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公共管理论文 >> 公共政策论文 >> 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

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08-28

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经济发展与货币以及货币政策紧密相连,并且受到货币政策的极大影响。例如在美国,因为其经济发展低迷,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联储(相当于美国的中央银行)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即实行零利率或近似零利率政策后,通过购买国债等中长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供给,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以鼓励开支和借贷,进而干预、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在我国,货币政策也进行过数次调整。在经济发展低迷时,央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由此引起货币供给增加,刺激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在经济发展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货币供给,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总产出减少或放慢增长速度,使物价水平控制在合理水平。前者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现今,我国采取的是稳健货币政策。为此本文对货币政策作简要阐述,并对稳健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

   一、货币政策及其影响经济发展的手段

  要理清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必须明白什么是货币政策,其次要明白该政策的施行是通过哪些政策工具实现的。

   (一)货币政策

  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发展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是通过政府对国家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货币的供给。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政府实行积极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本国货币供应的增长速度来刺激国内市场的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市场体取得信贷相对更为容易,且利息率会因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多而降低,融资成本降低,消费和投资水平扩展。当通货膨胀较严重时,政府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通过削减本国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国内市场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市场体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融资成本上升,抑制投资。

  (二)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并非直接对经济产生影响,而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因此需要使用诸多手段来达到上述目标,这种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工具,即央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主要手段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如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反之。

  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广义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单纯指央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包括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其他放款业务。其基本内容是央银行根据政策需要调整再贴现率(包括中央银行掌握的其他基准利率,如其对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利率等),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存款货币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上升,基础货币得到收缩。当央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则相反。

   3.公开市场业务。即央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央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上述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以影响整个宏观经济。在这三大政策工具以外,还可以有选择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进而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

   二、货币政策影响经济发展的方式

  货币政策不是直接干预经济发展,而是通过政策的传导机制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管道进行的。

  (一)影响生产、投资和消费。在我国,央行制定货币政策是形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起始点,其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对基础货币、利率和信贷政策导向等方面。面对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商业银行按照“四自”(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三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总量、投向及其利率浮动幅度作出调整,以期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进而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二)影响利率和流动性。当经济增长过快、通胀压力加大时,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就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利率或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货币供给与信贷,给过热的经济降温,抑制过高的通胀率;那么,当经济增长率下滑,或者有衰退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则要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保障流动性供给,刺激投资和消费。

  (三)调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发展有其规律,有快速上行阶段,也有下行阶段。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状态,金融机构或企业等面临短期资金供给不足时,中央银行要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改善融资环境,维护投资者的信心,为经济增长提供相对宽松的金融环境。因此,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节,旨在调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三、稳健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稳健的货币政策具有中国特色,其含义是指: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在提高贷款质量的前提下,保持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支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该政策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稳健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一)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稳健的货币政策是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的。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1998年以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首先,保持了货币信贷总量平稳增长。1998~2001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幅基本控制在14%~15%之间,与过去一些年代货币和信贷大起大落相比,终于把货币信贷的增长调控得比较平稳了。其次,信贷结构有了大幅度的调整。在一系列信贷政策的推动下,个人住房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和农业贷款比重大幅度上升。周小川说,“成功的流动性对冲缓解了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的压力,维护了宏观总量的基本稳定,为经济结构调整尽可能地争取了时间”。央行认为,“在中国经济总体上仍处于结构调整阶段,这一过程将进一步释放增长的潜力”。也就是说,货币政策或将以推动结构调整为重要目标,而不谋求逆周期推动经济短期快速反弹。信贷结构的这种调整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保持了国内金融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币值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九十年代末,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开始出现支付问题,近几年利用通货紧缩时机增加再贷款,说明地方政府关闭了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保持了金融稳定和社会稳定。人民币汇率稳定不仅对亚洲经济和世界经济作出了贡献,也符合我国国家利益,其最主要表现在国家外汇储备持续增加。

  (三)促使国民经济实现低通胀、高增长和物价稳定。

  1.促使国民经济实现低通胀、高增长。经济的合理增长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最重要的是要增加各种经济资源,如人力、财力、物力,并且要求各种经济资源实现最佳配置。央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货币主管部门,直接影响到其中的财力部分,对资本的供给与配置产生巨大作用。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来,国民经济成功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每年增长基本保持在 7%~8%,物价基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物价持续平稳,是与货币和信贷的持续平稳增长同时出现的。这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并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促使物价稳定。稳定物价目标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从近几年来的我国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消费物价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分析,可以看出这三个衡量物价稳定与否的指标,都处于正常范围内。近几年,贯彻稳健货币政策方针,坚定地将保持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作为重要目标,促使国民经济实现了低通胀、高增长和物价稳定。

  (四)为经济发展注入流动性,保障民生。一方面,无论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需要投入再发展,这就需要货币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央行货币政策不断变化,例如直接代表流动性情况的广义货币量(M2)余额78.74万亿元(2011年数据),同比增长13.0%。另一方面,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民生。例如为了遏制房地产方面的投机行为,央行加大了对房贷首付和贷款利率的调整,但对于百姓保障性住房需求,则给予相应的支持。再如,按照国务院支持“三农”发展的要求,央行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给予了更多定向支持。再一方面,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是针对所有可利用资源的利用程度而言的,凡是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失业,理论上讲,表示了生产资源的一种浪费,失业率越高,对社会经济增长越是不利,因此,要把失业率降到最低的水平,以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在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多种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没有出现持续的普遍性的失业。

  结束语

  不论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发生多少变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与整个商品世界相对应,因而货币增长必须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这一本质关系不会改变。以币值稳定为目标,正确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增长的关系,要求我们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既要注重稳定,又要注重发展。在强调金融和经济发展时,又要兼顾短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保持长期稳定。货币政策不能只有短期目标而没有中长期目标,支持短期经济增长不能以牺牲长期经济和金融稳定为代价。

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文搜索
关键字:政策 发展 影响 经济 货币
最新公共政策论文
公共政策视角下城市口袋公园建设构想
试论政府公共政策执行偏差分析及对策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政策执行方法研究
试论以公共政策视角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政务新媒体平台蹭热点的探讨
浅析行政法视野下公共政策的实践
以女性视角看全面二孩政策效果
西安市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析
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劳动力要素困境及政
我国版权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政策路径
热门公共政策论文
论公共危机中的政府形象建设
论区域公共管理的制度创新
公共管理职业活动的伦理基础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组织路径的选择与思
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背景和特征
浅谈教育产业化
试析加入WTO对我国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
国有资产流失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误及其矫正探析
公共行政的民主和责任取向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