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社会主义论文 >>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论文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1-08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14-0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但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管理工作也应有机整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中,承担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任,形成合力,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新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同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一、大学生伦理管理的理论之维

  (一)大学生伦理管理的内涵

  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和目的决定大学生管理不能是工具性、效率性、技术化和职能化,片面追求器物,忽视人的精神主体性的管理。大学生管理应是一项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与浓厚的伦理色彩的工作。

  大学生伦理管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培育师生双方共同认可的伦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以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为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以学生主体自律为主、管理者监控为辅的管理模式的动态过程”,这种管理“它只是把伦理的主体性(或曰精神性)、严肃性和神圣性在一种特殊的关系价值转换中予以弘扬,即通过构建物质动机――伦理动机的转换机制,揭示各种精神关系中存在的内在联系,发现人类思维质量关系的隐秘,来实现对人的伦理心理活动的合理调控和利用”[1]因此,大学生伦理管理是通过建设性的积极的动态管理,注重被管理者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提倡人的主体性,尊重和维护人格,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的现代管理方式。

  (二)大学生伦理管理的主体

  管理作为一种伦理文化现象,管理活动中呈现出特定的伦理交互主体关系。在大学生伦理管理中,管理者和大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主客体关系,管理者是管理活动的引导和发动主体,大学生不仅是管理客体,而且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接受价值观念的主体。作为管理者,主体性表现在利用现代伦理管理方式,引导被管理者提高思想认识,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而作为相对客体的被管理者,主要是在管理者的引导、帮助下完成思想转变,接受和认同正确的价值观念,并逐步重构自己的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被管理者的主体性表现在他们还作为接受、认同、确立以价值观这一认知活动的主体而进行着主体精神活动。可见,在大学生伦理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彼此之间是一种主体和主体间的交互关系。他们彼此在所遵循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进行交流、对话、沟通、理解、体验等活动,进而达到价值理念上的共享和建构。作为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管理活动,管理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更多地关切学生的精神世界。伦理管理不是管理者辅以外力控制权威,彰显强势话语权的单向管理,而应是以引导和对话方式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互动管理。但是在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把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客体,忽视了其作为接受主体的这一客观事实,培育的对象结果是从人变成了事,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转到了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和约束。由此,大学生成为接受价值观念的被动教育者,管理者对大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视而不见,忽视大学生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本应有的判断、筛选、理解、内化等环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从而造成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差强人意的现状。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伦理管理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既然大学生伦理管理是实践中一种全新的管理范式,呈现着基本的伦理精神,反映着特定的管理伦理关系,注重学生精神力的开发和个体完善发展。那么,提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就必须贯彻尊重、平等、公正的伦理原则。

  首先,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是大学生伦理管理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也就是说,伦理管理的逻辑起点是从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出发,而不是首先从维护学校利益的角度出发的一种管理行为。但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突出了价值观教育显性的泛政治功效,忽视了价值观教育完善人性的作用,忽视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接受个体心理状态,管理的方法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当然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管理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尊重,实质上就是营造管理者与大学生零距离的情感氛围,消除管理者与大学生之间的隔阂,亲和二者的关系,形成一种人文生态力,促进个体的发展。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2]这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予以深刻的启示。在大学生管理中,管理者只有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时代,关注并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人生矛盾,才能增强自身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真正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3]。因此,管理者必须从把握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需求出发,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尊严,才能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主动地进行价值选择,学会自我激励、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行为主体。

  其次,平等是大学生伦理管理中又一应把握的伦理原则。所谓平等原则就是指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每位学生应该完全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即人权),完全平等地享有学校社会家庭所提供的发展才能和品德、做出贡献、竞争职位和地位、获取权力和财富等非基本权利的机会[4]。把握平等原则的伦理意蕴就是要求在学生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管理者和大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相互接纳。只有这样,管理的目的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信息流的传达才会顺畅,才能有效地克服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受过程中出现的逆反心理。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管理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管理者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师生间要建立起平等、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关系,力求消除彼此间的绝缘层,让彼此间的信息流传达顺畅。管理者要转变为大学生信服的指导者,而不是强势训导者,激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真诚的、宽松的管理氛围中管理者因势利导,从而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最后,公正原则是大学生伦理管理对伦理至善追求的彰显。现代高等教育管理系统中公正、能力和自由三大基本价值观念中,居于首位便是公正。高等院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机构,大学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且也体现在通过教师与学生在大学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给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民主的范式和在公共领域中活动的榜样。因此,在各种涉及公正问题的学生管理活动中,高等院校必须努力体现、维护公正观念。只有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体现、维护公正观念,高等学校才能够以公正的环境感染学生、培养出具有公正意识的公民,才能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三、大学生伦理管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践之度

