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中学新诗的智能生成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中学新诗的智能生成教学模式探究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5-12-09

中学新诗的智能生成教学模式探究

   关健词:中学语文 新诗教育 智能生成教学模式 实施方法 预期效果

   在中国现有的应试教育体制影响下,单纯的知识灌输和传授,仍然是教师授课的主要模式,这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如何探索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每一个中学文科教师都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智能生成教学模式对文科教学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笔者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经过长时间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验。形成了专门针对中学语文教学,尤其是新诗教学的的智能生成教学模式。

   一.智能生成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新诗教学的合法性论证

   智能生成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学生运用智能并且发展智能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适应当今创新型社会的需要。”[1]其培养目标是将知识中包含的潜在的智力因素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化为学生的智能。该教学理念针对高校文科教学,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特点提出,着重强调的是“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从教学的有效传承和循序渐进特点上来说,这个概念和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中学文科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这对中学生创造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很大,并且可以为大学学习做充分的心理和学习方法上的准备。

   “智能”涵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智”,是指智慧、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认识能力。这些元素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呈层级分布,它们互相关连互相渗透又逐层深化。”[2];另一个是“能”,是指能力、行为。智力是行为的条件和基础;行为是智力的结果和目标,二者有着内在的因果关系。新诗因其高度凝练的思想、强烈的美感、浓郁的诗意等文体特征成为提升审美能力和智力(包括理解力、鉴赏力、分析力、想像力等方面)的最佳文体,当然也因其不容易理解、难以把握而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难题。把智能生成教学模式用于新诗教学中,能有效解决一直以来新诗教学存在的“不好教、不好学”的宿疾。把知识传授也就是智力提高由目的变为一种方法和手段,把能力提高作为最终目的和落脚点,从而达到“智”与“能”和谐统一。

   二.中学新诗智能生成教学模式实施方法

   1.构建有效课程模式

   所谓“有效”的课程模式,就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并进一步理解、消化和吸收,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地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最终转化为一种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细致分割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步骤、找准教学方法、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要想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准”、“深”、“广”。

   “准”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由一个或两个重点进入诗歌文本,挖深、涉广。同时还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把诗歌讲解与学生的思想启迪联系在一起。“深”不但指诗歌内容的深,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生的内心,而不是只是浮皮潦草地学到文本的皮毛。要想引起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理解新诗文本的精神实质,就要把诗人、诗歌以及学生对人生的理解联系在一起,以文学演绎人生,以人生抒写文学,从而学生与新诗文本有深层联系,产生深厚感情。“广”是指教师要有对所讲知识进行合理延伸和迁移的能力。在找准了所讲诗歌的一个核心主题基础上,由反映这个主题的最经典的诗歌生发开来,古今不限、中外打通,互相启发,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习现代诗歌的兴趣。

   2.激发最大学习兴趣

   诗歌是可以阅读的,更是可以倾听、感知甚至想象的。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一首诗,最好的方法不是教师用枯燥的语言过度诠释,而是运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把学生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全部感官神经充分调动起来。视觉是用眼睛观看,让学生对于所讲授新诗印象深刻,“眼花缭乱”,得到视觉的充分享受;听觉是用耳朵聆听,“余音绕梁”;嗅觉是用鼻子闻,教师要营造浓郁的诗歌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并感受到诗歌的“香气四溢”;味觉是用舌头品尝,让学生在欣赏著名新诗作品的同时,还要学会自己创作,在自我创作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体会所学诗歌的精神内核,“甘苦自知”。要想让学生印象深刻、学会并转化为一种能力,不是简单的诗歌文本展示和讲解,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朗诵、表演、想像和演绎、播放幻灯片、视频等,在审美性、准确性、知识性等方面下功夫,最终把书本上僵死无生命的新诗转化为可看、可听、可品、可触、可感的活的文本,从而使新诗真正“住”进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3.转变“教”“学”角色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大部分教师更多地充当知识的传授者、甚至是灌输者的角色。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常常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其实有很多弊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再创造能力,是现代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由瑞典教育学和心理学巨擘皮亚杰提出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就重点探讨了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角色定位问题。“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当前所学知识意义构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策略体系。”[3]教师最忌讳的就是对诗歌文本过度阐释和分析,这样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破坏诗歌本身的美感。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拥有绝对学术权威和话语权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也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和学习者,而是要积极主动地接受,并把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教”和“学”的双赢。    三.中学新诗智能生成教学模式预期效果

   智能生成教学模式之所以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不止注重对学生“智”的提升,更重要之处在于对“能”的培养。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意义:

   1.提升能力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识记可能是一时的,根据人类大脑的自身遗忘规律,教师在课堂所传授的知识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模糊甚至彻底遗忘。但是由知识和自身思考所转化来的能力却是长久存在的,会随着经验和体验的积累而转化为个人的素质的一部分。文学当然也包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和价值绝不单单是欣赏那么肤浅和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展开的起点”,可以挖掘自身尚未意识到的更多的潜力。就新诗教育而言,运用智能生成教学模式对以下能力提高大有裨益。比如审美鉴赏能力、读诵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通过对诗歌的听、说、读、写,以及各种手段的自我再创造,可以为心灵找一个宁静而富有诗意的蜗居之所。

   2.完善人格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从根本而言,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还是大学生个体精神的整体塑造和提升。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智、昂扬向上的精神更为重要,当下,社会上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人的道德滑坡、人情冷漠、缺乏爱心等等,如何重新唤醒作为未来事业接班人的中学生日益麻痹和冷漠的心灵,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识,也无益于社会的发展。这种颇具审美效力的、不着痕迹的新诗教育方式,比单纯的训责要有效得多。

   3.促进创新

   原来的只会亦步亦趋地学习教师思想和主张的学生,已然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发展的需求,具有创新能力,敢于大胆思考的学生,才是未来社会和时代发展的弄潮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将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完全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并且养成了良好的个人思考的习惯,对于以后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都大有裨益。

   被誉为中国当代“诗歌圣徒”的大诗人昌耀,面对当下的诗歌发展现状,诗人曾充满忧患意识地呼吁:“我们普及的‘诗学’应该‘从孩子抓起’,被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尚、一种‘雅嗜’为大众接受,这的确是一项值得从青少年时期就培养的品德。”[4]在中学新诗教育中运用智能生成教学模式,可以提升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

中学新诗的智能生成教学模式探究

论文搜索
关键字:新诗 教学模式 生成 模式 智能 中学
最新学科教育论文
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研
“赛教学训”四位一体化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
浅议幼儿美术趣味教学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何利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解读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营造快乐的氛围
微积分慕课教学资源与应对策略探究
浅析在德育课教学中如何灌输团队观念
MOOC引领下中学历史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研究
“情感过滤”假设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探讨
热门学科教育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变“教师教,学生学”为“教师教学生学”
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初探
素质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代体育课堂教学重在创新
浅谈《体育课程标准》与体育教师观念的转变
电教手段优化体育教学
陶行知健身思想研究
简论现代游泳技术与训练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