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论文

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0-05

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06-03

  [作者简介]冯晓霞(1981―),女,福建宁德人,宁德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众所周知,儿童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成长。面对各种有趣的游戏时,儿童的身心皆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兴奋地从游戏中获得身心愉悦。教育者如果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将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同样能让儿童在游戏王国中自由驰骋,得到愉悦的感受。在教育家陈鹤琴的眼中,儿童的天性向来排第一位。陈鹤琴提出,“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这样的教诲在今天仍不过时。

  一、儿童天性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内在需要

  (一)文化本身就是人的“第二天性”

  无论是近代哲学家帕斯卡(B.Pascal)的“人是思想的芦苇”,还是现代哲学人类学家卡西尔(Ernst Cassirer)的“人是符号的动物”,抑或是兰德曼的“人作为文化的产物”,都表明了人的生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世界是―个“有人的自为世界”。人对自然界改造的过程和结果就是文化,人因为从事文化活动而成为人。兰德曼把人类学的未来说成是“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的“第二天性”。我们要想对儿童进行思想文化的传播,自然得走天性教育的道路。

  (二)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和尺度

  在天性与文化这对矛盾中,人们往往强调以文化“化”天性。天性(human nature)是人自身的自然,天性是文化的根基和尺度,我们必须尊崇天性。“尊崇天性,意味着看重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意味着尊自然、去枷锁、崇个性、尚自由,意味着尊重科学和民主。”尊崇天性是生成健全文化的前提,要是忽视了天性对人之生成和文化发展的规定与制约,人与文化便会产生异化。儿童的天性被称为童心。南京师范大学的刘晓东教授强调童心是人的根。童心是天赋的未被异化的人心,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是个人不断提升的生长点和根基,也是文明的生长点和根基。童心是根,它具有营养、尺度,具有关于人之为人和人何以按本性而存在的规定性。不论是个人还是社会文化,都需要不断回归童心,从中获得营养,获得提升。

  二、儿童天性教育是时俱进的时代要求的体现

  陈鹤琴认为天性是表现在人身上的一种典型的身心特征,比如好奇、模仿等,这些特征成为儿童发展与成长的基础,主张顺着儿童的天性施以教育。这些教育观点在当今时代仍然适用。

  (一)儿童天性教育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科学儿童观主张珍视儿童的价值,认为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教育得适应儿童的天赋资源,淡化“塑造”的痕迹,使儿童从内心体验发展的愉悦,实现儿童自身多元发展,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之境界。

  20世纪初,蒙台梭利提到孩子们像是“用针钉在桌子上的蝴蝶”,用现在的话形容就是“想要飞却怎么也飞不高”。这些天性被束缚的儿童是不幸的。他们困于成人为他们编制的教育网中,并以这样的教育替代生活。有的儿童小小年纪就学会看大人的眼色行事,显得十分乖巧。家长和教师不但不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存在问题,反而认为这样的孩子表现好、招人疼。儿童就其天性而言是当哭则哭、当笑则笑的,是不懂伪饰也不需伪饰的。儿童如果心里不快乐却要强装欢笑,心里明明不满意还要曲意奉承,甚至为了博得教师的夸奖和信任,不惜当“学奸”,这绝不是好事。如果一个民族的人从孩提时代就掩藏、抑制自己的天性,那么他们离创新精神只会越来越远。

  (二)儿童天性教育是根除童年恐慌现象的有效途径

  “童年恐慌”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提出的一个概念。当儿童面对他难以理解和承受的巨大压力或挫折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持久的焦虑心态。这种现象是由童年缺失导致的,它是当今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高考制约着中国的人才战略,高等院校评价、选拔人才的标准成为人才培养的风向标。有家长直白地说国家把什么样的人当人才,我就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种观念同天性教育的理念是相悖的。童年恐慌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天真活泼、好玩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压抑和扼杀儿童的天性就等于剥夺了儿童的能力发展,这是对儿童自由权利的粗暴干涉。要根除童年恐慌现象,有赖于天性教育的实施。

  (三)有利于形成“主体―客体―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我国传统教学中,师生间长期是一种“主体―客体”的交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以权威者或社会代言人的身份自居,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既阻隔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抑制了儿童天性的发展,这是天性教育所反对的。

  时至今日,我们倡导“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需在主体与主体相互承认和尊重对方的主体身份时才可能存在。此外,这种主体间性的师生交往关系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体之上,因此,我们要构建的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间性的新型师生交往关系。这种关系强调教师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具有独特个性的人也积极参与到与教师的对话和交往中来。学生从交往过程中自主地获得知识经验,体验丰富的情感,实现自身身心和谐完整的发展。教师与儿童形成平等、尊重、民主、友善、信任、公正、鼓励的新型师生关系,这些师生关系内涵与天性教育思想的精髓相吻合。   三、施行儿童天性教育的几点建议