  大学生伦理管理活动本身的伦理价值向度和公共伦理精神,决定了精神价值和伦理标准不仅应该成为大学生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观点,更应该成为学生管理的实践追求,以多种伦理管理方式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

  (一)个体自我管理

  大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一个主要方式,可使主体主动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真正转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个体自我管理首先就成为大学生伦理管理的一个实践向度。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个体自我管理是一种自我伦理凝练动态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是个体自我,自我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伦理作为人的内在超越性的一种精神活动,自我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在自我管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价值观的选择、价值观的接受、价值观的确立需要自我超越性的考量、自我道德情感的接纳乃至道德意志的支撑。自我管理,不是伦理知识的掌握,也不是伦理行为的训练,而是深深触及个体价值观念、扎根人的心灵的管理活动实践。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不仅需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大学生自身思想矛盾运动并结合自我管理的客观方式来实现。

  (二)主体互动管理

  主体互动管理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以管理活动为中介实施目的性的交往进而实现被管理者自我意义建构的一种管理实践活动。个体自我管理是通过充分发挥个体的主体能动性而完成的,而在主体互动管理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将得到更充分地发挥。首先,在主体互动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管理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主体作用。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管理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的解读者、宣讲者和引导者,在互动中具有主导作用,是互动的源泉。传播和宣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前,管理者自己除了要认真学习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脉络、基本内容外,还要清晰理解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管理过程中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实行主体互动管理,充分发挥管理者的解读者、宣讲者和引导者主导的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健康有效地深入开展。其次,管理者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主体互动管理中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伦理管理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属于“潜性”教育。这种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在管理者高尚人格感召下,大学生耳濡目染,心甘情愿地进行自我体验的教育。主体互动管理中“潜性”的培育方式避免了“显性”的传统说服教育,有利于消除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逆反心理,从而收到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效果。因此,管理者要身正行端,形成培育中的“人格魅力场”,使核心价值观培育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感召力,来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确立和正确的行为取向。最后,现代管理思想强调人的因素是第一位,核心是对人的尊重和信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其他教育活动不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对于价值理念的体验和认同。而传统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模式表现为“教师和学生教育与被教育的地位泾渭分明,师生双向沟通交流阻隔”,大学生主体性的迷失、师生情感交流的阻断,这样的师生关系挫伤和压抑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得培育活动难以展现应有的效果。有效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应该指向现实生活世界,在师生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以诚相待、平等的交流、探讨中,实现情感的交融和价值的认同。因此,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在互动中实现师生的情感交融和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感悟中发展自我,实现价值观念的建构。

  (三)主体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是学校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性、造就创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主体参与管理关注被管理者个体的当下需要,管理实践活动指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把被管理者培养成为有理性的生活伦理主体。

  当下的大学生个性突出,心理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自主、自立精神明显增强,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表达需求。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凸显相对独立倾向。他们不希望被动地说教和不甘于附庸的身份,而是想参与其中,积极表达个人的思想、价值诉求。因此,这要求管理者善于尊重大学生,关心大学生,实施主体参与管理方式,因势利导,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达到在主体参与管理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形成对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满足其参与管理的心理需求,增强其责任感和自律能力,促进自我完善和发展,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接受度和认同感的培育目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主体参与管理,是以师生之间的尊重、信任和平等为基础的。首先,基于主体参与管理平台,管理者要以谦逊的态度、平和的语言和大学生坦诚相见,平等地对话与交流,才能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管理,才能得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真实信息的反馈,才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有的放矢。其次,教师与学生沟通中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相处,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谈话氛围和管理环境。教育中要多提供给学生充足解释的机会,交心谈心,针对其暴露出来的思想实际问题进行沟通疏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善于利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有效途径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网络交流的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了大学生毫无保留地坦陈个人的思想观点、认识和看法的最爱工具与途径。因此,管理者应重视借助网络等新媒体工具,真正实现与大学生地位平等的对话与交流,这有利于管理者在交流互动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对症下药,更有效地做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论文搜索
关键字:价值观 社会主义 主义 核心 价值 大学生
最新社会主义论文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的内涵及其当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短视频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策略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加强大学生诚信学风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途
浅析“红色影视”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浅析
社会主义古巴发展道路与“中心—外围”论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
热门社会主义论文
学习十七大精神论文
学习十七大论文
学习党的十七大论文
学习十七大报告体会
学习十七大精神征文范文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地信仰中国共产党(十七大
简论“亚洲四小龙”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浅析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