费产生的正向影响为0.19%、0.317%、0.235%和0.418%.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收集上市公司历年数据分析,企业创新结果――资产扩充、收入增大和无形资产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如利润、职工薪酬、政府税费和股利发放的产生正向影响,得到结论:其一,我国制造业的90%以上的企业较为注重创新,尤其重视市场开拓、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促进了企业资产规模扩大、经营收入增加和无形资产增大,但仍有一些企业仅注重资产扩充、市场扩张,忽视技术研发等无形资产的增长。其二,我国企业整体上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非常低。我国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小,造成企业经营的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低,经营效率低,对原料、能源等使用效率低,产值中原料和费用成本高,降低了企业履行薪酬、利润、费税、股利等主要社会责任的能力。其三,企业创新对其履行社会责任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如促进股利发放,增加雇员薪酬增长,提高企业利润。虽然企业经营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完善,但是,由于企业经营获利能力弱,经营总收入中绝大部分是刚性成本如原料、能源支出,履行薪酬、费税、股利和利润等社会责任的能力不足。其四,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淡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了促进经济体制调整和刺激经济快速增长,执行偏向于经济增长的激励政策,如为了让企业减轻负担轻装上阵,实施去企业社会化运动,具体表现为削减企业税负,降低企业土地使用成本,放松对企业遵守使用劳动力的法律法规的监督,特别是放宽企业资金融资股票分红、贷款本利偿还等方面约束,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企业忽视社会责任的倾向。随着我国经济进程深化,劳动力素质上升、数量逐渐趋紧,自然资源短缺、价格升高、污染加重,能源使用效率过低,经济运行表现为产能过剩、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和收入不均加剧等,经济发展中亟需升级技术和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必须通过企业创新以实现社会创新。正如德鲁克(2002)指出,过去的四五十年中,经济是主导力量;而未来二三十年中,社会问题会变成主导力量。每一个组织都必须对雇员、环境、客户,以及对所涉及对象产生的影响承担起全部责任,那就是社会责任。而且我们也知道社会将越来越期待主要的组织,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非营利性的,来解决重大的社会问题。当前,以创新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完善和社会和谐发展显得尤其迫切,实现公民积极创业和企业主动创新非常必要,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创新的现状,提出如下建议:首先,破除经营中人为或制度造成的不合理经济租金,鼓励公民与激励企业创新,提高创新对企业获利的贡献。我国企业经营缺乏创新是历史发展的使然,“双轨制”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虽然减缓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冲击,但另一方面,在经济运行中人为地制造了制度租金,加上企业设立的门槛高、规制多,企业在数量上的竞争较弱,以追求经济利润为目的,企业往往更习惯和倾向于寻求体制不完善状态下的各种制度租金,而忽视提升企业内在能力的各种创新。改革法律和企业管理制度,从源头上减少制度租金,调整不合理的经济优惠政策,加强对技术创新激励和结果的监督,降低商、官之间腐败,引导企业走内涵创新道路。实行创新竞争机制和奖励政策,激励企业扩大创新投入,提高技术创新在企业经营中的获利贡献,实现创新、盈利、社会责任三者相互反馈的良性循环。其次,理顺资源价格决定机制,促进经济资源高效利用,转换经营模式,促使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以片面追求经济数量扩张为主要目标的环境中,我国各级政府普遍降低了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如减轻土地使用成本和降低自然资源开发使用成本,放松企业经营对环境破坏的约束,放宽企业在雇佣劳动力时不严格遵守法律等,弱化了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这样导致各行业产品技术低端化,产品结构单一化,生产技术低层次化,环境污染加重,人力资源低效使用和劳动报酬过低,不能实现人力资本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理顺各种资源价格,让企业经营承担法律、合约规定的社会责任,才能促进经济创新与社会进步。引导企业经营由追求价值的商业经营模式向重视文化、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价值模式转变,使企业不仅承担货币资本责任,还要积极承担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责任。其三,完善市场竞争秩序,合理规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济发展责任,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竞争。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企业,以国家的资金为主要来源形成的,肩负着国家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和进步的责任,在履行一般企业社会责任基础上、应承担超过民营企业的而成为国有企业的重要责任。通常状况下,应制止国有企业降低责任要求,忽视承担技术进步和国家安全的责任,而以履行低层次的社会责任为借口,利用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参与民营领域经营和竞争,这样就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合理竞争,对国家对企业发展都不利,非常不利于全体企业创新风气的形成。国有企业必须摒弃以扩大经营规模为主要导向,应以追求核心和尖端技术创新为责任,在承担国家安全和核心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高效发展。在我国经济所有制多元状况下,这是理顺市场竞争和促进企业创新的必须之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区际产业转移与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动态变化跟踪研究”(项目编号:10CJY004)及湖北教育厅项目“企业文化对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企业创新对社会责任履行影响分析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创新 社会 履行 影响 责任 企业
最新企业研究论文
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途径分析——以中国
企业员工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探讨
国有企业混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的探讨
试论企业绩效的优化管理
浅谈体育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
关于人力资源在企业中的合理配置与管理研究
互联网时代如何提高纺织企业的销售管理
新媒体在国有企业新闻宣传中的实践和思考
基于价值链的高新技术企业成本控制方法研究
热门企业研究论文
民营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创新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思考
中小企业营销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我国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研究
我国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实施研究
谈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人为本——论国有企业改革
浅析企业内部货币资金的控制与监管
国有大中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成因及对策
浅谈企业并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