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07

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226-02

  2010年,中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为高等教育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关键是要解决好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2014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与广大师生进行座谈交流。总书记讲道:“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并号召做“四有”教师,做一名有理想信念、仁爱之心、道德情操、扎实功底、符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教师。所以,人才培养的深化改革应结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要构建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普通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越来越边缘化。加之就业形势趋于严峻,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为明显,就业意向日趋多元化。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的应用型师范生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周边地方同类院校毕业生的走访调查,我们发现近几年来师范生专业实践创新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未能与时俱进或定位不够明确

  在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愈来愈高的情况下,很多地方高校却依然抱着旧观念培养师范生,这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强烈反差,造成该专业学生就业变失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从“热门”变“冷门”。还有一部分学校虽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开始调整培养计划,加强师范生的实践教学创新能力,但言及具体目标要求时又心中无数,没有十分明确的定位,致使学生缺乏清晰的奋斗目标。

  (二)地方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欠缺有效对接途径

  因地方师范院校是向地方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输送人才,但高校自身有着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大学教师、学生与地方中小学教师几乎缺乏交流与探讨,因此对当地师资力量、师资要求、教育动态和改革都没有深入了解。同学们根本不了解基础教育到底需要什么,应该注意的重点又在哪里,因此导致地方师范院校与基础教育脱节。

  (三)重理论轻实践教学导致师范特色不明显

  汉语言文学专业向来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始终未改变“满堂灌”与“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缺乏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1]。师范生的培养,突出的是“师范”,在整个培养模式的制定与运用上,都应有师范特色。但在目前的师范生培养中,师范特色并不明显。笔者认为造成的主要原因,一是很多学生抱着及格的心态去学习,教师为了教学考核而把考试作为目标,这就造成了“教为考”现象。老师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学习不思考,能力水平不能提高,只是为了考试。这就使得老师和学生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和学生的兴趣都不高,更何谈特色。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即便开设有关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也大都是重理论而轻实践,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操作性。即便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实习,但是形式较为单一,时间很短,次数也少,往往取得的成效很差。对于这种“照本宣科”式的讲述以及“理论重于实践”的方式,师范生的培养必然很难凸显出自身特色。

  (四)忽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求知精神与学习能力、求实精神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现代人才素质的核心。我们要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1]。

  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注重实践体验,突出创业能力训练,其实质是以“能力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但许多地方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管理体制、考试及评价体系等较为陈旧落后,忽视了学生这一方面的培训,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特个性和独立思想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诸多问题,如何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打破传统思路,就必须重新定位当代人才培养目标,建构师范类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陕西理工学院在立足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调研基础上,文学院领导和教师们积极调整思路,改变观念,探寻一条基于师范类大学生实践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之路。通过“汉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知识建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师范教育内涵建设与就业前创新能力教育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探索出一条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相融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路径。

  (一)重新定位当代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一方面要延续深厚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培养对象,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整体上实行现代转型。这种转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型。从现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各部门各领域之间的融合协作也越来越多,单一传统的汉语言专业人员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进行深入研究,重新定位。除了在保证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还要广泛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应用能力,并根据不同行业或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形成“基础+特色”、“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例如,汉语言文字专业分流为语文教育方向、文秘方向、对外汉语方向和新闻传播等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不同的课程学习,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应用性。   2.从传统型向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人才的转型。应用型人才应以“能力为本”,地方师范类高校应该大胆突破学科体制的限制,在文化素质和语言文字功底传授的基础上,适当降低传统本科教育中基础理论课程的比重和难度,侧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应用能力,增加应用型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运用现代媒体,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与社会的结合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现代转型。

  (二)构建科学的师范专业课程与评价体系

  1.优化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具有学术性和系统性,但地方性师范高校不能像研究型大学来要求学生的理论知识既深又厚,而是应面向基础教育,根据自身条件,在厚基础、多方向、宽口径的现代育人模式下,必须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形成符合实际、科学的良好课程体系。如精简课程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与社会相结合。

  2.强化师范生技能。师范生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和语文教育科研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师范技能就要精心设计实际应用性课程,多开设教育系列课程,如课件制作、试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演讲与口才等课程。注重学生对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评论与鉴赏等专业能力,以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从事教师工作的应用能力。

  3.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选修课程。地方师范高校应以基本专业能力为中心,为当地社会发展服务。依托本土丰富的文化资源及其研究成果,增开地方文化系列课程,使学生既能感受到悠久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了解地方文化资源。

  4.制定和完善测评方案。如何科学评价本专业不同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和素质状况,一直缺乏明晰、具体的标准。从而使这项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始终难以“硬实”起来。学校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专业阅读、口语、写作水平能力等级测评方案、基本能力综合等级测评方案。分项分级测评,树立导向标杆,使学生能力的培训落到实处。形成多方位全面的评价系统:一是每门课程的常规考试和考查;二是专业技能过关考核;三是专业实习鉴定考核;四是教学实习考核。把单纯的知识评价转变为能力评价、过程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学习的考核。形成理论评价、社会评价、学生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立体化评价体系。

  (三)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大学生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学生实践能力水平普遍较差,毕业之后就业难的状况严重,所以在理论的指导下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应把职业岗位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配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为实践点提供优质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实践有机统一,实现双赢。例如,陕西理工学院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班学生走访汉中当地的重点中学,走进课堂,听取一线优秀教师示范课,班级同学进行交流,取得巨大的收获。同时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授课,并经常组织并指导学生举办课件制作大赛、师范生技能讲课大赛等大型比赛,效果非常明显。

  (四)搭建师范生教育平台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校方面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加强校地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还可以与用人单位合作,整合教育资源,请中小学教师来“言传身教”,让学生在跨出校门前接受比较系统的职业模拟训练。将职业岗位能力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分配更多的时间供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避免学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也为实践点提供优质人才,从而达到学校、学生、实践有机统一,实现双赢。

  (五)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一支梯队合理、业务过硬、师德纯正的师资队伍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关键[2]。就高校教师情况看,任课教师大多缺乏高中教学的实践经历,不了解实际教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所以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新知识,尽快实现教师的知识转型和更新。学校应鼓励教师深入当地中小学了解教育动态、教学内容的改革,弥补与基础教育存在隔膜的缺陷。

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应用型 人才培养 师范 高校 模式 地方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