  儿童天性的满足能促使其自由创造的早期心理基础形成。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呼吁把孩子看作孩子。卢梭要培养的是“自然人”,是“自由自在的孩子”,是“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自然人”实现了他“内在的自然”或“天性”。

  (一)对儿童个体天性予以合理引导、挖掘

  儿童的心灵是一颗蕴涵着人性价值的饱满的种子。卢梭曾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们不该以文字和知识的灌输来限制儿童的自由,而应该最大限度地使儿童的各种自然感性得到最充分发展。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学校教育应努力做到既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又能运用学校教育的理性规范使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1.促进儿童主体性的发挥

  教育者应善于换位思考,以儿童的心灵与眼光对待儿童。面对儿童无知的发问不要有成见,在其游戏时放弃那些无情的惩罚,因为好奇是他们的美好天性,游戏就是他们的真性情。在这些过程中,儿童很可能引燃自身智慧的火花,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当顺应人的天性和教育规律,积极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与理解。儿童的灵性、人性是在其天性基础上培养起来的,儿童的个体差异实际上就是其天性的反映。如果主体缺失终究会导致儿童个性泯灭,最终会使灵性丧失。没有个性,没有灵性,自然谈不上美的人性。

  2.培养儿童良好个性

  新课程倡导“保护天性,弘扬个性,完善人生”,这十二个字值得仔细斟酌。让儿童从束缚其身心发展的规则中走出来,让儿童在做中学,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接。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对儿童的影响最大,保护好他们善良的天性,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使他们都能将自然天性合理有序地融入社会理性之中,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家校合作,可以在最大限度内保障儿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无限的发展力。

  (二)重视儿童潜能的开发

  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人的潜能表现在个体身上有相同的部分,也有相异的部分。人的价值更多地存在于相异潜能的开发中,相异潜能是个体独特天赋之所在。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不是给儿童所有他们要学的东西,而是要像人们迫切希望唤醒白雪公主一样去唤醒儿童沉睡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去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使之循着儿童自身的规律自由发展。福禄贝尔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唤醒人类内在的精神本性和力量。儿童的天性需要导引,成人教育儿童得像培育未破土而出的草木,儿童的天性就像草木的种子,需要成人的呵护。如果将教育视为大机器,期望它生产出一个个符合父母理想和社会愿望的标准产品,那只会给儿童留下遗憾。

  (三)鼓励儿童自我实现

  “自由”的显著特征是儿童主客体关系的和谐。儿童想要取得学业进步,在体能、道德乃至审美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就需不断克服主客观的各种障碍。障碍是对人活动的限制,克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儿童接受社会对他提出的教育要求之后最终得将它转化为“自我提出的目的”。在唤起人的内在本性积极反应的同时将之现实化,这就是儿童的自我实现。帮助儿童自我实现并不等于对其“百般照顾”,那不是真正的爱。苏霍姆林斯基讽刺这种爱已经降低到了动物本能的水平,是一种母鸡式的爱。现在儿童的自立自理能力普遍下降,且时常伴随着孤僻、自私、脆弱等性格。溺爱儿童的结果是对他造成一生的伤害。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这才是帮助儿童自我实现的有效途径。

  揠苗助长对儿童的成长有害无益,教育者需多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及其天性发展本质,在不同阶段相应地采用不同方式。家长和教师通过言传身教进行教育,这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教育最适合儿童。教育需适应自然,遵循自然法则,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者应以一颗童心面对儿童,保护好儿童的天性。这时儿童的率真、质朴自然会展现在我们面前,儿童的创造潜能、创新思维也将如泉涌般源源不断,民族的未来也将充满创新的活力。

走向天性教育,让儿童健康成长

论文搜索
关键字:教育 儿童 健康 成长 走向
最新教育理论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试论教育实践变革与教育理论创新研究
粮食工程专业导论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以学生党建促进学生就业实现路径研究
初中体育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优势与方法初
浅谈学困生知识落实的方法策略
精选策略,游刃有余
“爱”须大于“管”
霍桑效应在学困生帮扶中的应用
温暖斑马线 礼让应当先
热门教育理论论文
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论秦始皇的“法治主义”
小学德育论文范文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浅议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
现代教育技术与素质教育
当代青少年的思想特点与教育方法
对和谐教育的理论思考
Discovering Techniques of Vocabulary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