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探讨论文

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探讨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08

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探讨

  一、应用技术教育、高校转型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是时代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增长,关键是依靠技术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刘延东副总理反复强调高等学校要有特色、高水平。新常态实现经济增长,核心是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到创新驱动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创新驱动发展要“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这就意味着,人才培养结构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这个“三级跳”形成合理培养结构,意味着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三链统一”,应用技术教育居于关键性位置,这是转型发展的核心使命。

  引导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落实国家的战略部署。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加快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一线的高层次应用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需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鼓励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学校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校,鼓励本科高等学校与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培养高层次应用技术人才。

  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今后,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是高教育的重要类型。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驻马店市召开后,近200所高校提出加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申请。

  二、高校应用型人才概述

  高校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基础性人才而言的。基础性人才是指能够研究和发现自然界的一般规律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则是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桥梁性”的人才。

  高校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理论型人才而言,更突出“应用”,是知识、能力及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在能力结构方面包括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在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具有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在素质方面,具有很好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非专业素养,诸如责任心、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

  三、走出误区,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1.高校人才培养认识误区

  中学教育与高校教育的衔接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改变,使得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已完成,学与不学完全是一回事,只要考试通过拿到学历就可,看不到未来和方向,往往等到毕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了才能真正体验到在大学应当做些什么。在政府的保障体制下,高校本身没有去积极去研究市场、把握人才市场,偶尔做的只是满足市场的短暂需要,因而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却往往增加了就业难度。高校忽视对学生观念上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学生对自身定位脱离现实,一旦面临择业却无所适从。

  2.高校人才培养操作上的误区

  高校专注于自己硬件投入等外表,却忽视了最重要的内涵建设,针对在校大学生如何分阶段进行培养和教育引导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高校在执行各自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形式化过于严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留于制度这一层面,不论举行何种活动参加的总是那么几个人或极少数一部分学生能够参加,活动举行了,但是实际效果很不尽如人意。高校都有自己所标注的特色性的校训等,却未真正改变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未实现以先进的互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教育不同类型的人才。相对而言,市场需要的是财富直接创造者,而目前的现状就是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已成为瓶颈问题。

  3.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高校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出现,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结果,是高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应用型人才不仅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广大家庭和学生对高校教育和就业的需求。从社会需求看,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80%都应当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校应走出人才培养认识和人才培养操作的误区,对大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引导,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看到未来和方向,及时调整学生择业观念,让学生明白自己其实就是具有一定知识的普通劳动者,提供给学生充分锻炼、学习、掌握技术的平台。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应用能力的发展,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个性特色,统合基础理论于实践应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必走之路――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本科高校转型,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一次颠覆性的重大革新,既具有多重意义,又面临多种挑战。转型发展是要试图探索高等学校特色化、多样化的一条路径,就是通过分类确定高校的发展目标、价值标准、核心使命;通过定位明确高等学校的服务面向、供需联结和核心竞争力;通过开放融合发展机制推动高校与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化、多样化的关键是与科学实践、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结合,是实践育人,在实践中开辟发展之路。地方高校转型势在必行,必须坚定不移地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走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办学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十六字是实践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   实现人才的应用型与大众化的同步适应,必须根据市场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统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包括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内的教学模式改革――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1.改革教学模式,变革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知识与运用知识的智能是密切相关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运用知识的智能必须经过实践的应用与训练。以英、德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职业证书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都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学科本位课程体系,根据社会实践需求,倾向对应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由于过多地注重理论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存在较大程度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脱节的现象,既导致理论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同时也导致实践不能验证和反馈理论的情况,教学体系严重地阻碍着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课程。教学内容应当在强调基础性之上突出“应用”,达到灵活性、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的统一,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就业市场的现实要求、用人单位的岗位配置,以及个人的个性特征、生涯规划等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和自主选择。因此,切实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综合的实验操作到课外开放的自助式实践训练,以及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训练和校外实习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2.调整师资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没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调整师资结构,使得整体师资结构具有拓展性、基础性与合理性的特征;优化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追求教师的理论认识和实践应用进行结合,尤其追求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鼓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实行“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请进来”方针,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员来校授课;鼓励并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实践单位的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兼职,锻炼其实践能力。

  五、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范例:

  提供给学生锻炼的平台,只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并真正对学生的身心发挥作用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才称得上实至名归。在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上,黄淮学院、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经验值得借鉴:

  1.黄淮学院转型走在全国前列,是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改革战略研究试点院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在其发展中积累了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确立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着力培养“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建立了发展联盟,与国内外近200家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签约组建“黄淮学院合作发展联盟”,大力加强校企、校地等多种形式的密切合作;三是优化专业结构,紧跟行业科技进步改造老专业,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关联度高、就业渠道广的新兴专业,学校应用型专业已占到专业总数的80%以上;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与考核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五是搭建实践平台,建起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科技文化一条街,搭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六是打造“双师”团队,从行业企业聘用100多位兼职教师参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选派学校专业教师到联盟单位生产一线顶岗实践,提升教师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100所、广西仅有的2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广西4所首批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坚持“质量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和“立足柳州,服务地方,辐射大西南,面向全国,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先后与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的柳州钢铁(集团)公司、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关系,构建了以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专业大类为主,以财经、艺术设计传媒等专业大类为辅的专业布局,形成了“依托柳州、产学互动、以产促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创新了“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了“学院里面有企业,车间里面有教室”的颇具职业教育特点的办学氛围。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共同谋划系部发展和专业规划、参与社会调研,制订并实施了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课程改革活力,满足学生对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聘请企业“老总”、“总工”、“能工巧匠”和劳动模范担任兼职系主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兼职教师和兼职德育辅导员,全程参与培育人才,优化教师结构,充实壮大“双师”教学队伍,增强“双师”教学队伍的活力。积极做好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组织教师到国内外学习培训,到企业挂职锻炼,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全员培训与测评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教师职业教学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理实一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校应用型人才的探讨

论文搜索
关键字:校企 应用型 融合 一体 高校 合作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