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浅谈高校思政课中传统礼仪教育的有效介入论文

浅谈高校思政课中传统礼仪教育的有效介入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1-31

浅谈高校思政课中传统礼仪教育的有效介入

  礼仪,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始终以某种精神的约束力支配每个人的行为,是适应时代发展、促进个人进步和成功的重要途径。礼仪无小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度,礼仪在我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礼仪的主要功能,从个人的角度看,一是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礼仪不仅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和魅力,而且可以体现出一个人对社会的认知水准、个人学识、修养和价值。二是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是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是现代竞争的附加值。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一、传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礼仪教育也是人的素质教育,历来为我国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所重视。孔子曾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大意是说只重品质朴实,而不重仪表礼节文雅,则显得粗野;只重仪表礼节文雅,而缺乏质朴的品格,则显得虚浮。只有二者结合,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他非常重视学生在日常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要求学生站坐有样,彬彬有礼。《史记?孔子世家》中就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其中“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而“礼”为“六艺”之冠。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晚年为教训子孙,写了颜氏家训20篇,为后人确立了“治家规范”,成为古今家训之祖,在我国家庭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管仲所作的弟子职,是我国第一部学生守则,被列为当时学生尊师礼节和学习、生活方面的行为规范。宋代教育家朱熹从教40余年,他编写了小学、蒙童须知等教材,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他说:“古之小学,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师、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相传为南宋学者王应鳞所著的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本启蒙学教材,里面写道:“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清代学者李子潜编写的弟子规则以学规、学则的形式规定了学生从早到晚在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礼仪规范:“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钮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不循分,不称家……步从容,立端正,缓揭帘,勿有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妄巧。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即使对做买卖的商贾,也有规范商业礼仪的生意经:

  生意经,仔细听,早早起,开店门。顾客到,笑脸迎,送烟茶,献殷勤。

  待顾客,要恭敬,顾客问,快答应。货与价,记得清,从不烦,总耐心。

  讲礼仪,重信任,保质量,客盈门。对老幼,要搀送,多推销,盈万金。

  在我国历史上流传的讲究礼仪的佳话,更是举不胜举,比如廉蔺之交、孔融让梨、张良纳履、范式重信、杨立中程门立雪、顾炎武谦逊敬贤等。因为我国历来重视礼仪教育,所以使得我国优良的礼仪传统,能世代相继并成为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当然,古代礼仪中所夹杂的等级尊卑观念是必须摒除的,但是古代礼仪教育的思想和实践,仍然对我们有借鉴意义。

  二、配合课本一些章节有效介入传统礼仪教育

  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第七章《遵守行为规范,锤炼高尚品德》,《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及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等一些章节,穿插中国传统礼仪及故事,收效甚好。

  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事实上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礼仪行为训练的人,无论是内在素质还是外在行为方式,都与缺少训练的人截然不同。“台湾国立联合大学”专门制定了礼仪教育实施要点,并对所有一年级新生实施礼仪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礼仪教育仍是一片空白,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一方面多数德育工作者对礼仪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礼仪教育处于德育的盲区。另一方面在我国高校开设的课程中,重视专业理论和技术,但基本不涉及交往礼仪问题,不进行相应的礼仪教育。结果礼仪教育普遍空缺,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大学与礼仪问题不沾边,学好专业知识就行。所以加强礼仪教育首先必须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通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例如:开展“明礼诚信”活动,制订修身计划,发挥礼仪的自律作用;发动全校师生寻找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辩论、演讲、小品表演、礼仪讲座等活动,弘扬文明礼貌之风,使礼仪之花遍地开放;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学校网络等媒体工具,介绍名人处世修身的轶事,推动学校的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

  古代政治礼仪:①祭天。②祭地。③宗庙之祭。④对先师先圣的祭祀。⑤相见礼。⑥军礼。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②成年礼。③飨燕饮食礼仪。④宾礼。

  三、大学生传统礼仪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及延伸

  古人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中华传统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所谓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和国际交往中,用于表示尊重、亲善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和惯用形式。具体来说,首先,礼仪是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的条条框框。如你到老师办公室办事,进门前要先敲门,若不敲门就直接闯进去就是失礼的。礼仪的约束靠道德修养的自律。其次,礼仪的直接目的是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人都有被尊重的高级精神需要,当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按照礼仪的要求做,就会使人获得尊重的满足,从而获得愉悦,由此达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礼仪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没有它,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就会遭到破坏,在这方面,它和法律、纪律共同起作用。再次,礼仪要求在人际交往、社会交往活动中遵守。这是它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礼仪规范就不一定适用了。如在公共场所穿拖鞋是失礼的,而在家穿拖鞋则是正常的。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而且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更是城市的脸面与国家的脸面。所以,学习礼仪不仅可以内强个人素质,更能够润滑和改善人际关系。

  作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国自古就十分注重礼仪。而且现在,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与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如何体现自己有礼、有节、有度的修养和风度,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思考。人们的精神需求层次和自我认知价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得到理解、受到尊重。越来越多的人都意识到礼仪的重要性。在当前形势下,礼仪已不是个别行业、个别社会层次的需求,而是全民所需。

  1.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充实礼仪教育的内涵,促进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养成。

  开展丰富的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使弘扬传统美德与文明礼仪教育具体化,生动化,贴近生活实际,真正取得教育实效。如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课本剧”展演活动和“文明礼仪歌谣朗诵会”活动等。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结合职业院校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党员作用,组织学生深入敬老院、社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基地进行活动;开展推优入党、入党宣誓仪式活动;带领学生到厦门大嶝岛参观战地观光园,对学生进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3.开展养成教育班级评比,激励竞争意识。

  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抓住“行为规范语言文明心理健康品质优秀”四个项目进行强化训练。开展“养成教育”的评比活动,通过寻找优点,发现优点这种赏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把文明礼仪和各项良好习惯自觉贯彻执行。

  文明礼仪,强调的是“尊重为本”。礼仪的几大原则就更充分体现了它的规范和要求:律己、敬人、宽容、平等、真诚、适度、从俗。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传统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掌握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不仅满足了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而且培养了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高他们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

浅谈高校思政课中传统礼仪教育的有效介入

论文搜索
关键字:思政 礼仪 有效 传统 高校 教育
最新高等教育论文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浅谈高职院校创新型动画人才培养现状及优化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提升措施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信力研究
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体系构建
我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及意义
如何在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正确追赶时代潮流
高校大创经费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热门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生素质教育
社会实践的加强与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推进
应对危机 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英语教学如何适应职业技术教育
高等学校“专业”内涵研究
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三个代表”思想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利益如何维护
综合性学院发展师范教育的潜在优势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