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剖析艺术歌曲《松花江上》论文

剖析艺术歌曲《松花江上》

出处:论文网
时间:2016-02-05

剖析艺术歌曲《松花江上》

  中图分类号:J64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5-0066-01

  一、作者背景

  张寒晖(1902―1946),现代革命作曲家,原名张兰璞,河北定县人,出生在一个文化底蕴很深的家庭。20世纪30年代,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前,张寒晖正在西安任民教馆总部部长一职。当时张寒晖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及观念一直持反对的态度,因此,张寒晖怀着对侵略者的强烈忿恼和对祖国深深爱恋的心情,创作了这首激动人心的歌曲《松花江上》。这首作品红极一时。张寒晖总共创作了五十多首歌曲和几部与革命斗争相配合的秧歌剧。

  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松花江上》是张寒晖采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响应。时代背景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思想、风格、创作动机及材料的选择。这首歌曲创作于1936年11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逼迫东北军参加内战,人们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张寒晖每天见到这种惨景,感同身受,于是便写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革命歌曲,以近乎哭诉与强烈愤慨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渴望自由的声音。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歌曲的演唱和诠释是密不可分的。

  三、歌曲结构分析

  《松花江上》采用降E大调,3/4拍,是带尾声的二部曲式结构。第一部分有两个乐段,第二乐段本质上是第一乐段第一到第十章节的变化重复。以反复歌唱的形式展开旋律,叙述了东三省的淳朴乡情和富饶的土地。第二乐段的最后,旋律从高音以一个八度的落差,诠释了歌曲悲怆的情感,描绘出背井离乡的人骨肉分离的惨痛心情。第二部分第二十一到五十二章节转入g小调。前两个乐句第二十一到三十章节基本是相同的,只有在末端的三个音降了一个八度。旋律带有哭号、悲伤的感情基调,令人热泪盈眶;而在后面第三十一到五十二章节的旋律进行中,它在多次的变形时,给人一波三折的强烈印象。这悲痛欲绝的声音,表达了东北同胞对侵略者深深的愤恨和不满。当尾声第五十三到六十一章节“爹娘啊……”的悲惨旋律出现的时候,这首歌的情绪达到最高潮,在痛哭流涕的悲痛中,巨大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去战斗,抗日救国,收复可爱的家乡。

  四、歌曲情感分析

  (一)情感表达对歌曲的重要性。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歌手去演唱,感觉上和情感上是不同的,因为每位歌手对作品的理解和表达是不同的。有的歌手只是将技巧融入其中,虽然同样动听,但其演绎是没有灵魂的;而有些歌手就可以将作品的情感用心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产生与听众的共鸣。由此可见情感表达对歌曲的重要性。

  (二)歌曲《松花江上》的情感表达分析。该作品所叙述的情感是东三省的苦难同胞在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内战的双重打击下,所遭遇的凄惨境遇和回归并重建家乡的渴望。然而歌曲的情感必然是要和内容相结合的,两者缺一不可。歌词的内容是决定要以怎样的情感表达的根本,如果两者有偏差,就会对歌手诠释作品情感产生影响。

  五、声情并茂是创造歌唱艺术美的完美表现

  (一)声音的个性美与效果美。美的声音具有两重意义:一是个性美;一是效果美。个性美是指在没有任何情感处理只靠自己的个性及本身特有的音色去演唱作品;而效果美,是歌手通过对歌曲进行感情的渲染与用情感适当地诠释歌词而形成的。

  (二)声音的情感色彩。歌曲表达的情感是作品的中心支柱。只有当声音和情感融合较为融洽时,才可以被称为艺术。以情带声、以声动情,才能使作品诠释得更加完美。歌手必须要把作品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内涵理解透彻,然后再融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才能把作品诠释得更加完美。

  六、结语

  随着声乐理论和艺术的逐步发展,作品大部分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谱面和背景上,而往往忽略了作者本来的意图和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本文旨在分析音乐作品的基础,结合作品的特点、歌词的内涵及创作的风格等方面,论述如何将声乐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情感分析运用到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创作上。

剖析艺术歌曲《松花江上》

论文搜索
关键字:松花江 松花 剖析 艺术 歌曲
最新艺术理论论文
行为艺术中的审美意蕴探讨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代彩绘陶马俑造型艺术探
网络时代下芜湖铁画艺术的困境与发展
浅谈艺术设计——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艺术三度空间的多样性
浅析二十世纪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
从《艺术作品的本源》看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
宫崎骏影视动画作品的艺术特色分析
中国传统饮食艺术
百年来西欧声乐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进程及思考
热门艺术理论论文
设计艺术发展态势解析
对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
浅谈宗教艺术
艺术的意义
全球化影响下的现代艺术设计
感人,关切,艺术
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审美与教学
探讨艺术的意义的详细内容
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
感性诉求广告创意新思维