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政治论文 >> 政治其它论文 >>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切入点论文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切入点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12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切入点

  1 从社会学习理论看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1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认为,模仿学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通过模仿学习,主体建立习惯化的行为反应模式。班杜拉提出了“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的概念,认为替代强化包含了个体在观察他人时所看到的积极结果或消极结果。因此,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当某个个体看到他人由于恶作剧行为而受到社会群体的认同、嘉奖或瞻仰的时候,就会有表现出恶作剧行为的可能性。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决定论从环境因素、个体认知因素和个体的行为因素的交互决定关系来研究人的行为因果模式,认为人的个体因素和人的行为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个体因素与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决定。班杜拉强调个体的认知因素对其行为具有主动影响;个体的行为不仅是个体内部因素的驱动所致,也是环境和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班杜拉的认知理论强调个体并非绝对地受环境的影响,而是认为个体通过自己选择环境和选择其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从而主动去掌控自己的未来。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解释个体的行为动因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应用到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我们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少数民族“四有新人”,为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做好正面的引导、疏导工作的同时,积极地培养未来的少数民族干部,为和谐稳定的边疆作出贡献。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达到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左右,我国国土面积的64%都是民族自治地方,边疆大部分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区。”囿于地理条件、经济水平、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社会文化有着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在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族价值取向呈多元化趋势。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尤其是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到来,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交往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密切。

  “在我国2.2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上,有1.9万公里都是在民族地区,居住在边境的边民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群众。”随着高考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在众多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0%以上,大学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再加上国家通过“少数民族骨干计划”等优惠政策,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走入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一次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该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但是,由于各种敌对势力的诱导,有极少数少数民族群众被利用。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如果高校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上是成功的,那么,这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回到少数民族地区、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会起到为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他们就能够用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民族观、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来影响周围的少数民族群众,成为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反之,如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就极易可能任其发展为一种消极的力量,其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因此必须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和思考。

  2 切入点:以情感教育理论为视角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教育对象的政治觉悟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德育工作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灌输式”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独白式”的方式开展,这种方式很难应用到具有各自文化背景和具有较强少数民族意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去。例如,“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很难对具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2.1 情感教育理论

  在心理学上,情感是指人对客观存在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在哲学上,情感是人主观地对其所感受对象的体验,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情感具有生物自然本性,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情感受社会生活制约、在社会生活中形成。认知观点将情感建构为认知的结果。通过不同的信息处理加工方式,情感对认知有着驱动作用和组织作用。在情感刺激中,认知评价情感发生与否、发生何种情感和发生的情感的强度。情感对认知具有动力作用、选择作用、诱导作用和生理准备作用。   首先,在动力作用方面,由于情感产生于人的需要,需要使得人在社会中形成了一定的欲望、愿望,成为人心理活动或外部行为的动机,从而确认认知目的。如果认知主体在情感的作用下能够持续发展其主观能动性,就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使得认知不断发展、促进认知目标的实现。其次,在选择作用方面,一切认知活动均为认知主体在选择的过程中进行和完成的,认知主体对客体的选择恰恰依赖于其情感需要。再次,在诱导作用方面,强烈的情感对认知主体具有极大的诱惑性,当认知主体对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在情感上作出调整,积极地接受情感的指引,全身心地完成某项活动。最后,在生理准备方面,那些精神分裂症患者、情感障碍患者发作的原因就在于其认知功能的损害。由此可见情感在主体认知方面的重要作用。

  总之,情感贯穿于认知活动的全程,对认知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认知。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够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知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和安排、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当少数民族大学生一旦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的民族政策从认同、拥护到情感依赖,就会对社会主义社会多民族大团结、大繁荣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起到促进作用。

  2.2 注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以自上而下的灌输为主,这就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难落到实处,也很难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所接受,于是很有必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来迎接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给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带来的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行动。

  2.2.1 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

  马克思曾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可能做。”这句话点明,包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任何个人的行为的发生都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需要,如果人自身的需要被忽视,导致其在生理、心理上没有得到应得到的关怀,人就不可能将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一旦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错误的需要得不到转换,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会面临主体接受上的内部障碍。故此,把握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满足其需要,也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般而言,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落后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如果又受到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会在思想上和文化观念上同其他大学生有着相对的特殊性。在非民族院校的大学校园里,这些特殊性一般主要表现在性格孤僻、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少数民族意识强烈、学业基础差、竞争意识差、心理素质相对较差、综合文化素质相对较弱等特点。

  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解决他们的具体困难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2.2.2 注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情感投资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塑造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而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必须遵循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越融洽,心理沟通越微妙,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乃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一般而论,情感对人的行为具有近乎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尽管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之间,以及与汉族大学生之间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有一些差别,但是他们有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任何一位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有可能在教育工作者的关爱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是教育工作者采用何种方法、何种态度与之交流、沟通。一般来说,情感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促进教育者与接受教育者和谐交往的催化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情感教育的积极作用,必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环节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事先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点、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从而避免在施教过程中的盲目性、机械性、缺乏针对性。同时,也只有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注入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才能体现出教育工作者的人性化和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精神,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结束语

  综上,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把握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规律性和针对性,以社会学习理论和情感教育为方法,培育政治观念强、道德水平高、文化技能优的合格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社会主义民族大团结大繁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切入点

论文搜索
关键字:切入点 思想政治 少数民族 重要性 少数 民族
最新政治其它论文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文化自信培育探究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
新时代背景下用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领外语
以红色文化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十八大以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创新和发展
《反杜林论》中的生态观及其新时代价值
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党员政治意识构建的思考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生态的思想意蕴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的途径研究
热门政治其它论文
国防科技与军事
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中日软实力实证分析
试论中国小康社会的政治前提和道德预设
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文化的演进
浅谈腐败的政治心理原因及其对策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意义·问题·抉择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农村政治现状和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